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當分離成為一種常態,以戲曲打造心靈的居所 「2021第四屆戲曲夢工場」

當分離成為一種常態,以戲曲打造心靈的居所 「2021第四屆戲曲夢工場」

by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的「二○二一第四屆戲曲夢工場」,即將於十一月十三日起,連續六個周末在臺灣戲曲中心登場。此次共有六個團隊帶來六檔實驗新作,包括真快樂掌中劇團《掰》、臺北海鷗劇場《海鷗之女演員深情對決》、栢優座《最後五秒,會看見光、看見暗、還是看見我》、景勝戲劇團《擺渡・戲夢》、鄧凱綸《登陸月球前的二十四個小時》和阮劇團《香纏》等,匯聚京劇、歌仔戲、客家戲和布袋戲等多個劇種和藝術形式,打破觀眾對傳統戲曲的既定印象,挑戰當代戲曲的各種可能。

 

策展人張啟豐今年以「鏡相/徑向」為主題。藉由「鏡相」,創作者得以保持內在敏銳度,審視自我內在的心靈悸動;而「徑向」,是找到方法與路徑,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建立與自我處境,以戲曲形式具象自我心相的世界。在全球疫情不斷延燒,社會局勢動盪不安的當下,死亡與離別成為生活常態。人生的無常,深深觸動這群戲曲創作者的心靈,當分離成為一種常態,他們嘗試透過戲曲作品,挖掘疫情下的心路歷程,用戲曲打造安放現代心靈的居所。

離別的短暫 來不及說再見

二○一八年以《孟婆・湯》一劇,榮獲第二十九屆傳統藝術金曲獎「最佳團體年度演出獎」的真快樂掌中劇團(以下簡稱「真快樂」),今年在夢工場將推出最新創作《掰》。編導柯世宏表示,《掰》的創作發想,來自今年四月發生的台鐵太魯閣號意外事件,不幸造成許多家庭生死離別。柯世宏認為,在面對人生的無常與殘酷,每一個離別與再見,都非常重要。若以此回到自身的思考,一個布袋戲演師最常說再見的對象,便是手中的戲偶。

柯世宏表示,作品取名《掰》,有其多重的含意。從字形來看,「掰」可以拆成「手分手」的概念,對布袋戲偶來說,演師的手就是布袋戲的靈魂,「失去手的布袋戲偶,只是一個軀殼、一個物件」。「掰」同時也有掰故事、胡說亂謅的意思,對應到布袋戲的表演特質,即演師的手穿梭在角色(戲偶)之間,以一人主演的說故事方式,帶領觀眾進入想像的世界。

《掰》以宋代話本小說《碾玉觀音》為題材,藉由劇中的鬼魂意象,呼應手與布袋戲偶的作用關係。編劇林乃文是現代劇場出身,在不同專業背景的碰撞下,古代話本小說將翻轉成現代小劇場作品,並加入布袋戲的表演語彙,符合布袋戲特有的舞台美學。

此外,《掰》也邀請蘇匯宇擔任影像視覺顧問,影像裝置則由張暉明設計。柯世宏強調,布袋戲演師在操偶時,事實上有兩個視角在同時進行,一個是演師看出去的視角,另一個則是戲偶看出去的視角。不同的觀看路徑,將藉由影像裝置試圖呈現在觀眾面前。透過影像與布袋戲的結合,真快樂嘗試「掰」開習以為常的認知與習慣,藉由「分離」重構人、偶表演的觀演關係。

真快樂掌中劇團《掰》作品取名《掰》,有其多重的含意。(真快樂掌中劇團/圖片提供)

從「分離」回看日常的愛與相處

二○二一年三月十三日,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在準備演出的空檔中意外離世,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身邊的親朋好友措手不及,徒留下無限的錯愕與感慨。栢優座座首(團長)許栢昂有感於好友的離世,以及受到諸多社會事件的觸動,創作《最後五秒,會看見光、看見暗、還是看見我》(以下簡稱《最後五秒》),這是一齣關於死亡與離別的實驗新戲。

《最後五秒》由四組故事組成:為了民主抗爭正在大聲疾呼的人;一名在駕駛艙內的飛行員;一位正在表演的表演者;一對正在遊覽車上開心聊天的姊妹淘。當致命意外發生的當下,「渡鴉」出現在眾人的面前,並要求眾人在人生最後的五秒裡,述說自己不該「離去」的理由,藉此重新思考人存在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

許栢昂認為,死亡是一切的歸宿,面對死亡,只能做好永遠做不好的準備,當它有一天真的來臨時,就只能欣然接受,「因為死亡發生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挽回。」今年才升格為父親的許栢昂,透露平時會用影像記錄自己從事劇場工作的日常心得與感受。他打算把影像留給自己女兒,等到那天真的到來,「女兒看著這些影片時,也能感覺到父親其實不曾離開。」

在《最後五秒》裡,栢優座將與歌仔戲演員陳昭賢、客家戲演員吳侑函、京劇演員楊傑宇合作,儘管各自有不同的專業背景,但每一次的合作都是一種嘗試與試驗。此外,《最後五秒》的音樂將與「風動室內樂團」合作,以管樂團的編制融合傳統音樂。在許栢昂看來,戲曲夢工場並非是一個實現夢的地方,而是以戲曲實驗去創造新形式的地方,既然是實驗,有成功也就有失敗,但不管成功失敗與否,唯一不變的是,這些都將是下一個作品的開始。

栢優座《最後五秒,會看見光、看見暗、還是看見我》集結了不同劇種演員,探索表演的新形式。(栢優座/圖片提供,楊博彥/攝影)

「分離」的兩種形式:自由與不自由

今年唯一以個人名義參加戲曲夢工場的鄧凱綸,平時雖從事影視編劇工作,但同時也是一名資深的京劇琴師。此次,她以魯迅的小說《故事新編》裡〈奔月〉為題材,創作《登入月球前的二十四個小時》(以下簡稱《登陸月球》),該劇嘗試從婚姻生活切入,刻劃現代夫妻所面臨的中年危機與生活困境,重現現實日常的婚姻場景。

在魯迅的〈奔月〉裡,原本蓋世英雄的后羿,在太平時代淪為無用武之地,面對妻子嫦娥的抱怨與生活的窘困,兩人的婚姻問題逐漸浮上檯面。鄧凱綸表示,會選擇這樣的題材,主要是受到疫情影響,社會上出現所謂「報復性離婚」的現象,原本相愛而結婚的兩人,卻因為疫情期間的朝夕相處,心中的矛盾與焦慮加劇,婚姻生活成了另一種心靈折磨。

鄧凱綸強調,《登陸月球》裡的后羿是凡夫俗子,是一個過氣的英雄,嫦娥的離開是出於對自由的追求,做出衷於自己的選擇,但常常被人們忽略的是,不同於意外或是無常的分離,人們只能被動接受;「選擇要離開,就要承擔後果」,嫦娥被賦予更多的主動性,讓角色跳脫以往的故事演繹,凸顯了人性對於自由的渴望,同時描繪出複雜的人物性格與心理變化。
在《登陸月球》中,分別由林詩穎飾演嫦娥、張祐昇飾演后羿,楊瑞宇飾演逄蒙,由小劇場導演黃兆嶔執導。全劇將仰賴京劇演員的身體素質,與現代劇場導演的排練碰撞,發展出特有的敘事手法。在音樂部分除了文武場外,也會融合世界音樂的調性,以此探索實驗京劇的可能性。

此外,臺北海鷗劇團的編導宋厚寬,將從契訶夫的名著《海鷗》出發,藉由文本情境與女演員的現實經歷展開對話;景勝戲劇團則是透過一場夢,連結洪桃花、潘金蓮和孟姜女等三位古代女子;阮劇團的《香纏》則是首部以王香禪為原型人物的劇場新作。今年的六檔新作,各自精彩,大膽創新,挑戰觀眾對戲曲表演的感官與想像。

阮劇團《香纏》明華園第三代陳昭薇飾演藝旦王香禪。(阮劇團/提供,馬雨辰/攝影)

鄧凱綸《登陸月球前的二十四個小時》后羿(左)與昔日徒弟逄蒙(右)相互較量。(鄧凱綸/圖片提供)

2021戲曲夢工場 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真快樂掌中劇團《掰》
11/13(六)14:30
11/14(日)14:30

臺北海鷗劇場《海鷗之女演員深情對決》
11/20(六)14:30
11/21(日)14:30

栢優座《最後5秒,會看見光、看見暗、還是看見我》
11/27(六)19:30
11/28(日)14:30

景勝戲劇團《擺渡.戲夢》
12/4(六)14:30
12/5(日)14:30

鄧凱綸《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
12/11(六)19:30
12/12(日)14:30

阮劇團《香纏》
12/18(六)14:30
12/19(日)14:30

資料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