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特輯【處方】書寫人生故事 找回生命的掌控感:專訪黃素菲心理師與伴寫手冊使用指南

【處方】書寫人生故事 找回生命的掌控感:專訪黃素菲心理師與伴寫手冊使用指南

by 黃奕瑜

此次臺文館與聯經聯手出版《陪伴彼此,走得更遠:給照顧者的文學處方》,其中套書的〈伴寫手冊〉以文學結合敘事治療的概念,開啟照顧經驗被看見與被書寫的可能性,手冊邀請黃素菲心理師以其近三十年耕耘敘事治療的專業設計,讓照顧者透過書寫,把未曾出口的故事安放於文字,重新凝視自己的生命位置。

理論走向實務 文學與心理領域的跨域結合

談及此次合作黃素菲心理師分享,最初接到編輯的邀請,一開始並不確定這本手冊會生長成什麼模樣,因敘事治療在台灣心理學領域中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學派,發展不過20餘載,與文學的跨域合作更是首見。直到與臺文館及編輯團隊開會後,逐漸看見合作的初衷,­­­­用這套書陪伴照顧者,讓照顧經驗不再只是沉默的責任,而是值得被書寫與理解的生命故事。

她提到,這本伴寫手冊以敘事治療為理論核心來設計,透過實務層面將照顧者生活中遇見的問題暫時與人分開,透過書寫重新檢視、定義自我的聲音。因相似經驗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產生不同觀點,而生命的意義往往在敘說中生成,透過書寫覺察到經驗的細節,將定義更多元化,更貼近自我主體的描述。

以此,文學在此處扮演的不是治療師而是陪伴者,讓照顧者以閱讀與日常書寫結合,暫時卸下照顧者的身分,鼓勵照顧者成為伴寫手冊的作者,不再只是被需求綁住的角色,在紙上找回掌控感與呼吸的空間。

生活進入文本 以書寫看見日常細節

〈伴寫手冊〉結合文學讀本與書寫引導,帶領讀者回望生活,題目看似瑣碎的提問,卻是照顧者的真實日常,嘗試創造互動的連結性貼近讀者。黃素菲心理師表示,本書透過理論與實務專業的轉化,將過去敘事療程透過口述的方式改以文字呈現,手冊中不提供標準答案並規劃大片留白,鼓勵讀者在手冊中投入表達,在事件中看見自己曾忽略的細節,邀請讀者成為書寫的參與者。

手冊中運用敘事領域最核心的設計之一,是黃素菲心理師將過去心理專業上常用的「魚骨圖」改為S生命曲線。每條S曲線承載一段人生事件,在記錄每一事件後標註當時、現在的感受,將自我檢視移動到不同視角,看見自身從未注意的層次。她笑著說道,自己已寫過上百條S曲線,發現真正重要的常常不是重大事件,而是過去被忽略的細小痕跡。

書裡同時也引入美國作家娜袒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所提倡的「自由書寫(free-writing)」,她認為,自由書寫的創作原則有助於發現自我最原始,未被規訓前的感受。依據書中七項規則,鼓勵讀者無須修飾文字、不必合乎邏輯,不停筆並寫出細節,讓腦中最初浮現的語句落在紙上。

問及這期間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事件,黃素菲心理師分享道,一次編輯建議將手冊裡的「死亡」換成較委婉的說法,但她選擇保留原詞。「或許死亡對照顧者而言可能是無法面對的字眼,但避開並不能讓經驗消失。多年來台灣社會普遍仍避諱著生死議題,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造就活著的每個重要時刻,沒有死亡便沒有生存。」誠實且坦然的面對生命中所有事物,也同時是伴寫手冊希望帶給讀者的重要理念。

讓文學成為照顧者的陪伴技術

當文學成為陪伴,伴寫手冊以「做得到的練習」當作一種自我觀察與整理的方式,讓照顧者在繁忙與疲累中找到心靈的支撐。對於手冊的書寫,黃素菲心理師道,「請大家盡情地寫吧,寫的當下不用去想太多,找到對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把心情交出去,暫時卸下身分做回自己。」她也提及,手冊中設計摺紙飛機的活動,將寫給家人的書信折成紙飛機,乘載著照顧者們的心聲與希望。

談及此次跨域合作的未來期許,黃素菲心理師對此抱持正向的態度,因過去敘事治療從未以文學為媒介出發,此次合作是創新且實驗性的,同時也是敘事治療作為後現代學派的核心精神。她認為,臺文館發起這套計畫,本質上是從公共服務的角度出發,吸引對文字有興趣的照顧者。這套書並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照顧者,但對於願意以閱讀與書寫作為陪伴的族群,文學能作為載體走進照顧現場,成為服務的工具。因此她也期許未來《文學處方》能夠協助心理相關專業人員面向需要幫助的人們,讓文學與照顧議題持續並行。

伴寫手冊使用步驟

此次伴寫手冊規劃42天的陪伴日誌,邀請讀者每天花40分鐘書寫,跟著手冊安排的陪伴紀錄與每日行程,依循自己的步調安排撰寫,在手冊中成為自己的作者,記下你的獨特與精彩。

𝟭 陪伴紀錄:以兩小時為單位,紀錄你陪伴家人的行程或點滴。

𝟮 每天一點小改變或許是與家人聊天、安排自己獨處的時間,思考或放空腦袋等,透過正向行為給予自己與家人更堅定的支撐。

𝟯 每日書寫搭配《陪伴彼此,走得更遠:給照顧者的文學處方 文學讀本》,閱讀選文與心理師編撰的問題與互動主題,在短暫的休息時光中,透過書寫、繪畫等活動,開展自我的生命敘事。

✒︎ 生命履歷:回看過往找尋遺落的人生碎片,圓滿你的人生拼圖。

✒︎ 閱讀回聲:從〈文學讀本〉轉化提問中,開啟自我的靈感與對話。

✒︎ 塗鴉日記:自由的著色與繪畫,在筆觸與線條編織日常的小確幸。

✒︎ 文字漫遊:依循7條準則,一起不設限的自由書寫,傾聽自我深處的聲音。

✒︎ 改寫人生(反思與挪動):透過S曲線記下人生事件,回憶與覺察來時路。

✒︎ 寫錄觸動:抄寫字句,沉浸作家筆下的故事與感動。

𝟰 手冊寫完之後:完成後至少要回來看一遍,可以畫個記號,寫下新的想法,每個階段的自己看出去的角度也會變。

Tips

❶ 寫之前:先有開始,也允許自己停下

這本手冊不是任務,不用完成得很漂亮,動筆養成習慣,隨時感知自身狀態,允許自己暫停,記得有一天再回來寫完。

❷ 如何書寫:誠實且具體才能看見自己

語句可以不完整、不合理,但一定要誠實的寫,寫得越具體越能看見當時的狀態。

➌ 走得更遠:擴充資料庫

這本手冊只是敘事觀點的入門,可以多閱讀相關書籍讓自己更廣闊。

採訪撰文|黃弈瑜

千禧年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現任新聞業行銷企劃。日子喧鬧,每日散步、寫字尋一方清淨。

攝影|劉璧慈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