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幽徑燭火:陪伴照顧者的四階段文學選書20冊
previous post
長照之路,時如幽徑獨行。文學則是暗處的微光,是引路的燭火。
為此,我們依據愛長照網站整理的照顧歷程「緊急期」、「穩定照護期」、「環境調整期」與「最終階段」四個關鍵階段,邀請四位跨界創作者李家雯(海蒂)、李欣倫、左耀元、盧建彰等四位創作者,共同為讀者精選20冊文學作品。
願這些小說與散文,能成為幽徑中的點點燭光,陪伴你走過這趟心的跋涉,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照見安頓身心的片刻。
𝟭《小貓法蘭基》
他原本打算結束生命,直到一隻流浪貓闖進他的世界。
《小貓法蘭基》用極簡卻深刻的筆觸,寫出一個人在絕望邊緣如何被微小的溫度喚回。闖入的小貓不只是陪伴,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絕望中仍有「選擇重新開始」的勇氣。當照顧的壓力讓你覺得喘不過氣時,這本書提醒:生命總會有絕望的時刻,但也可能因一次不經意的意外,而重新燃起希望。
𝟮《不便利的便利店》
每個走進那間便利店的人,都帶著疲憊與心事。店裡的微光、夜班員工的沉默與善意,慢慢把人從邊緣拉回。
《不便利的便利店》不是華麗的救贖,而是生活中那種「還能再撐一下」的真實溫度。
對剛進入照顧責任的人來說,它像一個深夜的歇腳處,讓你看見,在不便利的日子裡,理解與被理解本身,就是療癒。
𝟯《默默》
當時間被灰衣人偷走,人們失去了傾聽與陪伴。
《默默》是一場關於「慢」與「存在」的寓言,提醒我們:真正的關懷,不是加快腳步,而是能靜靜在場。
照顧的初期常讓人陷入時間焦慮,總覺得做不完、追不上。默默與掃街人的對話,讓人重新學會「一步,一步」的力量。在混亂中,這本書是一座內心時鐘,幫你重新校準節奏,找回呼吸
𝟰《時光洗衣舖》
有人帶著弄髒的襯衫來,有人帶著心上的遺憾與皺摺。無意間闖進無尾巷底那間洗衣舖的人們,在洗衣的哲學中,學會了放下、面對、重整。
《時光洗衣舖》以溫柔的寓意與心理洞見,描寫那些看似平凡卻極度勇敢的療癒歷程。
對照顧者而言,它像一封寫給自己的信,呼應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說過的話:「人生的重點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是你怎麼處理這些所有物。」那些生命裡的傷痛與遺憾,或許重點從不在於是否原諒或接納,而是如何讓自己一步步繼續走下去。
𝟱《小王子》(典藏幻夢版)
當飛行員墜落沙漠,他遇見了來自遙遠星球的小王子。兩個孤單的人,在對話中問出了每個成人都曾遺忘的問題:「什麼才是重要的?」
《小王子》用童話語言說出了成長的困惑與愛的責任。當照顧成為不得不的任務,這本書邀請我們回望:照顧,其實是再次學會如何「馴養」與「被馴養」,如何在責任中仍保留溫柔。
延伸閱讀推薦《變形記》
某個早晨,葛瑞戈爾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世界瞬間陌生、語言失效、關係崩塌。
《變形記》是極端的寓言,也是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的寫照。
對照顧者而言,這本書或許太沉重,但它誠實呈現「失序的恐懼」,那是每個人初入困境時都會感到的孤立。當你準備好面對自己的黑夜,這本書能讓你看見:承認恐懼,本身就是勇氣。
寫工具書的時候,是李家雯;寫小說的時候,是海蒂。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專業心理學學院(現阿德勒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
諮商、演講、書寫、閱讀、旅遊與追劇……享受自在的斜槓生活。即使無法時時獲得多人肯定,仍會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不過度努力」地努力著,就算偶爾覺得孤獨,也想盡情享受人生。相信「故事即是療癒」,於是進入小說創作的冒險之旅,冀望透過文字的力量,為讀者覓得情緒的安適,注入勇氣,讓生命擲地有聲。現職臺灣大學學務處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多所私人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特約諮商心理師、自由講師、文字工作者、電子媒體與雜誌專欄作者。
著作:《時光洗衣舖》系列、《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你在煩惱什麼呢?》、《教養是合作》,合著有《與自己交換日記》。
𝟭《哀悼乳房》
本書描述作者罹患乳癌、切除一只乳房的過程。面對病苦,西西仍保持一貫的遊戲心,以孩童般的雙眼,看待手術和療程,甚至將護士畫在身體、標示放射線治療位置的紅、藍線條,視為米羅、克利的畫作。面對身心苦楚,因有書為伴,生病反倒是創造的旅程,小確幸俯拾即是,閱讀帶來的視野和思辨,是自我激勵的最佳療方。
𝟮《不要靜靜走入長夜》
作者以五位藝術家為對象,描述他們的臨終之旅。其中,Katie形容蘇珊桑塔格在病篤中,也展現出「一種不可抗拒的要成為戰士的本能」,她以縝密邏輯和理智思考,持續對醫療保持信心,不輕言放棄,展現出堅持要活下去的頑強意志力和毅力,即使面對病情不樂觀的惡劣處境,她還是堅信可以成為病理學覆蓋下的「例外」,勇悍而強大。
𝟯《沒有媽媽的超市》
一向扮演家中照顧者的媽媽病倒了。在死神尚未奪走她之前,Michelle Zauner嘗試用韓式料理(例如蒸蛋、松子粥)喚醒媽媽的食慾,想方設法說服母親吞下食物。藉由細緻料理的過程,作者回憶母親的家常菜,以及彼此相伴的「好食光」。在單調、疲憊且受挫的照顧路途上,曾共享的食物和回憶提供了溫柔陪伴,為照顧者的心靈提供熱量。
𝟰《穿上人字拖》
說到身心疲憊,我想到從自身處境萃取出來的關鍵詞:母親,教師。情緒勞動和體能壓榨的母職,以及為求取教職而四處奔波的長久疲勞,在林佳樺筆下,卻能巧妙將環境與心的磨礪轉化為「穿上人字拖」的象徵:輕便、簡單,溫柔相伴。轉念便輕巧渡越千山萬水,穿上人字拖,既是對自心最深層的照護,又是自我激勵的最佳示範。
𝟱《如果我們失去太陽》
一本陪病者與照顧者的心情筆記。張家瑜寫下陪伴二妹從生病邁向死亡的過程,病苦持續侵蝕病者與家屬的身心,除了與家人竭盡全力奉獻,為了不讓自身倒下,面對幽深孤獨感,作者倚靠大量的書籍和佛經渡越黑水,諦視生死真相,反思生命意義,進而尋求照耀自他生命的太陽。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苦難敘事與身體隱喻:從身體感知的角度閱讀當代女作家作品》,主編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的《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研究領域以當代台灣文學、女性文學、醫病文學為主。出版散文集《藥罐子》、《此身》、《以我為器》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等,《以我為器》獲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近年散文集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散文作品亦收入年度散文選及數種散文讀本中。
𝟭《廚房》
遭逢人生巨變後,我們如何重新學習生活?《廚房》是最溫柔的解答。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照顧好自己,看似簡單,在身陷泥沼的人身上卻變得格外艱難。而吉本芭娜娜提醒我們:世上亦有善良、幽默、溫暖之人,在廚房,在尋常生活裡。當我們挺過難關,也許會記得,那一碗在雨夜裡被端到眼前的熱湯。
𝟮《一個棲身的地方》
如果,暴風就在避風港,我們該如何應變?透過玟珒這本散文,直面生活裡親人相處間,愛與恨壓縮在「家」這個狹小空間裡,醞釀出細膩情感。本書特色之一,是作者能體察長輩起心動念的位置:有趣的、無奈的、自私的、自作主張的,並把那珍貴的互動記錄下來,不濫情也不取巧,溫度拿捏得極好。
𝟯《少年》/《伊豆的舞孃》
初讀《伊豆的舞孃》,我總困惑這到底是小說還是自傳?直到近年讀完《少年》,才看見答案;也明白伊豆不只是心靈修復之地,更是作者在困境中調整與重建生活節奏的原點。每逢迷惘——就讀帝大時的失落、被毀婚的挫敗、疾病纏身的日子——川端總回到天城山,回到年少時初見舞孃一家的地方,那是他心靈的第二個故鄉。
𝟰《最後的劍蘭》
寫花農,也寫人生。這本小說多次描繪農村裡,當老農因病倒下,年輕一代扛起家族重擔的掙扎。〈銹病〉一篇中,年輕花農阿婷面對父親中風,龜背芋田又遭病害侵蝕,雙重壓力迎面而來。我們無法預料何時長照的重擔會落在肩上,而看著他人走過這段路,心裡便多一分踏實。陳二源用最溫柔的文字,書寫土地與生命最沉重的苦痛。
𝟱《柔軟的耳朵與火山上的歌》
這本小說很有意思:九歲的「偵探」阿福,跟著旅館房務哥哥,在火山上調查阿公跳火山自殺的原因。這段旅程既是探案,也是對過往的漫長告別——對阿福,對她的母親,對身邊每一個人。重新拾起生活的節奏,練習看見內在的聲音。包冠涵的筆觸帶著幽默與溫度,幽默不是天真,而是面對無奈與宿命的溫柔反抗。
筆名莎崗/UXI。輔仁大學醫學系畢業。目前是住院醫師,「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
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桃城文學獎、高雄青年文學獎等。作品曾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散文選。連載有輕小說《鴴湖少女》,著有短篇小說集《夢幻病》。
𝟭《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
這書後來由名導阿莫多瓦拍成了電影《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你愛的朋友在最後邀你相伴,一起閱讀、聊天、看電影,多麼的美好,雖然會來到最終章,但請一起細細地看看那些曾經的細節吧,同在就是一種最完整的支持,不只支持對方,也是支持你自己,在未來必然會來到的午夜夢迴,讓你想起,仍微笑,就算帶淚。
𝟮《句號那麼近》
失去的專家,和一老一小犬環島旅行,愉快地認識生活的島嶼,深刻且誠摯地對談,只是其他人聽不到也看不到他們,那是幻想動物,還是思念凝結成形?也許也不是那麼重要,畢竟,你想要好好的道別,那會讓一切變得不同,讓那些放手,是一種緊緊地把握。
𝟯《緞帶》
小鳥,小小的,愛的心卻可能大大的,你那麼愛牠,卻得接受牠飛走,這是多麼難以承受的事,但你無法選擇故事的段落,你得迎向一次又一次的分別,就算再多練習都會不夠,就流眼淚吧,眼睛被設計時,就包含這一個重要的功能,但試著流完淚,還是看得見愛,那確實存在。
𝟰《有母親等待的故鄉》
關於故鄉和故人,都難免讓人提起時,多帶了些情緒,而在那些複雜的情緒中,最難也最核心的是,你的人生被你愛的人接受嗎?你前往了那麼多地方,努力地遨翔,詩意地墜落,都是為了那張臉上望著你時的表情,而你可以思索一件事,愛你的人,就是愛你,沒有條件。
𝟱《從田園騎往港邊的自行車》
遺物是什麼東西呢?是故人遺下在這世界的嗎?那我們是不是都是某種定義上的遺物呢?而失去了的不會是關係,而是更強的羈絆,更想追索清楚那些不曾聽聞的故事,好讓我們確切知道我們的座標,在最後的時刻,拉自己一下去到故事的世界中,學習別離的訣竅。
是廣告導演也是詩人,是小說家也是跑者。曾是GUNN REPORT廣告創意積分台灣第一名,寫了二十二本書,寫過四首歌,和鋼筆是舞伴,每天一定要與咖啡談戀愛,還要游自由式一公里或跑五公里。認為如果抓到一個信念就要有抓到一個信念的樣子,不然就別怕北七過日子。
著有《可愛黨故事集》、《句號那麼近》、《叫你不要創作的,不是對你好的》、《自由平等博愛,and you?》、《把好事說成好故事》、《替補的王牌》、《失去愉悅的逾越》、《最大的示愛》、《文案是⋯我不知道.你不知道的東西》、《文案力》、《感動,才有影響力》、《空烏》、《藥命》、《跑在去死的路上,我們真的活著嗎?》、《願故事力與你同在》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