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在這間虛構卻真實的「文青櫃姐聊天室」裡,我們蒐集了來自生活中的各種提問——關於衝動購買、衣櫥的煩惱、辭職的念頭與變化無常的心情。作家以櫃姐的敏銳與文學家的溫柔,一一回應這些表象之下的情感縫隙。你會發現,有些答案,不在物品裡,而在你對自己的理解之中。
1. 有沒有一件東西,你買了很多年卻捨不得丟?那代表了什麼?
我很少為母親買衣服,有一年去基隆玩,母親聊到她以前很常來基隆的委託行買衣服,於是我就帶她舊地重遊,順便看看落沒的委託行商圈的幾個店家衣飾是否有她喜歡的。逛著逛著,母親看上一件日系的薄外套。後來母親經常在見我的時候穿。母親過世之後,整理遺物最先保留的就是這件外套,想念母親時就穿著它,彷彿母親的溫暖傳遞到了女兒身上。
2. 為什麼換了一件衣服,就像換了一個人?
衣服就像是移動的舞台,也反映出一個人隱藏的內我,因為衣服是有密碼的,衣裝可以透露一個人所處的心情狀態,比如想展露性感的就會穿著緊身或是多暴露些,或是顏色展現野性,猶如對著人說注意我,看看我。有個性低調的,穿著也會跟著低調。注重細節的就很仔細挑選布料與作工或版型等等,衣服看似外顯,卻不經意流露一個人的愛僧。比如我旅行到邊疆部落地帶就會穿高彩度的衣服,因為和風光很搭,到了日本或者歐洲就自然穿簡潔風,整個人看起來就完全氣質迥異了。
3. 為什麼有些物品一買回家就不再使用?這代表什麼樣的心情?
買回家不用的東西通常都是衝動下或情緒下購買的,所以不再使用。但也有一種情況是重複購買而導致審美疲乏,成為備胎。也有更多是因為買回家之後感覺自此就擁有了所有物,擁有的快感消失了。很多人發現過了很久之後整理衣櫥時,才看到連標籤都沒有剪去的衣服時,不禁會想當時自己的生命慾望黑洞到底有多大啊?否則怎麼會買了又不穿(用)呢,慾望黑洞靠購物來填補時是最危險的,源頭通常都是感情的挫傷或者憂鬱暗影導致的替代性行為,因為購物時人們的心眼是對外的,暫時可以藉此忘掉自己。
4.當生活一成不變,怎麼知道自己還有選擇?
生活其實不會一成不變,那是一種乍看的以為,其實生活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只是我們沒有察覺,比如每日的天氣,每天的心情,每天的渴望,每日的失望…..來來去去的念頭。所以生活不是不成不變,而是缺乏動力,而變成一攤死水。要如何讓死水流動,那就是直面你的內心在想甚麼?對甚麼厭煩?對甚麼愛憎?源頭究竟是甚麼?是工作失去熱情,那麼就要想這份工作帶來的意義或者工作的現實處境,也許是有更渴望的理想?或者只是單純的疲憊,那麼就放假,放空,整理生命的清單。只要願意面對內在的自我,一定會看到很多選擇,意念一旦動起來,就如氣流,會使生命的風改變航道。若是正好處在枯竭期,就要去想自己以前經常會讓自己快樂的人事地物。或者暗示自己烏雲在生命的上空不是長久的,很快的烏雲就會飄走,當風和日麗時,也許你還會懷念起那片烏雲呢。去感知生命細微的變化,打開感官去感知每段時間走過的自己,成長了?還是擱淺了?這時候改變就開始了。
5. 明明衣櫃很滿,為什麼我總覺得「沒有適合的自己」?
通常衣櫃很滿有兩種情況,每天的自己都過著很匆忙,沒有時間停下來整理自己與衣服的關係,還有一種情況是不會搭配,所以搭來搭去總是不滿意,於是又去找其他的衣物。所以不妨先建立基本款的衣服,也就是怎麼搭都好看的百搭款多買些,這樣總能搭出幾款適合自己的。同時要了解自己究竟是屬於那種個性,低調的個性就多買些素雅色系的,利用配件或飾物或圍巾來強化小細節即可。衣櫃很滿,一定要先清理一兩年沒再穿的衣服,然後維持一進一出或者至少有淘汰衣物就可以再進一物的概念。通常我都會在換季前先看看衣櫥的衣物,如此整理一番,就可以知道要淘汰那些,要添購哪些。另外衣櫥不要太大,太大很容易裝滿不常穿的衣服,太久反而忘了它們的存在。沒有適合自己的衣物也代表著經常錯買,會經常錯買就是還不夠了解適合自己的,所以還是要先了解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若還是不會搭配,可以多看些喜歡的人的穿著,也許就有參考的座標。但主要還是要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你是白玫瑰還是紅玫瑰?還是紅白玫瑰的混種?
撰文|鍾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