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日用寫作閱讀推薦 【閱讀推薦】閒情與爆漿:老台中是我人生味覺的地平線

【閱讀推薦】閒情與爆漿:老台中是我人生味覺的地平線

by 毛奇

編輯來信邀我寫楊双子新書《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我一口答應,一頁一頁閱讀,感同身受,味蕾立正點頭,對,你說的太對了,是這樣沒錯。

怎麼說?因為我正是台中長大台北工作的孩子,此書裡頭大部分提到的小吃我都吃過。太能夠明白其中好處。

比如說我最近一人去吃了金山南路上的老餐館銀翼,這家空軍餐廳起家的「川揚菜」老餐館,剛上台北時吃,當然是跟外省家庭出身的學長吃,也跟焦桐與楊子葆老師吃過,還有一回是跟行人的廖美立老闆以及陳傳興老師及當時同事一起吃,都是見過大世面的文人能手。但當我下班一人去吃,點了一份小的蔥開煨麵,吸啜著濃熱的鮮味湯頭,上面有焦香的蔥段,濃稠的麵湯裡有軟爛的細麵條與開陽蝦米,成長至此,老派餐廳裡姿態自在,連餐廳招待都毫不猶豫衝著說「妳好久沒來了呀」,我在臉書發的文卻是,「台北大麵羹真好吃。」

你懂嗎?家鄉味就是勾勾纏你到天涯海角的味覺原點。

曾經滄海難為水,老台中味變成我的海拔地平線。此後再吃到新玩意,它就只能是高山或峰谷。跟著國民政府遷台的要一世紀的上海口味煨麵,在我這個台灣中部女娃娃的口裡,也不免要拿它來跟台中人早餐吃的,在大湯鍋裡泡得軟綿爛的鮮味鹼麵條來比較。吃罷還嘆一口氣,哎,沒有韭菜哪。

這種味覺的養成某種程度來說是相當私密的成長經驗,因此我很佩服楊双子能夠一條條爬梳,她更是吃得認真,可能也因為成長過程中麵包店、雞排店等餐飲工作經驗的緣故,我感覺她對於食物製作的理路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談論這些食物,有愛但不耽溺,進退有致,是相當舒服好看的飲食書寫。是有知識有情趣的明白人寫的台中吃。

裡面我特別欣賞她寫了一中街的日日利海盜飯糰。

日日利海盜飯糰,我從小吃到大,真心不騙。我是旁邊太平國小的畢業生,我爸跟日日利飯糰老闆交情甚好,或許是因為都出身彰化員林一帶,他們兩個麻吉的程度超乎一般客人跟老闆。我家客廳的長桌是我爸跟興趣收藏奇木的飯糰老闆買來的,過去飯糰店老闆女兒在美國交男友時老闆神傷會跟我爸傾訴。而我自己呢,二十幾歲時從附近中國醫藥學院住院出來,大病未痊癒硬買海盜飯糰來吃,糯米畢竟對病人太勉強了,吃完即吐,吐乾淨了依然覺得欣慰——有吃到日日利真開心,活著真好。

日日利飯糰好吃,生意好,因此我根本懶得跟朋友推薦——或許是因為太習慣到忽略,也因為他不需要我推薦,我以為大家都知道。還是小朋友的時候,爸爸通常是買「露絲麵包」給我,他們家的肉片是用油炸的,特別地香,配上解膩的小黃瓜片,和一點橘黃的特調醬汁,和有彈性的烤吐司,真是太好吃了。飲料的話,我爸特別喜歡「麥角」,這是加了小麥煮成的甜茶飲料,用粗吸管喝,可以吸到一點彈性麥片,有咀嚼的趣味。這種口舌玩味的精神,跟珍珠奶茶組合的發明是一致的,不只喝,還要口中有點玩興,我認為這種閒情,是台中人的特長,並發揮到極致。

這時候我就要談談台中人這等「閑情」衍生的一些泡沫紅茶系列的飲食,或許有它的歷史情懷:楊双子眼中很適合女高中生下課吃的「天天饅頭」,第二市場旁邊沒有加蜂蜜的蜂蜜蛋糕「長崎蛋糕」(カステラ),她一一細細考究,比較作法,講出一個甜美的台中城市來歷。

不是台中長大的人大概很難明瞭,比如下課下班跟爸媽泡春水堂等茶館吃點心的氛圍,記得幼時,父母同事還會眨眨眼推薦,哪家茶藝館週三晚上有曼陀鈴現場演奏齊瓦哥醫生。是這種閑情氛圍中,泡沫紅茶的飲食風情成為這座城市人的全民運動。我們喝胚芽奶茶,吃烏龍茶豆干,米血,茶油麵線。不吃茶點的時候,就吃吃鍋燒麵和小火鍋吧,附上大德國啤酒杯或金魚缸般玻璃杯裝的泡沫茶飲,冰塊在裡面叮叮鈴鈴打轉。此後我們便有了偈亭泡菜鍋與新綠洲的個人小火鍋。

有些楊双子熟悉的店家,我吃法選擇跟她略有差別。比如科博館水煎包,我小時候通常是買剛炸好沾滿糖粒的甜甜圈來吃,熱熱甜甜,對該水煎包味道毫無印象。但把裝了辣椒醬戳入包體爆漿這個動作是非常熟悉的——高中補習時在一中街,小個頭的福州包是高中女生的心頭好,即便個頭小,小販也是毫不馬虎拿著塑膠醬料罐將各個小包分頭擊破。

多年後,我因為搬到台北城南租屋居住,我才開始明白高中時下課吃的滷蛋傻瓜麵跟福州麵的相仿。簡簡單單的白麵、辣油渣渣、烏醋,配半熟蛋包,是我在城南最喜歡的麵點。無獨有偶,最常去的一家林家乾麵,就在建國中學旁邊。台中時,傻瓜麵我不是在台中一中旁邊吃,就是在台中女中後門吃。老是開在高中旁邊的麵店,原來我吃的是青春。

《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
楊双子,玉山社

百年飲食薈萃,構築當代台中的嘴裡乾坤;踏查路上,默默玩味這當中微妙的歷史趣味。本書以「讀飲食,呷歷史」為目標,以台中火車站為中心,最東至旱溪,最西則麻園頭溪,大致相等的距離匡計南北兩端,羅列最具世代傳承的道地老店與歷史痕跡的點心美食;以熱衷研讀台中歷史的愛吃鬼a.k.a.潛心踏查街頭飲食的吃客之姿,爬梳老台中百年薈萃交織的酸甜苦辣鹹。

文|毛奇
深夜時段起家,烹煮料理以明志,作為在都市求生的方法。人類學學徒,曾經行走異國與台灣鄉鎮尋訪食物產地與人群,怎麼吃,如何吃,跟誰吃的溫存蘊藉的種種故事所在多有。相信吃東西的時候,是人離自然最接近的神聖時刻。著有《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