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在干嘛?」是亘古不变的大哉问,究竟这些标签,是否真实存在?对东海中文系的师生而言,又是如何看待?本次专辑从教学现场出发,谈东海中文独特的创作风气;毕业学长姐现身分享过往大学生活种种,一一打破刻板印象。最后,让我们试着以文学的方式,藉超迷你文学奖回应中文系在干嘛的酸言酸语,一锤定音!
「中文系在干嘛?」是亘古不变的大哉问,究竟这些标签,是否真实存在?对东海中文系的师生而言,又是如何看待?本次专辑从教学现场出发,谈东海中文独特的创作风气;毕业学长姐现身分享过往大学生活种种,一一打破刻板印象。最后,让我们试着以文学的方式,藉超迷你文学奖回应中文系在干嘛的酸言酸语,一锤定音!
创作可以教吗?在教学现场中或许从来不是一套标准流程,而是感官和环境的极限训练。开学之际,加签同学甚多,由教室抽空匆匆前来的黄继立主任、言叔夏老师,与作家蒋亚妮于东海书房,谈东海中文那些细微而(阅读更多)
成为作家的过程,总是有外在因素推波助澜。它并非因为某个人、某个时间点,忽然就令人决定成为作家,反而是几度提笔,数次决心不再创作的徘徊过程中前进或后退。有些人过去没想过写作,有些人则企图许久却(阅读更多)
那个时候,那个走在文理大道上面抱着课本的我,究竟在思考着什么呢?与几位大学死党一起走上东海别墅吃晚餐,课余赶着打工,若渴的读书,匆促中享受着能够全然掌控所有时间的感受,有时候又觉得心里仿佛有(阅读更多)
研究所读东海,纯粹是因为离家近,方便以机车通勤,不必住在外面。 由于如此,我甚少在学校里头逗留,去学校只是为了上课,上完课就骑车回家,课室与家里两地点单纯地往返,不会绕路或岔出去到别的地方。(阅读更多)
在进入东海之前,其实对于「文学」还不是认识很深,我并非早慧型的学生,会在高中就读遍经典文学,能够在大学课堂侃侃而谈的那种,反而是进入大学后,渐渐被薰陶出对文学的喜爱与理解。 被群树簇拥,又历(阅读更多)
「读中文系毕业要干嘛?」恐怕是中文系最常被贴上的刻板标签,不论是逢年过节的长辈问候,或是自我怀疑。编辑部为此邀请 5 位东海中文系毕业校友,撕开标签,分享中文系毕业后的职场生活面貌。 Q1:(阅读更多)
东海中文独特的创作风气,仿佛「作家工厂」般,写作者辈出。单元邀请言叔夏老师推荐 3 位在校生作品:涂瀞尹〈栉瓜酪梨考〉、黄柏勋〈声腔〉、王信文〈梦女浮世绘〉,一窥创作能量甚丰的学生面貌。 栉(阅读更多)
「中文系在干嘛?」、「毕业后可以干嘛?」中文系被贴上的满满标签,是永远无解且无限循环的话题。从 PTT 到 Dcard,只要提到中文系,对于未来出路、课程内容……像是(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