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甫入秋,燠熱卻如夏,我們懷著求道般的心思,順新店溪畔山丘小徑而上。尋思來時路:從熙來攘往的市區騎著機車而至,沿途所見人間煙火氣盛,無端熾熱或生於外,歸顯於心,猶如一個個朝聖路上的關卡。
抵達門外,一位身著棉麻藏青襯衫,髮間彷彿透著山中隱者之氣、垂眉慈顏的長者為我們開門,藹藹地說:「快進來!外頭很熱。」這位正是號稱全臺唯一具有道士身份的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李豐楙老師。
隨其入內,逍遙清涼,眼前所見,皆是法寶。正當眼花撩亂之時,忽地一理著俊朗平頭,身著牛仔襯衫的瀟灑長輩信步走出,爽快地說:「今天是聊《西遊記》嘛。坐啊!坐啊!」這位是現以散文為志業,其實早年以漫畫聞名於世的林文義老師。
眼前這幅景象,一位是道士兼院士,一位被是散文耽誤的漫畫家,《西遊記》竟是兩位可以共同暢談的話題?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曾出版專著六種、論文兩百餘篇。擅長用道教角度重新解釋《西遊記》,並想出一本專書,以及自己的點評本。
林文義
五十年來專志散文的作家,職業生涯豐富,當過副刊主編、立委國會辦公室主任、電視節目主持人、政論節目名嘴等。曾獲二○一二年臺灣文學館圖書類散文金典獎、二○一四年吳三連獎文學獎散文類。著有散文集《遺事八帖》等四十四冊、小說集《革命家的夜間生活》等六冊、新詩集:《旅人與戀人》等三冊。除此之外,他還曾是一位漫畫家,畫過《漫畫西遊記》。
漫話當年如初識
這不是兩位老師的初識。早在四十三年前,他們便相識於第二屆「時報文學獎」的獎台上,當時他們分別以〈小巷之歌〉與〈千手觀音〉獲得散文獎優選,與之同列的還有夏宇、舒國治等人,首獎是高大鵬。那一年美麗島事件將要爆發,鄉土文學論戰方歇,社會脈動衝擊著他們年輕的文學心靈。如今再度坐在彼此身側暢聊之餘,猶如於時間之流中冥冥註定般相逢、共振。
著作等身的林文義雖然以散文寫作見長,但他行走江湖其實帶著多把刷子。為人熟知的身分包括副刊主編、國會辦公室主任、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等,但他年輕時的夢想其實是讀美術系、當漫畫家。
他與李老師一同細數年輕時喜愛的漫畫:葉宏甲《諸葛四郎》、劉興欽《阿三哥與大嬸婆》,更不能不提的,便是牛哥的《牛伯伯打游擊》─在應當努力課業的高中歲月,他直接拜入牛哥門下成為最後一位徒弟。與此同時,十八歲的林文義開始寫散文,高三投稿就獲得聯合副刊刊登,主編平鑫濤寫了親筆信,說他的散文文風特殊,一定要好好寫,將會成為一位很特別的作家。
一九七○年代,是瘂弦主掌《幼獅文藝》的時代,林文義為《幼獅少年》繪製給國中生看的連載漫畫,最早是畫《成語故事》。林文義說,當時這種救國團刊物的漫畫理應嚴肅教化,但他卻畫得非常好玩,因為他希望帶給孩子們自己過去從漫畫中得到的快樂──沒有想到要編成叢書時,竟無法通過戒嚴時代國立編譯館的審核,理由是因為人物嘴巴畫太大,與現實不符。
緊接著就是《西遊記》,因為編輯們認為,這是所有人的閱讀記憶。林文義不以鉛筆打稿,憑著驛動的直覺下筆,將小說放於案頭、枕邊,如同與唐僧一行人共赴取經之路,將一百回的西遊記提煉成廿回的《漫畫西遊記》。現在我們若回頭看其序文,其中有一幅「日夜勤畫《西遊記》的人」,如寫散文般「我手寫我心」,便是當時他的寫照,猶可見伏案繪稿至朝日始出的青年林文義。
李豐楙老師在學術研究上享譽盛名,年少時卻兼擅詩、文,熱愛林琴南(林紓)的翻譯小說,為那種鎔鑄古典與現代的語言所著迷。為了致敬林琴南,他將筆名取做「李弦南」,後來考量筆名三字不好記憶,於是刪去南字,成了詩人「李弦」。
兩位老師都自認思想有些內在的叛逆成分,文學思考不免受到當時的鄉土文學論戰影響。但李豐楙後來受到當代文學批評大師王夢鷗先生的啟發,轉向研究道教,歷經數十年不輟。李豐楙認為,有創作經驗的人會比一般研究者更具理解作品的敏銳度。說起《西遊記》他讀過許多次,從早期是床頭書唸給小孩聽,幾年之後,心態轉趨嚴肅,進而開始精讀,做起密密麻麻的筆記。李豐楙慎重地指出,《西遊記》是東方文化裡大有可觀之作。
林文義師從漫畫家牛哥,雖然謙稱已經停筆多年,但一講起漫畫還是不免技癢,信手就畫起牛哥的經典角色「牛伯伯」,說明他如何藉此發想自己筆下的「阿Q」漫畫形象。
由小觀大見真睛
「相較於其他古典章回小說,《西遊記》版本相對單一,僅有世德堂本。寫定者經由改編歷代詩話本、戲劇本,所敘述的雖是佛教的取經故事,卻可以從許多細節裡發現,這位寫定者十分嫻熟宗教儀軌,否則無法鎔鑄成書。故從『道教』角度觀看這部作品,可發現其有別以往的詮釋風貌。」說到此處,諸君可見得李豐楙老師雙眼若有光,身體坐直,雙手輕提比劃,緊接著提揭了不同的視野。
首先「試煉」是一個極具宗教、道教色彩的主題。李豐楙說道:「從觀音選定了三藏以後,從頭觀察他們到底的就是『護法群』,而太上老君在書中借了三次護法給海上菩薩:觀音。具有道教色彩的『試煉』是這部小說很重要的主題,也最能夠推進角色的形塑歷程。」
他又說:「護法群在書中擔綱的角色是『監護之眼』,觀其是否通過層層考驗,也扮演了守護師徒一行西往的關鍵,甚至到最後還得向觀音菩薩報告他們是否順利取經,以及一行人『心性如何』。配角們的眼睛一直注視著三藏師徒,這種自小觀大、由旁觀主的寫作方式,這是全世界的文學、文化所罕見的。」李豐楙也打算藉由這部經典開展自己的敘事理論。
其次是土地公。如果我們結合明代的社會及制度史,則可以看見故事推進的另一要角──土地公。諸君試想,倘若我們今天欲至地方上抓捕當地惡霸,會先去詢問何等角色?自當是里長、管區警察之類人物。
李豐楙說道,「自唐宋到明代,里甲制度已臻成熟,而在《西遊記》中具備『里長伯』功能的即是土地公。在孫行者欲尋逃跑之妖魔精怪時,會唸咒將土地召喚而出,因其對妖精、妖魔有『故縱之嫌』」,這之中暗藏了對明代地方政治現實的諷喻。而他進一步指出,孫悟空召喚土地所唸的咒語是流行於明代文人之間的密教「準提咒」,但整套持咒、召喚的敘事,卻是極具道教色彩。
最後可以觀察妖精與妖魔。兩者其實不太一樣,妖精會被孫悟空金箍棒一棒打死,妖魔一半從佛教菩薩那邊來,一半從道教天尊這邊來。他們會把法器偷下人間,孫悟空也沒辦法,必須找到原來的主人才能把妖魔和法寶收回去──這其實是試煉。表面上妖魔偷走法寶,其實也是菩薩天尊對他們的試煉。
出於宗教研究興趣,李豐楙老師家中藏有不少與《西遊記》相關的雕像與圖繪。為了本次採訪,李豐楙老師特別找出了家中所藏的百年雕像,經過歲月淘洗,顏色不免斑駁,但仍可見到過往民眾對於小說人物的具像想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與豬八戒是民間常見被神格化的角色,在民間信仰中,拜「齊天大聖」可以讓小孩比較好教,特種行業常拜「天蓬元帥」。而隨處可見的土地公,在《西遊記》中是最易被忽略,卻是隨叫隨到、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詼諧遊戲藏悲憫
林文義老師在旁聽了頻頻點頭,聞得土地公有故縱之嫌時哈哈大笑,顯知此類「社會事」不僅於小說中搬演,於真實世界裡更時時發生,亦是《西遊記》的動人所在。他說,自己年輕時曾經當過社會線記者,也參與外國通訊社採訪,有過兩年旅行經歷,後來在報社、電視台討生活一輩子,這些現實 (Reality) 的經歷,同時鎔鑄成了創作、閱讀文本時的切角。
他娓娓道:「《西遊記》是一本非常入世的小說,時常出現熨貼著角色個性的敘述,因此在這本敘寫『非凡之事』的書裡,反而最能夠看到寫實世界。無論是東、西方經典創作中,皆有隱喻的物事,而在此書裡我們可以體會人間的冷暖,其中皆藏有深深的悲憫。」
李豐楙老師分析,在此書的結構上,運用了許多遊戲包裝嚴肅議題,在口吻——如孫行者時常戲耍土地公,或在結構——如類似「大富翁」般的「過關」手法,足見作者之詼諧。詼諧遊戲的筆調背後,往往藏著嚴肅的命題。如孫行者戲耍土地公,暗藏對現實民情的悲憫;再如「過關」,或可隱喻是鬥勝心魔。
他進一步說:「往後若還有力氣的話,希望能夠寫出《西遊記》的評點本,將這些人性面書寫做深刻的詮解,與世人共賞,就是想以不同的讀法遍覽書中世界。」
逍遙出入道藝境
李豐楙老師側著身子解釋,這樣的規劃僅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文本的不同面向,就跟林文義老師將《西遊記》化作活靈活現的漫畫一般,使經典以更多元的面貌登場。在後代的眾多改編文本裡,李豐楙覺得最貼近原著的是導演楊潔的電視劇,當年在美國哈佛等校訪問時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心中不免悵然。然而在這部鉅著的後世發展上,他認為仍有許多可深入處,書中刻劃個別角色如何「掙脫人性的弱點」,這是目前許多改編文本比較沒有凸顯的。
只見林文義老師忽有所感,緩緩地說:「書中最有感的段落是孫行者還是石猴時,一日夢見自己身處鐵牢籠,醒時哭了,我不要當一隻猴子,我要雲遊四海。後來學人語、長生不老術,希望回來教自己花果山的親故。然而當他看盡人間百態,不免會驕傲,大鬧天庭最終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這回他又哭了一次,這次他哭喊著『放我出去』,整整過了五百年才遇到師父。」這樣動人的書寫,使石猴的深情與性格在層層轉進的情節漸次完整。
接著他話鋒一轉,談到改編文本的可能性:「其實,改編文本賣得好是因為原著寫得好。」林文義老師表示,自己過去連載的《漫畫西遊記》歷經整頓成冊、政府刊行、傳播海外、再版印刷,數十年過去,迄今每年仍然有固定版稅入帳。林文義表示,他向來追求精緻、好讀、有意義。他對於文學作品的喜好標準是如此,對於自己改編經典,也始終朝這個方向努力。
透過對談我們可以明瞭,林文義老師以文學之筆直抒胸臆漫畫經典,李豐楙老師則是以學術之眼遍照文本讀出他人之未解者。兩人初從文學之徑進入文本,各自有了不同的詮釋與啟發,跳出了既有的框架,以道、藝分別開展殊勝之境,卻可同歸於「人性」二字。
他們關注書中敘述的人性,認為書寫人性未必是「黑暗」,在此書中反而有屬於角色們各自的「掙扎」,這點更加的真實而深刻;他們洞見了文本所呈顯的「內在義理」──《西遊記》描繪的是一個超凡的世界,但一條名為心性的曲折小徑,連結了聖與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撰文|李學人
一九八八年生,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磺溪文學獎,有若干作品刊在報紙副刊、社群上。現於行銷、公關業界討生活,很累。
攝影|辛凱文
插畫|Gubiter
■ 2022 九月號|455 期 ■
【本期雜誌介紹】
《聯合文學》雜誌 NO.455:四人成行,西遊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