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駐站作家 【五月駐站作家】專訪 Abao 阿爆《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疑惑中,但先做再說!

【五月駐站作家】專訪 Abao 阿爆《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疑惑中,但先做再說!

by 謝濬如

阿爆在半自傳書籍《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整理了至今的人生經歷,書名中的「Ari 」代表了排灣族語中的「走」:「走啊、開始,都可以用這個字,也代表著啟動。」

「其實我好像直到現在,做了很多事情是我自己都沒辦法很明確地告訴大家為什麼,但帶著疑惑先做再說,這一句話就像是我活到現在的樣貌。」阿爆如此總結新書所帶的意涵。

二〇〇四年,阿爆 & Brandy 拿下金曲獎最佳重唱組合獎,隨後公司倒閉,她重回護理師工作,直到原住民族電視台找她當主持人,才又緩緩再次步向螢光幕前。二〇二〇年以母語創作的電音專輯《母親的舌頭》再獲金曲獎肯定,或許會有人說阿爆潮起又潮落,但她看得平淡,因為自己好像總在問號中前行。

「走遍這裡所有的路/眼睛還是看不見前面的路 /有誰可以牽引我/我依然找不到我的道路/你要去哪/你到底要去哪」
-〈mainu sun 找路〉

《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是阿爆首次的書籍創作,她認為自己的兩首歌曲〈djekuac 腳步〉和〈mainu sun 找路〉最能代表整本書所傳遞的概念,歌裡講的都是自己不見得有明確方向,但不能一直留在原地,要打開腳步往前走。

《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按照時序描寫阿爆生平,包括幼時成長環境、原住民身分認同,到前些日子媽媽離世、開設電音創作營、不同族群的相處……等等,端看你想要了解哪個時候的她。日子常常就只是工作或生活,透過這趟回顧,對阿爆來說也是探看自己過去的難得機會。書中誠實呈現了過去家庭的養成,也期望給創作路上有所疑問的母語創作者參考,行走的步伐有時可以不必那麼明確或戒慎恐懼。「可能父母給我就是這樣的生命養成,他們不太會去設限什麼,我在選擇的時候就不去想那麼多。」

母語創作的意義

擁有原住民血統就像歸宿,阿爆在歌曲上以母語創作貼近生命根源,《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封面設計也邀請她長期合作唱片裝幀的排灣族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設計。磊勒丹.巴瓦瓦隆同樣尋求延續祖先的記憶,留文化深度在創作裡。「他跟我說過,其實廣義來說,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是靠文化在支撐。文化擺在那裡,但它從沒有要求你做什麼,就像母語不能強迫你學,但如果你使用它,它就支撐著你,讓你感覺有了根,我們才因感受而回饋。」

有感於許多年輕原住民住在都市,對於身分認同感到焦慮;阿爆也想要藉這本書分享她帶著疑惑的行進過程,希望可以降低他們的焦慮感。「認同感不是一下子就會找到,你要好好過你的生活,不用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這件事情就會自然來到你的生命裡面。」她開玩笑說:「像我們現在就可以理解,不見得客家人就一定很節儉,也是會有很揮霍的客家人啊!」「現代人擅長歸納跟分類,凡事想要快速了解,我會告訴他們,先不要急著理解,就像音樂一樣不必分類,先去聆聽感受,自然就會懂。」

《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書中也針對阿爆身邊親友訪談,讓她備感驚喜。「我妹妹說的一定比較真實,但我最訝異的是大學時工作的中醫師老闆竟然願意分享,他平常不是那麼活潑的人類!結果他說我的缺點就是有時候上班會遲到,但我就是起不來,我沒有辦法跟正常人一樣上班,做人不要勉強自已。」

四十歲的自在

總結了自己的四十歲,阿爆說現在的自己很自在,三十五歲到四十歲的她在一個很好的狀態,很確定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到哪裡。訪談間也顯現著她對於眼下要做的事游刃有餘,雖然出書對她而言依然不太真實,她仍坦然接收:「這本書剛好是我來到這世界上四十年的階段性整理,雖然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找我,作家耶!跟我什麼關係,哈哈哈!」

近期阿爆和鄭宜農合作歌曲〈或許就變成書裡的風景〉,也共同主持《潮流新聲》Podcast 介紹台灣獨立新音樂;面對不同風格或語言的合作,對她來說都是種很自然的生活狀態。從黃少雍的電子音樂到鄭宜農的電氣民謠,她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嘗試不同曲風,也得以讓音樂創作在不同地方自在地流盪。「感動的都是別人,不是說我不感動,而是創作者是把生活中遇到的事用他的方式展現,歌就像是紀錄片或照片的一種。」體驗過唱片工業以歌手個人為主的全盛時期,阿爆不再需要一個人站上舞台,四十歲的自己開始考慮著群體,接下來也會持續為新人製作專輯。

「你看完了這本書以後,會覺得我就這樣活過來了耶!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不要浪費時間。」就像歌曲〈djekuac 腳步〉,對自己也是對所有迷惘的人的溫柔提醒:有時懷疑困惑迷惘,有時夢見家鄉那裡山的樣貌,不要害怕。

接下來的十年有想要做些什麼嗎?「我不知道耶,沒有目標,每天過很好就很好了!」話裡映照著《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裡寫下的她,那樣痛快而淡然,不必明確定義,那些期待會在沿路被月光照亮。

採訪撰文|謝濬如
從事出版、採訪編輯多年,嗜食沒有人注意到的多元新音樂。

攝影|YJ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