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全面解析土星人班雅明(四):唯有知道怎樣迷失,才能確定自己的位置

【當月精選】全面解析土星人班雅明(四):唯有知道怎樣迷失,才能確定自己的位置

by 姜麗華

班雅明相信「希望只會降臨在失去一切希望的人。」──《班雅明與他的時代》

這套圖文書講述作者費德雷.帕雅克的生命歷程與其閱讀,並引用班雅明生前數本著作,以切換不同螢幕視窗式的敘事手法,揣摩在法西斯主義(1922-1943)及納粹德國(1933-1945)統治期間造成人民流離顛沛的時代裡,歐洲藝文界的名人軼事。擁有左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班雅明氣質憂鬱,喜歡使用引言及善用提喻法(synecdoche)借事物來比喻,讓讀者耗時費力雕磨其字句間的衍生意涵,形成所謂星叢(constellation)般的文體,構成當代歐陸的思想體系。蘇珊‧桑塔格認為同樣患有憂鬱症的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正是班雅明城市漫遊者(flâneur)的具體化身,藉由閱讀不同世代的波特萊爾所寫的詩,設想當時的文人們帶著茫然又具野性的眼神,散步在巴黎的街弄、走道、拱廊街等處,猶如走入既熟悉又陌生的迷宮裡漫遊穿行,自我迷失(se perdre)在自己的思緒中追憶失去(perdre)的空間感。班雅明透過描繪漫遊者在城市的所見所聞,其實也在繪製他自己的生命地圖,回憶其生命曾走過的空間場所有關的種種記憶,將自己重建於回憶的碎片中。

法文perdre(失去、迷失、遺忘、錯過、輸等意),當結合反身代名詞成為反身動詞(se perdre)意指「迷路、消逝、被遺忘」,而班雅明描述城市漫遊者不刻意尋找方向,故意讓自己迷路的散步在自我構築的迷宮中,更能體會一座城市的真實本質,因為唯有知道怎樣迷失,怎麼迷路(自我迷失),才能知道如何借助想像的地圖,確定自己的位置,這是巴黎教會他迷失的藝術。

本書作者帕雅克同樣以閱讀與他處於不同世代的班雅明所撰寫的書籍文章,想像班雅明八年餘生的行徑,在不斷perdre(失去、迷失、錯過……)及se perdre(迷路、自我迷失、被遺忘)甚至服毒身亡的過程中,作者同步建構自己的人生觀、屬於他與班雅明同時代的生命圖文書。他創造一種必須一起閱讀文本和圖畫的圖文書,但卻不是插圖式的書,也不是漫畫書,而是將文字和圖像合成如魔鏡(非如實反射的鏡像)一般,圖像與當頁的文字,時而有關聯,時而以倒敘或前述文中某個場景的延伸,甚至有些畫面以聯想或謎語般的幽默手法,忽明喻忽暗喻的圖說,讓觀者迷失在圖文之間的相關性。他這種自我揭露又自我隱藏並且穿插非同時代人物的生命經歷,宛如魔鏡內作者的化身,完成一部非正統的自傳體。全書錯亂的歷時性及超現實的隱喻,猶如穿梭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的虛擬實境,符合現代人生活在電腦數位虛擬的時代,可以同時打開各種螢幕視窗,並且可以不斷開開關關切換不同屬性的畫面。像似班雅明筆下的城市漫遊者,儼然變成帕雅克畫筆下的電腦程式漫遊者,讓現代的讀者感受迷失在虛擬的迷宮中,或是在去疆域化的網際網路時空中竄流,跳脫敘事小說線性時序的藩籬,擺盪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想像界域。

整體而言,他如同班雅明喜用提喻法(synecdoche)及援用其他書本的引言,讀者若將每張圖當作插圖來閱讀此書,可能一開始會感到霧煞煞,因有些頁面看似文不對圖,而書寫的故事是引人入勝的,在細嚼文字敘述後,再看僅有黑白兩色的圖畫,眼尖的讀者可能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既視感(déjà vu):一種幻覺的記憶好像在哪裡見過這些人物的肖像、生活場景、街景與風景,因為作者大量複製他人的照片、插圖,抑或速寫知名人士的石膏像及石雕像。這些失去原創性的圖像,反而營造一種迷失感,讓讀者不斷在腦海裡搜索似曾相識的記憶。另外,他連續畫了十一幅不同品種的狗肖像(第二冊,頁118-129),而「狗」這個字卻只出現在最後一幅圖的引言裡:「已經給我們的狗吃了。」(第二冊,頁129)這些細緻素描的狗肖像,應是作者以圖提喻,借物比喻斯時窮人的生活,不如他畫的名種狗吃得飽。最特別的一幅圖是仿保羅.克利的作品〈新天使〉,作者只用黑色線條勾勒畫中的天使,沒有克利原圖中的色塊。班雅明視之為啟發他諸多思想的來源,無論流浪到何國度皆隨身攜帶,直到一九四○年德軍在閃電戰役中入侵法國,失去一切希望的班雅明帶著它逃離巴黎,並交給前往美國避難的阿多諾,最後這件作品再轉交給遺產接受者舒勒姆。而本書作者以圖文並陳的方式,講述這幅對班雅明深具意義的圖得以倖存的故事,作者這張去除色彩、去背景的圖,呈現停滯在當下的歷史天使,暗喻終身孤寂的班雅明生命的時間將懸止,屬於他的天地不再如過往的歷史繼續前進。

帕雅克在本書中許多圖像複製或部分擷取他人的作品,除讓讀者產生似曾相識的既視感(déjà vu),挪用複製他人作品去除藝術作品獨一無二的靈光(aura),進而產生新視點(vision)並成為可被大眾觀看的對象,達到賦予複製品的今時性,這正是班雅明所稱新時代的全新藝術形式。這些圖像雖失去「此時此刻」的原真性(authenticity),卻創造具有左翼思維的政治意義:「世物皆同的感覺」,當讀者觀看這些迷失在迷宮般的生命圖文書,也許也能按圖索驥探尋自身的生命地圖。

《班雅明與他的時代:流浪‧孤寂‧逃亡》
費德雷‧帕雅克 著
聯經出版

2014年梅迪西散文獎、2015瑞士文學獎得主,透過精緻、深刻、動人的圖像與文字,記錄下班雅明的生平、安德烈‧布勒東、伊茲拉‧龐德、薩繆爾‧貝克特等人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這本書不只是關於班雅明,而是關於時代、關於存在,關於生命的憂鬱以及政治,甚至關於回返。

文|姜麗華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暨美術學系專任副教授,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所博士畢業。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