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

喜歡讀書

  • 甫獲一一三年後山文學新人獎得主的曾稔育,以歉意為名,散文為形式,展演家庭紛爭、自我焦慮以及職場經驗的切面。深剖「我」的角色、歉的來源,密林的土與根,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反思。 Q 你在後記裡 …

  • 張惠菁上一次出《比霧更深的地方》是二〇一九年,睽違六年後出版《與我平行的時間》,同時復刻二〇〇五年《步行書》,《步行書》與《與我平行的時間》並陳,閱讀張惠菁橫跨二十年的散文書寫生涯,不難發現 …

  • 「千災萬禍尚能倖存,異樣眼光卻能殺人。」趙鴻祐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烏鴉與猛獁》封底上,編輯如此簡介。以八篇小說挖掘社會困境中的破洞,並嘗試藉此與讀者溝通:當生命只餘餘燼,活下去是為了什麼?又 …

  • 在林俊頴的書寫裡,火是個明確而醒目的存在,它不一定是主題,卻以溫度、氛圍、旁敲側擊的意象等型態,高強度地存在於他的小說之中。還以為《七月爍爁》會火光炎炎,實際上,小說卻聚焦於光照之下的幽深。 …

  • 七個短篇,一場關於返鄉的書寫。以一九六四年白河大地震的災難記憶為經緯,梁綉怡藉寫實的筆測量家鄉的疤,並嘗試藉此尋見己身之於家的方位。致臺南東北東四十三公里處,這是來自六十年後,安穩沉靜地回眸 …

  • 人的記憶真是不可靠。我以為是先看了《夏日悄悄話》(改編克萊爾.吉根中篇小說Foster),然後才去圖書館借了《南極》。但後來爬自己的臉書發文才發現順序是相反的。這記憶的誤差,剛好呼應了《夏日 …

  • 初讀赫爾曼的短篇小說是在退伍之後,那時我酷愛閱讀外國的短篇小說選集,按照人名去搜索那些作者的同代作家(其實是上個世紀)並開始認識各國文學;對於德國文學,選集普遍以葛拉斯和伯爾為主,其寫作的方 …

  • 文字創意工作者ab的第一本極短篇小說集《不道德索引》,以雲端世代慣常使用的顏文字為人稱索引,側寫社會議題,注視陰暗的道德邊境。每一篇小說都像一身鎧甲,讀者走進情節,以自由意志選擇穿戴或褪下。 …

  • 繼「客途三部曲」《織》、《海市》、《山鏡》,這三本分別關於人前往異國、都市、山林謀生,帶有「出外」性質的移動故事,張郅忻最新的長篇小說《秀梅》講述一名日治後期出生的客家女性秀梅從童年到老年的 …

  • 第十屆楊牧詩獎得主青年詩人扈嘉仁首部詩集《食言犬》,收錄碩班求學期間,埋首於研究、創作兩端,直迎語言所心生的焦慮與怖懼。食言犬的象徵,見證自身以聲音的形式分離出體,而其緊隨其後,將散落一地的 …

  • 米蘭昆德拉提出了「人物密碼」的概念。他自己剖析創造小說人物的方式是,每個角色身上分別擁有幾組關鍵詞彙。由關鍵詞彙構成人物性格,也是因為這些詞彙的對立與矛盾,激化了衝突,從而凸顯小說概念。我們 …

New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