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平常相遇當月作家 【當月作家】注視歷史的後腦勺─李桐豪

【當月作家】注視歷史的後腦勺─李桐豪

by 董柏廷

李桐豪冶旅遊報導與人物專訪技藝於一身,走筆乍看不羈,細品卻能得三分幽微體貼。他在「紅房子」間穿梭自如,既能採訪,也能敘述,彷如施展左右互搏術,在「圓山大飯店」的中軸線上,將政經脈絡與歷史情境兩相縫合,運玄鐵之力,化為繞筆柔,眼看他別開生面地,於紙上,起朱樓,宴讀者,把這紅牆黃瓦,七十載風雲看飽。

Q:為何選擇以「圓山大飯店」為主題?

A:若創作是「自由戀愛」的話,寫這本書的我則像一名「代理孕母」。本來被委託要寫出一本如唐頓莊園的小說。我一開始很抗拒,因為像安裝一個定時炸彈在身上,但這個題目又讓我無法拒絕,於是便想到一個折衷方法,就是寫一本「圓山百人傳」,從不同階層與視角看整座圓山大飯店,形同一次完整的田調。

Q:書寫中間曾遇過什麼困難嗎?

A:受訪者都是飯店指定,並非專業受訪者,言談總是客套拘謹,大概寫十人後,我發現原本的寫法行不通,有千人一面的感覺。我邊訪問邊 Google 查新聞資料,聯合線上資料庫大約三千筆新聞都讀過一輪,訪問就開始順了,可以跟受訪者一來一往問答。

我讀過很多小說,自然成為一名挑剔的讀者。閱讀資料性的東西時,心裡產生更大的不滿足與疑問。很想知道到底為什麼會發生神岡空難?邵逸夫為什麼會出現在飯店裡?中美斷交為什麼要在那裡舉辦?最引發我好奇的是書中〈「天下第一局」局長免職之謎〉中山分局局長趙品玉。一開始,他的媒體形象熱血,但讀到一半,一則新聞指出他莫名其妙被拔官,提到他與圓山飯店收賄,而當時中山分局轄區內的居民、里長、區代表紛紛為他請願,彷彿一場六月雪冤屈。後來,他自媒體上消失,再出現已跳到兩、三年後,他轉任汐止分局,颱風天救災,他徒手挖土石,最後一筆新聞,停在他的公祭。循著時間線讀下來,我對中間那段故事非常好奇,逐步追查,慢慢拼湊出一個輪廓。寫這本書時,經歷許多這樣的過程,等於補了一堂歷史課的心得報告,也是我對歷史的再詮釋。

Q:為何是「『紅』房子」?你對圓山大飯店有什麼特別情感嗎?

A:圓山大飯店確實也是台北的門面之一。客運行駛高速公路往北,看到圓山飯店知道快進到台北。松山機場飛機起降,第一時間也是會先看到圓山飯店,雖然跟我的生活沒有太大交集,但會知道它是電影《一一》跟《飲食男女》劇情裡的飯店,寫書時才一一拼湊出背後這麼多有趣的事情。它的紅,已經典到成為一種代表色。建物裡也充滿各式各樣的紅。他是一個年代的極權者,將他故國山河的美學建築整個在島嶼重現,他自視為一個皇帝,蓋了這樣的一座宮殿,讓龍的意象在其中充斥。而且不單只是飯店,連接到雙溪公園、士林官邸一帶,拉到大直的軍機重地,最早想要蓋得像是《清明上河圖》那樣的格局,建設的雛形按照北京故宮的中軸線走,心思昭然若揭了。紅色,是封建的顏色,也是極權者內心宏圖霸業的顏色,甚至,合作的油漆業務商,都有一號色命名為「圓山紅」。這棟房子在民主時代是蓋不起來的,但當時他一聲令下,各方使命必達。

Q:總共歷時多久才完成此書?書成後,對圓山飯店的印象有何不同?

A:我差不多花了整整一年完成。我的閱讀習性有點不學無術,沒有像學院講究扎實脈絡,讀資料也是如此,會把有趣的冷知識,當成「每日一發現」編織起來。最大的收穫,是讀到圓山現址曾為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神社」,倘若有時光機,我真想回到過去看看當時那樣如台灣博覽會的狀態——四十個晚上,城開不夜,有京劇、雜耍、體育競賽、媽祖遶境,街道之美,彷如京都之麗。那真是一個有其氣氛、美學的時空。我不帶成見去看所謂「華國美學」,就只是純粹覺得「有趣」。好比日本雜誌《POPEYE》挑出國華街的招牌,作為某期的台灣印象封面,是一種異質化的眼光看見的特色及風格。

Q:你透過對於「人的認識」建構此書,結構上參考哪些範本呢?如何決定什麼該寫或不寫呢?

A:以人物作為尺度,但並非為他們建立編年紀事,而是有系統地整理、爬梳資料。圓山大飯店曾出版官方傳記《記憶圓山》,很像一本菜譜或集郵冊,充滿官方的宣傳美學。我透過人物故事著墨,區分出差別,顯得更有趣。最有趣的故事當數嚴長壽的,他說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甚至講到當年整頓圓山飯店時,半夜會接到無聲電話,聽筒一側只傳來沉沉的敲桌聲響,像是在釘棺材,但畢竟不能有太多批評,也不好寫太多。所以我從歷史事件下手,與紀大偉老師寫《台灣同志文學史》時,從報紙新聞建立同志形象的流轉有異曲同工之妙。圓山大飯店也是台灣命運的縮影,它的存在很曖昧,董事長屬於官派,但盈虧需要自負,主事者隨執政者更換,究竟是民間機構?還是官方單位?而且每四年就會有一次調動,經營的策略也可能隨之轉向,會讓員工們感到無所適從,與台灣公部門現狀很像。我透過住過圓山大飯店的名人們,側映時代。很多歷史拐點也在此發生,譬如中美斷交、民進黨親民黨建黨宣示、最輝煌的時代與蔣家王朝畫上等號。若有所謂階級的話,那時候的權貴們,大都聚集在那裡了。

Q:哪位人物讓你最有感覺?

A:餐飲顧問楊月琴。她中學畢業後進入飯店,從最基層的金龍廳服務生做起,她是傳統市場起家,對於圓山大飯店的菜譜一概不通也未曾看過,別甭提琳瑯滿目的酒單了。但她覺得自己是服務生,就該了解菜單上那些菜的味道,她很機靈,當客人點菜時,她會到後場偷看製作方式,甚至想辦法嚐到菜的味道,從她身上能看到來自於市井生存的智慧,因此她很快就爬到領班的位子,但礙於外語能力,無法成為正領班。後來結婚生子,待產回來,被調到 coffee shop,點一些三明治與咖啡,與原本工作的落差極大,她心裡很不平衡,一直想要調回去,當時她的主管只跟他說一句話:「做餐飲,就是要認識所有人。人要順著情勢走,然後等待機會。」她轉隨遇而安,一蹲二十年,再跳就不得了,直接跳到「宴會廳」,是準備國宴的單位。簡直是爬到《大長今》最高尚宮的地位了。採訪之前,我以為那是一個充滿外省權貴的大飯店,但採訪後才發現,幹部與顧問或多或少還是有台灣人的,他們的學歷在當時並不高,很早就進入飯店服務,因此,某種程度上代表只要肯努力、有上進心就有升遷的機會。

Q:有沒有未收進書中的遺珠人物呢?

A:沒有寫進書裡的,大概是時間的問題。譬如交稿後,杜月笙的女兒才出現,沒來得及收進書中很可惜。聽她講孟小冬的故事,像是在講家務事,也有很多秘辛,但那故事太強烈,簡直是一座乾隆時代的屏風,與《紅房子》的格局完全不合調,可能得另外弄一個「特展」給她了。

Q:你的人物專訪與旅遊報導,向來非常受歡迎。這本書包羅萬象,好奇採訪前,你做了哪些功課,準備的順序又是什麼?

A:我做人物採訪的心法之一是,自比為一名「空間收納師」,像「令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的近藤麻理惠。若記憶是一個空間,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從受訪者大腦裡搬運素材,再將雜蕪的資訊重新排列整理,最後,把它們排成你喜歡的樣子,擺進一個新的空間裡。我也很像一名「記憶的策展師」,依照自己的品味與美學佈展。有些人覺得好看,有些人覺得醜,那就再說啦,我在乎的部分跟能力就只能寫到這裡。

Q:你在與傅天余導演對談時,提到撰寫此書的經驗。其中談到飯店的理髮師邱炎鐘師傅是看著「老大哥們的後腦勺」,而你也像站在老大哥身後,看見權力的寂寞背影,「歷史的後腦勺」是否也如你寫此書的心情呢?

A:那確實是一次讓我起雞皮疙瘩的經驗。訪問總統的理髮師邱師傅後,也順便請他理頭髮,當他的剃刀在頭皮上修剪時,那手勢幾乎行雲流水,沒有一點聲音。他按摩的力度也很溫暖,一瞬間把人身體的氣結都打開了。看著鏡子裡的倒影,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幫我剪頭髮的師傅,也曾經幫蔣經國、李登輝剪過頭髮,那真是一個很神奇的魔術時刻,像是去台北故宮看文物,一眼對上《寒食帖》,它就帶你回到宋朝的時空。

邱師傅木訥不居功的特質,很得元首人物喜歡,他說蔣經國很節儉,是因為看過他脫紗的衣領,這是只有站在「老大哥們後腦勺」才會注意到的小事。我透過許多小事件,一一拼湊出圓山大飯店的故事,也很像站在「歷史的後腦勺」,重述台灣的一頁史話。

《紅房子:圓山大飯店的當時與此刻》
李桐豪,鏡文學出版

李桐豪透過資料蒐找與口述訪談,撰寫成報導文學《紅房子》,著墨圓山大飯店的身世,從日治時代的建設寫起,一路鋪展,至國共內戰、中美斷交之時,並透過大小人物穿針引線,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孔二小姐的雷厲風行、嚴長壽的改革未果⋯⋯樁樁件件還原當時的時空背景,本書透過新聞報導、歷史事件、訪談人物三部分進行非虛構寫作,圓山飯店與相關人等看照的歷史時代變遷,對於台灣政經歷史活動的整體思考,「紅房子的歷史就是小島的歷史」,將王宮描繪得愈富麗堂皇,投下的暗影也就愈深。

採訪撰文|董柏廷
曾任職報社副刊、雜誌,與出版社編輯。人物專訪、創作散見報刊。

攝影|小路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