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 好人宋沒用|給母親的信

好人宋沒用|給母親的信

by 任曉雯

媽媽,你好:

不久前,你曾問我,為何我新寫的長篇小說,叫作《好人宋沒用》。為何主人公偏偏和你一樣,也姓宋。爸爸也拿書名逗你,喊你「宋沒用」。

你的問題,我實難回答。宋沒用的身世,完全是虛構的。這個生於 1921年的蘇北女人,在上海度過她的一生。她不是你,不是我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倘若定要說出相似,也許有這麼一條:你們都是被嫌棄的么女。甫一出生,你的母親,我的外婆,便要將你溺死在馬桶裡。就像宋沒用的家人曾試圖把她遺棄在異鄉。

這或許是個悲傷的人生開端。你有忍辱負重的幼年,有光腳趟泥水踩冰渣的知青歲月,也有飽嘗貧窮的漫長光景。令我驚訝的是,你始終保有天真的善意。你以一種饒有興致,乃至喜氣洋洋的語氣來講述。講你如何夥著同學,滿街逮人唱語錄歌。講你上山下鄉,如何在繁重的農活中,挖掘微薄的樂趣。講你回城之後,為了安一個住處,如何與滿世界的勢利眼鬥智鬥勇。你天分極佳,講得活靈活現。模仿起別人的口音、語氣和體態,會讓我們笑到鼓掌。於是便有了錯覺。彷彿那不是你經歷的苦難,而是電視裡隨意看到的喜劇小品。

在某些時刻,我回想這樣的人生。種種情境在頭腦裡拼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表述。我會寫下來嗎?不會。我尊重你面對生活和苦難的態度。尊重你關於歷史和自我的解釋。我不會,也不配,把你的人生按照我的理解來重新書寫。那樣太過輕率,也太過殘酷。

或有一些無關痛癢的細節,會被我偷進文字裡。比如你曾說到,你的母親,我的外婆,愛吃桂花糕。她將糕點放在你搆不到的櫃頂,唯恐被五六歲的你分享了美食。我曾在小說裡用到這個細節,並且思想良久。你看,並非所有的母親都捨得給予。母愛跟別的愛一樣,需要學習、操練和恆久忍耐。這樣的認識,讓我更理解你,也更感激你。你的愛從來太過慷慨。若非時時自我提醒,我幾欲以為,你給予我的,都是理所當然的。

拉拉雜雜說了這些,似乎也沒什麼主題。就是拉幾句家常。在我們多年母女的歲月裡,溫柔的家常話並不多。二十年機器震天響的工作環境,迫你養成說話大聲的習慣。為要同等交流,我也不自禁大聲。遠遠聽著,像是我倆在吵架。這樣一直持續到你開始衰老,我真正長大。我想我是虧欠良多的。願這些溫柔的話,能做點微不足道的彌補。

祝母親節快樂

曉雯 2018.5.10

 


書籍介紹

好人宋沒用,任曉雯著,東美出版

內容簡介

2017茅盾文學新人獎」獲獎作品

2017年「新浪文學獎」總榜第一名

最受矚目中國七○後實力派作家任曉雯最佳好評新作

一個沒用女人的一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歷史

一部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史,構築出大時代的跌宕興衰

 未知死,焉知生。

一個人怎麼信仰,便決定他怎麼活。

「其實人都是一個一個的。單個的人構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構成了時代。一個個時代,就構成了歷史。人是歷史的目的。人是起點,也是終點。宋沒用是被歷史遺忘名字的小人物,是被時代篩漏了的小人物。而我想寫的,正是這麼個『沒用』的人,如何隨波逐流,苟且存命,如何忍耐巨大的苦難,穿過死蔭的幽谷,如何在波瀾不驚的外表下,經歷最壯闊的內心風景。」──任曉雯

宋梅用,本名「宋沒用」,在上海度過一生的蘇北女人,生於一九二一年,家中么女,因被母親嫌棄而取名為「沒用」,父母稱她「沒用」,子女也認定她「沒用」。一個「沒用」的女子,走過二○年代到九○年代的中國,戰亂、飢餓、瘟疫侵襲生命的當口,宋沒用餵養父母,拉拔子女,接濟兄長,扶持弱者。這樣一個飽受父權欺凌,歷盡人世滄桑的「沒用」女子,為何能懷抱著為人「有用」的信仰,最後成為父兄、母親與子女們所能倚賴的唯一?

宋沒用折射出大時代裡普遍的中國人身影──一個不曾被歷史惦記過的名字、一道在苦難困頓中奔波的身影,即使被紛沓而至的時代巨輪滾碾而過,面對歷史席捲而來的風浪,卻仍堅毅懷抱著為人「有用」的信仰。

相對於「未知生,焉知死」,任曉雯極力塑造的宋沒用,更體現了「未知死,焉知生」──一個溫柔且堅毅的靈魂,在一幕幕城市風景中上演一部屬於平民的史詩;任曉雯筆下的宋没用,在灰濛濛的歷史中如同一葉堅實的扁舟,隨著如流水般的時代,起伏跌宕,時起時落,未曾想過何時可靠岸,卻始終在驚濤之時守護著乘載在自身之上的家人。

嬰兒宋沒用,瘦得肚皮一褶褶。……「死了最好,省得費糧食。」母親將稀湯樣的奶,滴在她人中上。宋沒用聞著味,雙唇一嚅,活了起來。

作者簡介

任曉雯,1978年生於上海,小說家。 1999 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浮生》系列,出版長篇小說《好人宋沒用》、《生活,如此而已》、《她們》、《島上》,短篇集《陽臺上》、《飛毯》等。長篇小說《她們》榮獲2009年華語傳媒大獎提名獎。曾獲百花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南方周末》外稿獎、華文好書獎等。

《好人宋沒用》首發於《十月》雜誌,被《當代》長篇小說選刊等轉載,引起關注與好評。
小說見於《人民文學》、《花城》、《上海文學》、《大家》、《天涯》等;隨筆、評論等見於《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作品被翻譯成瑞典文、英文、義大利文、法文、俄文等語言。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