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特輯 【閱:文學】呂捷:悠遊在時空之間的思考,與回看現實的眼光

【閱:文學】呂捷:悠遊在時空之間的思考,與回看現實的眼光

by 林欣楷

有人說,書是最便宜的時光機;也有人說,閱讀是一場沒有邊界的旅行。本期「名人書房」單元,我們邀請到補教名師呂捷,分享他與書的故事。身為歷史教師的他,始終強調「現實感」與「邏輯」這兩大核心價值,不論是在閱讀、教學,還是經營直播與臉書時,都貫徹著同樣的精神。

以「現實感」選擇閱讀的書籍

對出身歷史系的呂捷來說,歷史書是如同工具書般的存在,由於工作和家庭繁忙,呂捷往往利用夜深人靜孩子休息的時間閱讀。「我很少在外面看書,比如說坐高鐵看書,那種感覺好像演給人家看。」

閱讀,在呂捷的世界中,是屬於自我提升的時刻,在面對複雜、多元的議題之中,財經、兩岸關係、國際關係、歷史書籍的科普讀物都是呂捷會選擇的主題,透過細細地咀嚼,再深入淺出地的和人分享。

談到前陣子在直播完後,由於忘記關掉直播鏡頭而意外被拍下閱讀的情況,呂捷笑稱其實自己並不算是喜歡閱讀,對他而言,閱讀更像是為了經營議題的時候,為了吸收並傳播正確的資訊,而進行的準備。

用「邏輯」來思考歷史

呂捷也分享近期正在閱讀的書籍《南渡北歸.傷別離》,該書討論1948年國共內戰漸入尾聲之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政治情勢下的選擇,及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記憶。

「你讀完會有一種酸楚感,就是我們何其有幸身在如此太平盛世。」談到歷史,呂捷認為身處在和平的年代,要能夠共感那個時代並不容易,而的的確確有這樣一群人在臺灣成長。要理解這樣的一群人,以及一段過往的歷史,呂捷引用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的名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那一把尺叫做常識」。

「我們沒有辦法還原事實,但我們可以盡量貼近事實,靠的是邏輯判斷。」呂捷以歷史學門的訓練,強調一手材料的重要性,用史料建立史實,用史實形成史觀,但在有限的材料下,必須從人的角度思考,依靠邏輯的判斷,才能盡量還原史實。

他以中國上古史的「堯舜禪讓」做說明,指出目前除非再有出土文物,否則很難有一手史料可以運用,因此綜合既有的研究判斷:第一,不太可能有人當官當到一半,因為發現有人比他賢能而直接讓位;第二,堯的年紀過大(按:活到118歲),不太可能只是一個人。因此更合理的推論是,一個名為「堯」的部落,在統治了一百多年後,經由部落共舉制,將政權轉移給名為「舜」的部落。

用「共感」引起學生的興趣

呂捷以一個又一個生動的譬喻與解釋吸引學生注意,在教學巔峰時期,一度得奔走於二、三十間補習班。他幽默風趣的講課風格,早已成為最鮮明的個人標誌,而這背後的核心,就是讓學生產生共鳴。

在他看來,學歷史不是為了在考題上選出正確答案,而是要理解背後的理由與邏輯。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融會貫通,同時也更願意投入課堂之中。

呂捷時常以現代和過去進行連結,譬如在介紹霧峰林家的宮保第時,現代學生對於豪宅的想像,大多等於價格高的房子,但呂捷會細細導覽,在早期的宅第中,房子的各個角落,都藏著工匠的巧思,如以五隻蝙蝠的雕刻裝飾在窗框之上,不僅隱含著五福臨門的寓意,也凸顯主人的品味。

同樣的,當代學生時常對臺灣史教科書中介紹的「茶、糖、樟腦」感到不解,為什麼平常放在衣櫃除臭、防蚊的樟腦,會成為重要的貿易商品?原來是在塑化工業未普及的時代,樟腦不僅可以做成賽璐珞,也可以製成無煙火藥,因此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

呂捷指出,如果歷史只是要學習標準答案,那會是浪費生命的一件事,學習歷史應該是建立人三觀的重要管道,不管是啟發、認知、判斷或是認同,都有幫助,他強調:「為什麼要學歷史?他讓你學會了人性,他讓你了解人性,他是一種開智慧的科目。」

回到「現實」的創作

「先顧肚子,再顧佛祖。」呂捷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閱讀、教學與創作的動機。他笑稱,身上還背著房貸、女兒學費要繳,生存始終是最現實的考量,而歷史轉譯的專業,正是他的生存工具。

在他看來,將口語精煉成文字,再把文字轉回口語,把複雜的知識化繁為簡,正是自己的拿手絕活。而支撐這一切的,就是長期累積的閱讀量與整理功力。讀得夠多,書裡的例子、故事、典故,便能成為取之不盡的創作養分,不論是文字、影像,甚至繪畫,都是如此。

同樣的,面對經營網路,呂捷雖然在現實優先的情況下強調流量的重要,但在賺錢之外,也意識到自己還有多了一分責任,在2024年臺灣史四百年之際,他立下了做一整年臺灣史的宏願 。

呂捷自陳對於臺灣文學涉獵不深,但在走進訪談會客室的瞬間,他就注意到《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這套書,並向一同來訪的女兒介紹臺灣文學作家呂赫若。在與館方人員的寒暄中,呂捷談到以前念書的時候,賴和、楊逵、龍瑛宗、白先勇、黃春明等人還沒出現在課本之中,都是後來才逐漸認識。也因此,館方贈送了《西川滿日記》和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籍《島嶼時光機》、《文青養成指南》給他。我們不妨期待呂捷後續的心得吧!

採訪撰文|林欣楷

成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擅長體育運動史和臺灣足球史,喜歡觀察大眾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的哲學。

攝影|林睿洋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