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住進另一個世界 楊富閔x周見信

【當月精選】住進另一個世界 楊富閔x周見信

by 蘇曉凡

來自大內的台南囡仔作家楊富閔,與台南下營插畫家周見信,初次相遇便是繪本《機車媽媽》,繪本改編自楊富閔散文〈機車母親〉,散文裡描繪移動與冒險的文字,如今透過繪本浮出樣貌,那台媽媽勇敢騎出去的機車,菜市場旁熱鬧的蜈蚣陣頭等等,一個個成了鮮明的故事線索,交織成想像的火花。訪談過程中,同為「鄉土台南人」的兩位作者,回憶台南蜈蚣陣津津樂道,來回之間,也是一次大人們閱讀繪本的心境。

楊富閔
臺南大內人,目前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喜歡酪梨牛奶與老舊報刊。出版小說《花甲男孩》、散文《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故事書》、《賀新郎:楊富閔自選集》與《合境平安》。作品曾改編為電視劇、電影、漫畫、繪本與歌劇。

周見信
圖像創作者,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在圖像創作、美術教育與兒童文學之間遊走。二O一六年以《小白》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出版有《尋貓啟事》、《小小的大冒險》、《小松鼠與老榕樹》、《雞蛋花》、《小朱鸝》、《小熊逛市場》、《小鐵的一天》等圖畫書,及圖像小說《來自清水的孩子》。

為什麼是從〈機車母親〉改編成《機車媽媽》?這次的合作又有什麼跟自身過去創作不同之處?

楊富閔(以下簡稱楊) 這個繪本的前身,是我的散文集《我的媽媽欠栽培》的其中一篇。它是以成人視角回溯記憶,以第一人稱的書寫形式,呈現大男孩的擔心煩惱,以及與家庭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好幾年前,編輯彥彤就曾寫信給我,詢問畫成繪本的可能性,近年走過幾次跨界改編的合作,心也漸漸打開了。這次彥彤再聯繫,我立刻就答應了。

另一方面,回到自己的創作脈絡,以及學者對我作品的研究,不少都從孩童、少年的問題意識出發;加上去年回到故鄉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室當替代役,除了更脈絡式地去回顧自己的寫作,也更切身、密集的閱讀繪本作品。所以這個繪本,來自許多的機緣。我像是再度坐上媽媽的機車,回到文學的出生地,思考與修正「文學」與我的關係;同時確認,不管從讀者或作者的角度,以孩童為關鍵字,確實是一個重探自身作品的方法學,我們可以從「繪本」再出發。除此之外,我的博士論文,有處理到台灣戰後的語文教育,因此想把台灣文學跟兒童文學拉在一起,看看能帶給自己的創作哪些新的刺激。

周見信(以下簡稱周) 大部分繪本的呈現是圖歸圖、文歸文,不過可能跟我做過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有關,我覺得漫畫的某些形式很有趣,而這次文本也有點童趣,所以畫面安排上,我會讓人物角色冒出泡泡說話,甚至有一跨頁是,旁白文字只講到一半,改由人物的說話泡泡接續,讓文跟圖之間有一條隱形的線接起來,這是不這麼傳統的繪本形式。

 仔細閱讀這個繪本,發現對話下方,同時附上括號,形成一種類似翻譯的效果,它有一個很實用的功能,是怕看不懂,所以直接提供說明;但作為一個「文學改編繪本」的嘗試,這個多聲並存的表現手法,恰恰體現繪本人物阿閔與媽媽之間的「內心戲」,我們必須仔細去猜、去聽,去詮釋。所以找到「內心戲」這個關鍵字之後,這個對話的表現形式與文字內容,除了實用功能,也有了文學的解讀空間。我們無法預設讀者會從哪個聲道進入這個故事,然而母親兒子的這趟冒險之旅曲曲折折,路上的挫折、波折,一如對話的多聲共存,延緩且擾動著讀者的閱讀習性。當讀者放慢閱讀的速度,好像機車、人群、蜈蚣陣,以及整個世界,也都慢下來了。

《機車媽媽》,楊富閔/著,周見信/繪,聯經出版。

繪本《機車媽媽》有哪些地方,藏著給大人讀者的線索呢?

 我在製作過程發現,蜈蚣陣只有在文中很精彩地出現,它的意象沒有前後(文)連結,所以我其實有置入一點私心,小時候只要陣頭經過學校就無法上課,我們就趴在圍牆上看蜈蚣陣,會很羨慕坐在坐架上的小朋友。所以,我把摩托車的坐騎,與坐在蜈蚣陣上的坐架結合在一起。最後一幕,媽媽要騎車載小孩回家,其實原本畫面與開頭的鄉間小路一樣,但我覺得缺少一點想像的東西,我認為他的心裡是想著早上圍繞在蜈蚣陣中的情景,因此就改了一下。我當初有問彥彤,這本繪本的年齡設定,原先設定是給國小中高年級。但在看這文本時,少年再回溯跟母親互動的過程,心裡交流的狀態,因此我自己再調整,設定可以給更大年紀的小孩閱讀,更著重在主角心理狀態,去做畫面結構、色彩運用。我在裡頭加了符號性的東西,無限符號,那是母親與小孩的記憶連結,它從一開始媽媽考駕照,到闖進蜈蚣陣,最後媽媽返程騎在無限符號裡,那也代表著成人回溯與母親的關係,一直在腦海裡思考。這些符號具有意識,透過其思考就能讀到第二層敘事。

 《機車媽媽》的原文主題之一是「移動」,繪本改編又帶入民俗的意涵,進一步擴大「移動」的解釋,所以這個繪本有非常多的輪子,(大家可以數一數~)。此外,蜈蚣陣以前就常常出現在我的作品,它是很 for 孩童的民俗陣頭,我對它有滿滿的愛。很開心這次周老師以繪本形式,將蜈蚣陣的精神體現出來,也讓這對母子的機車逃逸之旅,與緩慢步行的蜈蚣陣,形成強烈對比,產生豐富對話。蜈蚣陣登場的時候,故事也漸漸消除虛實之間的界限,轉入另外一個層次,釋放想像的量能。

此外,繪本除了不停出現輪子,周老師提及代表無限的符號,類似莫比烏斯環帶的感覺,給我很大的驚喜。先前潘怡帆老師提及我在處理時間的方法,有類似的觀察,所以周老師的繪畫,也碰觸到了這個特質,讓我覺得文字繪本之間的轉換,仍有脈絡可循。所以我也想說,以後出去演講或教書,是不是要在肩膀上放一個無限的符號(笑)。

您們覺得大人是需要繪本的嗎?

 高職時,我讀《小王子》,有超多地方看不懂,但又覺得它蠻有趣;大學時再看又是另一個心情,後來隨年紀越來越大再回去讀,又是另外的想法。我覺得有趣的是,有些繪本會讓人在不同階段能有不同感受。我覺得繪本分齡不重要,有時概念都很簡單。像是我有另一個繪本作品《尋貓啟事》,是黑白鉛筆畫的無字書,裡頭講著一個人和一隻貓的感情,很多家長反而無法讀這本書給小朋友聽,但卻反而在成人閱讀裡獲得很多回饋,因為很多人會投射,甚至那時我到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書展,一位外國人是掉著眼淚,拿書來給我簽名。

我不會特別去設計這本書是給小孩還是大人讀,能跟人類產生一些共感,才是我一直在創作中想帶進去的。但因為繪本有文有圖,大人在閱讀時是啟動兩個運作機制,相比於單純的文字閱讀、圖像閱讀,閱讀繪本是另外一個情境。

 我認為文與圖的關係應該重新定義,文與圖的配置,是一個相互且動態的建構過程。這次繪本合作讓我將文圖關係重新問題化,我一路用文字思考,對於怎麼寫?寫什麼?會有更多的期許;而《機車媽媽》讓我的文和圖遇合、拉扯,甚至各自分道揚鑣了。這些體會與觀察,自己走了一遍,對於寫作,真的是很寶貴的經驗。

你們自己喜歡繪本的原因是什麼?

 我小時候很喜歡岩村和朗的《14隻老鼠》,可能我也來自一個大家族,繪本呈現的,正是一個老鼠家族的故事,所以我常自我投射,把某些角色,想像成為我的祖父母,一邊看一邊設計對白,自導自演。這幾年跟學生討論創作,漸漸體會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一種特質,大概是讓讀者也想住進那個世界。讀者可以住進那個故事,而故事裡的人,如果寫得夠鮮活夠立體,也可以跑到我的世界,都不突兀。我發現每次閱讀繪本,特別容易入戲,很快就住了進去,這感覺很迷人。

 兒童繪本大多都是圓滿結局,但對我來說,人或社會不一定會這麼圓滿,我很喜歡繪本講著一件故事,最後讓人惆悵哀傷,但會留下一點小火苗,讓你即使在這麼惡劣的環境裡面,還是有一點小小的期盼跟希望。像是松本大洋的繪本,他跟夢枕獏合作的《混沌》,畫面很迷人,故事很感傷,以及他的另一本《かないくん》(金井同學),是一個小朋友觀察死亡的故事。大人在讀繪本時,也很容易回到內在小孩的狀態,會從繪本故事裡投射自己,那是一種安全感。

採訪撰文|蘇曉凡
文字工作者。畢業於政大新聞所。喜歡故事、認識人和社會。曾任職於藝文雜誌、新聞媒體。

攝影|林昶志

■ 2022 七月號|453 期  ■

本期專題邀請創作者分享一本繪本如何誕生,收藏推廣專家談閱讀的法門及各式各樣的魅力繪本,更帶來不同主題的繪本書單,既能輕鬆入門,欣賞紙上時空,就連送禮都能夠有創意又不失品味。讀過這麼多繪本,也許創作者努力想告訴你的是,善待自己,善待每一個人,一切都會順利平安。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