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重點書評 【重點書評】記一座城市的實用性─黃信恩《12元的高雄》

【重點書評】記一座城市的實用性─黃信恩《12元的高雄》

by 夏夏

看過太多次電影場景中出現的中國城,總有幾間餐館張貼著東方的紅,掌櫃和跑堂及所攜的家眷在異邦土地上如禽鳥般說著節奏急促的語言,過著仍是飄洋過海前的日子,散發一股寫進基因裡的習性。

又或者幾次不小心騎車闖進了離家不遠的緬甸街、韓國街,短短一條街道,竟像抽換了布景般,令人隨即有身處異地的錯覺。若要深究到底是什麼物事的組合,使得一群人的聚集會傳遞出強烈的他方之感,恐怕會見到再日常不過的食衣住行、柴米油鹽。

想來我家餐桌上堅持的幾些神秘口味,不也是活在他方的縮影?而我們心目中的他方正是充滿濃烈海洋氣息的高雄。儘管已北漂十多年,滿身的海風味仍尚未被滌盡,經常能隨意抖落些許晶燦燦的鹽粒,像要頑固地證明什麼。

所以讀黃信恩筆下的高雄時,我是嫉妒的。

「12元的高雄」書寫幅度跨十四年,是一本以長鏡頭捕捉港都枯榮喜悲的文字紀錄片。

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四年呢?在交通便捷的今日,地球另一端都能近在咫尺,「漂」成為多數人的狀態,或者也是久漂後不得不的擱淺,還剩下多少機會能抗拒大環境所帶動的漂流慣性而常駐於一地?黃信恩卻能以緩慢的書寫,將十四年的光陰暈散在更寬廣的時間橫軸上,彷彿蹲點般將目光鎖定在一處,所擁有的是長時間浸泡在「此地」的奢侈,與漂移相反的「駐足」,是專情地凝視,這正是全書最難能可貴之處。

此外,黃信恩一路以公車為步,佐以機車,偶或附上輕晃的台鐵與渡船,少了捷運、輕軌此類偏屬都會與官方的移動方式,卻走得更遠,晃蕩得更隨興,反而凸顯出屬於南台灣特有的移動步調。

「宅在三民」像是起始站,黃信恩童年居住在充斥營生氣息的三民區,就連在此初嘗到的舌尖美味都記憶多年,不知不覺也見證攤販經營者的世代交替,像是藉由小吃店老闆之口作為應證,在地的氣息從主顧之間不用太多言語的招呼即可傳達。而後舉家遷居至左營,「空白海岸」中則記錄背負厚重歷史的老城。黃信恩的文字總信步帶我們鑽到比在地更在地的巷弄,探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裡,一個不經意就能說起這兒那兒的從前從前,且絕非生硬的觀光說詞,而是一個日子一個日子拼湊起來的厚實滋味。然後,繞出了巷子,我們彷彿就跟黃信恩一起搭上了台鐵、公車,從童年通往高中。

「溝流」、「親遠鐵道」寫下高中時上下學通勤及晚間補習百態,前者貼合著離校不遠的二號運河流動,圳畔同時收納企圖通往升學捷徑的莘莘學子與夾藏在另類渠道的特種行業。後者則是緊沿著校園駛過的鐵道,隨著高中生活進入尾聲,鐵路地下化工程開啟,路線亦逐漸擴散延伸,甚至越界。

偶爾有朋友要到高雄,問起有什麼推薦的景點美食,我經常腦中一片空白,只想得到家附近幾間寥寥可數的小攤販,果腹尚可,稱不上是值得大老遠去一趟的名店。後來索性笑稱,這才真正足以證明在地的身分。只因為那是扎根生活之地,無關乎玩樂,所前往之處如求學、補習、拜訪親戚、日常採買、工作等,都具實用性。

就如書中「帶勁的地方」寫後勁,「草衙的天空」寫機場旁的邊陲低點及「小港二三事」等數篇,皆是黃信恩因擔任家教而輾轉去往的地方。少了玩樂的目的,去的心情就不同。研究路線、找公車班次,終於去到某個陌生的平凡家中,如果家教談成了,這樣的路徑就會從偶然一次演變成固定模式,原本只是輕輕一抹的連結在一次次往返中,逐漸加深成清晰的刻痕,足以記錄生命的片段。

又如「籠居歲月」記猶如香港密集住宅的果貿社區,「救護車,在月球小鎮」、「小鎮醫師的一天」此二篇記惡地景觀聞名的田寮、「南沙除夕食譜」記這座一不小心就被忽略的離島的離島,則是行醫版圖的擴散。相比於家教的融入,針刺般尖銳探入社區與家庭,走入緊閉的臥房,貼身觀察居住的藏汙納垢,也從其間發掘出不絕的生命力。

另一涵蓋範圍更廣的實用性,則是吃食。味覺反應在地物資,好比「熱鬧的方式」中的彌陀有著遼闊的虱目魚塭。或者僅僅是為了複習難忘的滋味,便開車奔往美濃,大啖一碗香Q的油蔥粄條。也記高屏地區限定的「丹丹漢堡」,一口炸雞一口麵線糊,滿足一次想吃齊中西美味的胃囊,亦反應出專屬港都的直率與包容。這些是源自土地而直抵身體的記憶,被植入晶片般跟隨著歲月的腳步,定義出身分的屬性。還記得多年前住台北的朋友到高雄玩,驚見站前獨棟「正忠排骨飯」,連連驚呼空間的闊綽、排骨之大與價格划算。後來台北終於開了分店,我們興沖沖跑去,發現價錢略往上調(後來才知道南北菜單價目有別),但就像書中所言,想念高雄時,還是會忍不住去買來吃。

黃信恩用筆尖調味出高雄才有的鹹香、嗆辣、酥脆、爽口與濃醇。因為有的是時間,過完一個十四年,還有下一個,下下個,畢竟這裡是居住的所在,不是一次性打卡消費的娛樂景點,下筆就顯得沉穩、疏淡,不急著張揚這裡的好與壞,而情感則可以埋得很深。

然而這也並非是全然私人的紀錄,黃信恩也用筆尖完成了一場紙上的交接,描繪新與舊的樓房、百貨、公車路線,銜接起新與舊的城市記憶,縫補不同世代的觀看差距。有時他也像一個旅人,離地升空後,適當地退出距離以觀得全貌。有時候就是這麼的黃信恩,在旅行中想起離開的那座城,或在電影裡搜尋熟悉的那座城,遠與近兼具。

黃信恩寫的是出發的地方,是回去的地方,是記得與被忘記的地方,「12元的高雄」寫出城市的繁複、紊雜、剛毅與質樸,為地方書寫樹立出重要的標的。

《12元的高雄》
黃信恩,九歌出版

12元是高雄公車的票價。高中時的黃信恩因著公車,展開自己在城裡的地圖。家住左營區的他,求學在三民區,當時從火車站搭上一班公車,12元,便能抵小港、前鎮、鹽埕、鼓山等區。公車載著這樣一位高中生求學、遊玩、烤肉、面試,有時班距長,有時繞路,有時走走停停,用一種專屬的速度感:踅、兜、轉、遊,領略了這城的輪廓。

文|夏夏

著有詩集《德布希小姐》、《小女兒》、《鬧彆扭》及編選《沉舟記—消逝的字典》、《一五一時》詩選集、《氣味詩》詩選集。小說《末日前的啤酒》、《狗說》、《煮海》、《一千年動物園》。散文集《傍晚五點十五分》、《小物會》。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