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駐站作家 【八月駐站作家】一甲子跨世代對談─78歲吳晟x18歲曾家茗

【八月駐站作家】一甲子跨世代對談─78歲吳晟x18歲曾家茗

by 曾貴麟

吳晟老師在上個月(2022.07)出版《文學一甲子》套書,將整整六十年的創作生涯進行回顧,從少年、壯年至白髮皤然的此刻,關懷視野未曾離開土地與人情,揮動著鋤頭與筆桿,持續在臺灣文學史上耕作。

紀錄片《他還年輕》中援引〈晚年〉的詩句─「我雖已老,世界仍年輕」。即使髮色如銀,溫煦的文字與目光裡,必然有顆不輕易衰老的心。回顧吳晟老師敦厚樸實的詩行如《向孩子說》,對下一代的溫柔呼籲溢於言表,如輕念童謠般,諄諄道出土地的教誨,片中捕捉他到東華大學駐校時,不吝和同學們探討社會公理與文學思辨,吸引了一些年輕創作者離開既有生活圈,前往彰化溪州向吳晟老師請教,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參與農作,親身感受土壤裡蟄伏的生命,追尋土地與創作之間的關聯。拍攝時,劇組團隊飛赴溫哥華,以鏡頭紀錄下吳晟老師與前輩瘂弦的珍貴對話,吳晟老師講述創作初期,時值《幼獅文藝》主編瘂弦的鼓勵對於他的重要性,亦看出臺灣文學齒輪運轉下,跨世代交會出的燦爛片刻,如今已是文壇大家的吳晟老師,對於年輕創作者與新世代寫作,有著什麼樣的看法呢?

編輯部邀請 18 歲青年創作者曾家茗,其青春字跡裡的海港氣息,對於鄉土與地方意識有著深刻濃厚的意象。而在詩集《他還年輕》中,高雄意象亦是吳晟老師重要的書寫題材。曾家茗從高雄開啟創作,以新世代的眼睛寫下家鄉的故事,夏天過後,也準備離開高中,前往臺文系就讀,深掘這片土地下文學與時代交織而成的人文風景。本次將進行一場跨世代的對談,與 78 歲的文壇前輩展開相距六十年載的專訪。最後,還需完成彼此準備的極限挑戰。

曾家茗
高雄鳳山人,雄女編輯111級社長、風球詩社社員,曾獲高雄青年文學獎、馭墨三城文學獎、新北文學獎、東華奇萊文學獎。

溪州宅邸外的鐵門緩緩推開,吳晟老師悠悠迎接這位帶著黑邊粗框眼鏡的年輕朋友,「來!進來屋裡坐,喝我泡的茶。」

見面之前,吳晟老師已讀過曾家茗在高雄青年文學獎、馭墨三城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讀出青春字跡裡的海港氣息,一得知她剛從高雄女中畢業,驚喜說:「好巧,我老婆也是雄女校友,因為她的關係,高雄我可一點也不陌生!」這才後知後覺發現,原來吳晟老師筆下的高雄火車站、打狗領事館與旗津,竟然增添了浪漫的筆觸。閒聊過後便開啟了訪談。

家茗向吳晟老師發問:「書寫土地的作品膾炙人口,彰化溪州的農讀生活,也成為您創作的重要養分。但就新生代創作者而言,幾乎居住在現代化城市,生活經驗取材有限,如何透過書寫回應土地呢?又該怎麼接寫臺灣的鄉土文學?」可見一位即將就讀臺文系學子的納悶。

吳晟提醒家茗,需要認知「鄉土文學」的脈絡,鄉土文學論戰之後,本土意識提升,「鄉土文學」一詞漸漸改以「本土文學」稱之,現在的背景之下,我們會說「臺灣文學」。這與農村文學是有區別的,需要涵蓋整體現實生活的現狀,不論鄉下或是都會,都要回到寫作背景之下的在地性。而臺灣文學的發展,實際上是跟隨著本土化及民主運動並行的,重點在於寫作者如何回應當下真實的生活情況。

「科技資訊全面覆蓋的影響,稀釋了創作者們成長背景的差異,我們如何把生長之地的獨特性彰顯出來呢?」家茗接著問。

吳晟老師從自身寫作為家茗分享,認為寫作者不該被理論或寫作方法所指導,而是回到自身最有感觸的事,真誠抒發平時最關心的議題,如同吳晟老師筆下的田園,自然流露在字裡行間。吳晟老師起初寫作的時代背景,現代主義、漂泊主義、虛無主義和留學生文學正盛行,缺少農村題材的作品參照,而他毅然以一系列的鄉土寫作回應時代,因為這就是他所生所長的地方。

吳晟老師說:「每一個時代都有共向,也有其殊向。創作者的任務是要找尋:『我們要書寫什麼』。」

家茗在去年臺灣文化協會的紀念音樂會「百年追求」,曾現場聆聽吳晟老師的臺語朗誦詩作,她也對文學裡不同語言的使用有所好奇,臺語讀腔的詩歌讓她感受到詩歌創作的可能性,討論到一個疑問━作品書寫土地題材時,本土語言是不是當中必要的構成元素呢?

「我認為是否定的」吳晟答道。「雖然在創作初期,我就已經將臺語融入作品,坦白說都是不自覺的手法,並非刻意為之,是將生活周遭聽到的對白寫進文章,同時斟酌哪些情境使用哪一種語言較為洽當。」

而本土語言的保存與推廣,是另一門學問,需要長期田調與考究,遵循教育部的拼音系統,若僅依臺語讀音做漢臺語混用,容易變成取其音而忽略其義。對吳晟老師而言,創作並非單純追求藝術性,更趨向社會性,簡單來說,希望作品可以讓更多人閱讀,讀到當中探討的議題,以增加作品傳播度和影響力來說,不排斥用國語表述。

依循著詩語言的提問,家茗在訪談前,又重聽了吳志寧的專輯《甜蜜的負荷:吳晟 詩.歌》,當中有將吳晟老師的詩作改編為歌曲,兩人聊到詩轉變成歌的差異,討論詩與歌的分界。家茗熱愛聽獨立樂團,關注歌曲所觸及的時代議題,但同時抱有疑問,詩作在改編成歌曲的過程,詩原本立意能否完整被音樂所呈現。

吳晟老師說:「詩作在轉譯成歌曲時,因為音樂人的解讀觀點,擷取詩作的某一部分,透過旋律與歌詞闡述,實際上已經是種再創作。以〈全心全意地愛你〉來說,原詩〈制止他們〉其實帶有強烈的批判性,志寧節錄其中幾個句子,加上詞曲改編,變成了輕快抒情的歌。」詩變成歌曲的過程,需要依循音樂人切入的角度。詩詞歌賦有同源之處,從巴布·狄倫(Bob Dylan)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看出詩與歌的密切性。吳晟老師不刻意區別兩者的性質,端看語言使用上的質地與效果,著墨於句子本身的音韻感,是音韻而非押韻,前者是控制語言的節奏,他舉〈牽牛花〉和〈我不和你談論〉的詩詞改編為例,兩首詩在幾乎不改詞的情況下被譜曲,顯示讀詩能不能產生旋律感,是很關鍵的要素!

後記

從家茗的提問可發現她對音樂的喜愛,而這次給吳晟老師的挑戰,就是音樂祭的穿搭,家茗拿出小腰包和樂團毛巾,準備改造一番,吳晟老師說:「現在年輕人聽音樂要披毛巾在肩膀上嗎?我以為種田才要。」本來還一臉茫然,直到脫下襯衫,沒想到內襯的衣服,是溪州黑泥季的音樂祭潮T,原來吳晟老師早就是資深的聽團人,整裝完後幾乎零違和,眾人高呼「吳晟老師『他還年輕』呀!」

「換我出題了,我要教你製作盆裁。」吳晟老師說。

大家還以為是裝飾類型的盆栽,跟隨腳步到達純園,才發現是貨真價實的做農務,老師熟練地拿起鋤頭,指導家茗移盆的要領,第一次手持農具的她起初有些生澀,經過老師的耐心示範,手把手帶領她使出手勁鋤往土壤深處,那是書頁讀不到的力度,掌紋深邃的大手,引導著鮮嫩的小手,將一株作物從地面掘起,根部連同整塊土壤,轉移至盆栽,在他處繼續運轉生命的奧秘。家茗說,接過老師交付的盆栽,難忘雙手間的觸感,猶如留下了土味的印記。

文字記錄|曾貴麟
一九九一年生,宜蘭人,淡江大學中文系,東華華文創作所畢業,曾任微光詩社社長,創辦淡水藝文誌《拾幾頁》,現任《花蓮青年》主編,作品有《夢遊》、《城市中的森林》,策劃文字x攝影展《25時區》,聯合文學《Narwhal的房間》線上語音文學課程講師,曾獲臺北詩歌節影像詩獎、後山文學獎、金車現代詩獎、二○一九年優秀青年詩人獎,作品入選二○一八年度詩選。 詩集《人間動物園》之管理員,溫柔地失職,只能一再釋放。

攝影|YJ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