fbpx
Home 藝文行事高雄青年文學獎 作家對談|高雄的文學,文學的高雄(下)

作家對談|高雄的文學,文學的高雄(下)

by 周紘立

作家眼中的高雄風景

王聰威(以下簡稱王) 在座各位都是出身自高雄,或與高雄有著密切關聯的作家,在你們的心中,高雄最深刻的風景是什麼?

 

孫梓評(以下簡稱孫) 我國中就到台南求學,想起高雄,範圍只能縮限在我那岡山鄉下,時常淹水的老家。小鎮上有座日治時期興建、位於岡山鎮中心的百年火車站,也許因為它阻礙「發展」,在新站啟用之際,它就被一把無名火燒掉了,從此我通往少年的入口也像被截斷。

 

言叔夏(以下簡稱言) 我家在林園鄉,是高雄的最尾端,跨個橋就到屏東。國中高念私校的緣故,上下學搭的校車最北往岡山、往南到林園,分屬高雄的兩端。我最鮮明的印象是,大學時同學都會去墾丁,沿途兩側都是石油工廠,夜晚盡是燈火,在我還是個愚蠢的少女(笑),覺得場景簡直是宮崎駿的電影。

去台北讀研究所後,作息變得晝伏夜出,某個晚上,我不知為何登入Google 輸進我家地址, 切換成衛星空照圖, 看到駱駝山上很多白色小圓圈,很小的白點,過了幾分鐘, 我才意識到那是墳墓!那亂葬崗的山頂有一個唐榮墓園。念小學的時候舉辦寫生比賽,老師會把全校一年級的學生集合起來,整群戴黃色小帽子的孩子去墓園寫生,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得到了寫生佳作(眾人大笑)。

 

鄭順聰(以下簡稱鄭) 小時候,爸爸常帶我去高雄找姑姑,一下車,立刻衝去大統百貨公司, 就為了頂樓的雲霄飛車, 對當時的我而言,高雄就是遊樂園。直到讀中山大學住高雄, 才有切身感受, 例如惡劣的自來水無法生飲,喝水得喝RO逆滲透。大學四年, 除了上課打盹寫報告, 就是與同學聊天發夢, 或到哈瑪星、鹽埕埔逛遊,更遠則騎摩托車去六合夜市,某次與同學四人雙載在愛河畔因紅燈暫停,突然冒出個老鴇繞我們一圈說:「一二三四,拄拄好!」我們年輕的肉體一時羞澀緊張,其中某個「比較有經驗」的同學機智反應:「阮有啊啦!」在高雄,總是有如此奇妙的故事。

陳佩芸/攝影

孫梓評

1976 年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著有散文集《甜鋼琴》、《除以一》、《知影》,短篇小說集《星星遊樂場》、《女館》。長篇小說《男身》、《傷心童話》,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軍旅劄記《綠色遊牧民族》,報導文學《飛翔之島》等。並為已故版畫家蔡宏達作傳,《打開火盒子》。另有童書與少年小說《花開了》、《爺爺泡的茶》、《星星壞掉了》、《邊邊》等四冊。並與香港插畫家bubi 合作圖文書《我愛樹仔》。

王 在求學、生活或工作的時光裡,高雄帶給我們文學靈光與寫作契機,請分享自己與文學初次邂逅的情境?

 最初在文學閱讀中遇見高雄,應該是鍾理和吧!記得有一次跟家人去美濃玩,參觀鍾理和紀念館,離開時看見門口坐著一位老太太,原來是鍾平妹女士。之後讀《鍾理和日記》,愈發感受到鄉土和寫作間的微妙關聯。

 我覺得自己跟佳嫻的經驗重疊,雖然林園似乎跟文學無關,可是我們家小時候會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書,像《哆啦A夢》,在雜貨店一本十塊,爾後愈買愈多,我媽總算忍不住說,看漫畫不好! 就去租書店租了一堆《千面女郎》回來(笑)。等我再大一點開始讀純文字讀本,有次我媽從菜市場回來,居然從後車廂拿出《 千江有水千江月》!

 我曾在愛河畔的中信飯店訪問葉石濤老師,他點了杯番茄汁,我喝冰紅茶,整間咖啡廳空蕩蕩的,猶如民國九十年代台灣文學之慘淡。過沒多久,我到《文學台灣》鄭炯明醫生的診所拜訪,中午休息鐵門拉下, 我不知該走還是該留⋯⋯葉老就戴著那副招牌黑框眼鏡出現了,他說:「少年兮!咱去食冰!」我們找了家冰店坐下,葉老開始暢談文學與台灣主體意識,聽著聽著, 發現老闆在我們四周逡巡, 我心中慌慌想, 該不會是抓耙仔吧?沒想到老闆伸手一攔,大喊:「換我講啦!」然後,我和葉老就呆呆聽著老闆大發議論。高雄人!好可愛!葉老!我好想你!

陳佩芸/攝影

言叔夏
1982 年生,作家,食堂老闆娘,有貓之人。白晝夢遊,夜間散步。曾獲花蓮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

書寫高雄的甜蜜點

王 假設各位要書寫──或已經書寫過了──關於高雄的主題,你們認為,怎麼樣的題材是最能代表高雄特色的?

 小時候住的那條街叫「 信中街」。我老覺得那街的名字無趣,一條守信的街道要來何用?但最近因掃墓又經過它,忽然覺得它讀起來很美:一條寫在信中的街,不知道可以寄給誰?岡山在日治時期曾被大量建設,其後在太平洋戰爭中遭受無情轟炸,如果我能認真做點功課,希望可以寫出被轟炸前的岡山,看同一條街道如何重複顯影。

 駱駝山是珊瑚礁岩,裡面有很多日本時期的防空洞,有一個阿嬤在那邊賣蠟燭,蠟燭放在舒跑的鐵罐,提著進隧道探險。這座山很有多的開口,進去後會從另個地方出來。這山隔在小港、鳳山跟林園之間,其中有個隧道可以從小港出來,這使我想起卡夫卡的〈巢穴〉。

 首先,我已著手進行大學四年的長篇小說,是《晃遊地》下一部曲,主題是愛情與時間。其次,我曾聽來自澎湖的攝影師張詠捷演講, 當她用Google 地圖俯瞰高雄港時,看到的不是陸地,而是海面上的航線。她深情地訴說著,澎湖人如何開船到高雄港打拚?走哪條航線?那時開的是什麼船?高雄的外來人口主要來自嘉義、台南與澎湖,這些外來人口的奮鬥史,相當感動我,當然更值得書寫。

陳佩芸/攝影

鄭順聰
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現專事寫作。著有詩集《時刻表》,家族書寫《家工廠》,野散文《海邊有夠熱情》,長篇小說《晃遊地》,最新著作《基隆的氣味》(與鄭栗兒合著)。

周紘立
1985 年生,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作品曾入選《102 年散文選》、《103 年散文選》、大陸《美文》雜誌等。獲國藝會創作補助。出版散文集《壞狗命》、《甜美與暴烈》,舞台劇劇本《私劇本》、《粘家好日子》等。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