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專欄 【手寫週記|七月】艾佳妏

【手寫週記|七月】艾佳妏

by 艾佳妏/Elise Ay

七月,我們邀請旅居紐約的作家艾佳妏書寫她的日常。她的新書《後台紐約》以冷靜細膩的文字,記錄她在異地八年的自我摸索,一路從時尚產業的邊緣、劇場舞台的背面,到疫情紐約的沉寂與重生。這次,她將回望那些安靜卻決定性的瞬間,在日常筆跡裡,描摹一位移動書寫者的節奏與姿態。

第一周

台北很熱。

台北的熱有種隱晦的猖狂。和紐約明日張膽的熱相反,台北的路人為了防曬,都把自己包得緊緊的。有別於美國人能盡可能穿越少布料在身上越好的直接,台北的熱看不出來,唯有親自走進熱裡,才能感知那熱的溫度。

原以為在紐約受了一波38度熱浪洗禮,應該比較能適應台灣蒸騰的暑氣,但我錯了。錯在我忘了熱也是有等級、能量的差距。台北盆地珍而重之的將氤氳暑氣聚集在一起,匯攏成一般不可忽視的夏季城市特色。

降落台灣二十四小時,最大的心得是:台北好熱。長途旅行前總是倉促,在日與日之交,上半年與下半年之際,更是倉惶。

搭機前夕,趕著買回台伴手禮與家人交付的物品。在城市奔走,還剛好碰上六日最後一個週日的PRIDE PARADE,到處封路,點到點之間,顯得迂迴曲折。但紐約的遊行,每一次都讓人感到真誠。每個人瘋狂歡呼的笑逐顏開,整座城市一同狂舞的瞬間,我彷彿看到了最具體的「活在當下」。

於是連行人都不得通行的封街,也顯得可親可近了,畢竟這是一場城市的慶典,愛就是愛,自己就是自己。性別是個複雜的議題,能釐清自己的認同,並以自己為榮,本來就事件值得驕傲慶祝的事。

或許就是這些生活中微小卻關鍵的瞬間,聚沙成塔了《後台紐約》這本散文集。

這次回台灣的重點是《後台紐約》下週的新書分享會。紐約生活有許多頓悟的瞬間,該分享什麼好呢?

撰文、攝影|艾佳妏/Elise Ay 

台大中文系、台大中文所畢業,紐約帕森設計學院時尚研究碩士。從文學研究叛逃,又從時尚產業退役,現職百老匯劇場授權資深數位行銷經理。長大以後,講求理性思考、邏輯推論與數據分析,骨子裡卻仍舊是個不折不扣的浪漫主義者。現居紐約。

Instagram @eliseai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