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杨富闵的文字饱含阳光烘晒与泥土润泽的鲜香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许是台南乡土的孕育,使之有了此般造化。自短篇小说集《花甲男孩》之后,推出《休书:我的台南户外写作生活》、《解严后台湾囝仔心灵小史》、《故事书》」等散文与概念书写,不离台南的生活与成长经验。读者很轻易便能感受那份对故乡的执著与情感,穿透纸面渲染而来,杨富闵兴奋说道:「台南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住在台南就像住在故事里面,我乐于述说它的各种可能性。」
出身旧制台南县大内乡的杨富闵, 家族务农,直到十八岁北上求学前,一直居住于农村中,台南在他的印象中,有着两种表情,一是农村(大内)台南,另一是摩登(市区)台南,「以前要去府城时,我总会说要去台南,别人听到会疑惑:你不是住在台南了吗? 怎么会又要去台南?」从郊区进市区,眼前景象变化,产生跨进异地的旅游想像,遂有大开眼界之感。
问杨富闵最爱的台南景点会是哪里? 他沉入思索,往回忆之河里打捞金沙, 点亮第一张牌:「东帝士百货」。
杨富闵不讳言,那间曾经位于台南市西门路上,邻近小北夜市的「东帝士百货」,不仅是同代人的美好昔日,更是他童年中一场闪闪发亮的摩登美梦,
「那里以前是一个很时尚的百货大楼,对很多跟我有同样世代记忆的台南人而言,东帝士百货是一个梦。它有点像环状百货公司,建筑物一楼是广场,中间是镂空,你可以在广场抬头看见透明上上下下的电梯。那时看着就觉得:太时髦了吧!百货公司的顶楼是个露天游乐场,也有疯狂海盗船,以及沿着墙缘绕行的小火车。印象最深刻的是百货当时有美式连锁速食店温蒂汉堡,LOGO是脸上有雀斑,绑着两边扎起辫子的女孩,二楼有录音卡带,我哥在那边买了很多伍佰的《浪人情歌》、《树枝孤鸟》,我则是买方顺吉。对我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指标,虽然整栋建筑已经拆毁了,成为另种使用空间,但在我记忆中,一直是曾经见证台南某个流行文化的重要地景。」
接着,杨富闵交出第二个在星群般光亮闪烁的地景,则是「善化牛墟」。
他语调炽烈,持续感染著听者,「善化牛墟在农业时代是交易牛只的地方,演变至今,已成为一种市集的概念。你可以在其中买到很多样的农具,他同时也是一个早市,除了蔬果鱼肉采办,也有在地的特色小吃与美食。」他像一名地陪解释并导游,
「善化牛墟不是每一天都开市,只开在每逢国历日期尾数为二、五、八的日子。若开市正逢周末日,那人潮就会非常多。虽然比较不像想像中的观光景点,也不是年轻人常去的地方,但我会还是觉得它很有特色。小时候跟爸爸去,见证农业社会独特的生活方式。农具坏掉会拿去那里找工匠修,或是隔出养牛的圈地,准备兜售牛只,各路走江湖的卖药团队,是一种很Local的想像,深深刺激了我的美感神经。牛墟是我的第一名!」
只是随着台南的现代化发展,好些地景湮灭没落,仍存在的地景,大多物是人非,不似以往。然而,杨富闵并不感慨,更喜欢一直处于变化中的台南,喜欢城 市的活力与生息。几乎每两、三个礼拜就回台南一趟的他,每次都是非常开心与雀跃,只因他认为台南是会呼吸,随时能秀出新玩意,让他心中满是期待,
「整座都市到处都在说自己的故事。 每一个店家不分先来后到,对于在这座都市落地生根,以及对于空间的使用,也有着各自的想法,以及个人或品牌的故事,甚至不害怕展现的姿态,充满在地人的自信。台南自有定义,却也同时开放任何人去定义它。有时候即便回台南,我不会一直待在家,还有几次上网找饭店假装旅游,持续探索这座活生生的都市。」
他更禁不住赞赏大台南公车的开通,「随公车线设计不同的tour,让各个线路的延展性高,几乎可以出一 本搭公车游台南的相关旅行书了。因为我曾经感受过没有的不方便,所以现在的便利性也提升了我们台南人生活的样貌,就觉得很有荣誉感!I am Proud of 台南!」他朗朗回答,声音里载着各种惊叹。
提到台南景点,杨富闵语气满是引以为傲的热情,他在电话另一头突然对自己许下心愿,希望下一次回台南可以有时间造访「台南山上花园水道博物馆」。
「政府将一座日治时期的水厂整理得超级摩登。这样的改变就是尊重历史的脉络跟态度,懂得用当代的眼光与历史对话,重新赋予景点意义,让景点的历史得以保留,又能延续他的生命成为进行式。让人与古蹟产生连结,而非被挡在外面的人。小时候根本不会去的地方,现在整个人潮大爆满。绝对不是高中时候可以想像出来的一种样子。」
聊完景点,当不能错过美食。杨富闵也跟着部落客与旅人一路吞食台南,发现各种好料,只是外地人眼中的排队美食,如牛肉汤、鳝鱼意面,或是虱目鱼粥, 对他而言不过都是生活里惯常的家常。因此,对于台南味道,他也有个人主张,「我最爱的一道料理,是『西瓜绵鱼汤』。」
西瓜绵是农民将发育不佳或是卖相不好的西瓜,削皮切块后,以盐醃制而成。醃好的西瓜绵有自然发酵的酸味,是美味的酱菜,特别适合炒蛋或熬煮鱼汤。杨富闵说得津津有味,「印象中最常将西瓜绵搬上餐桌的是外公外婆,他们的西瓜绵虱目鱼头料理用来配饭,暗色的汤汁浮浮沉沉一整面的瓜肉,全被午睡醒来的我当成零食一块块挑出来吃。我从小就爱吃瓜,而西瓜绵片酸酸的,也爱鱼肉块。」
杨富闵的家族网络之庞大,是整个村落姓杨,皆可能是亲戚的那般大。也因此亲戚与家族的关系十分紧密,人与人间的交流活动特别频繁,婚丧喜庆几乎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想起童年与哥哥生活的情景,「我跟我哥哥很喜欢画画, 会把日历纸撕下来画。我哥哥比较喜欢庙会遶境,我则喜欢丧礼仪式画面,还曾经被我阿嬷骂怎么囡仔人会喜欢那种东西。但这显然表示,人在台南生活,可以感觉出街道上总充满活动的声响,岁时习俗在我们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后来我对民俗活动、民间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它也影响我的写作。」台南生活如许影响着他的创作,生活被人情交流塞满,充满旧社会的人际细节,间接让杨富闵渴望独处,「我小时候一来是不会无聊,到处都有玩伴,但又很想要一个人,因为我满喜欢安静的,所以这是一个相对的状态。这个安静的渴望,后来就在创作这件事情上找到一个寄托,可以说我是在故乡台南, 一个紧密的人际关系之中,听起各种故事,渐渐发现文学,最后在文学世界找到一个独处的角落。」因此让本就有乐于发现、观察,并说故事的他,产生更丰沛的写作热忱。
杨富闵不否认,台南仍是他写之不尽的一个母题,「我等于是一边听着,同时感受台南故事长大的孩子。台南的一砖一瓦、一栋建物、一棵老树或是一间庙,都有着属于它的独特历史,提醒着人们这些文物或自然都有历史与发展,才能一路走到此时此刻,更使人产生肃然起敬的态度。」
杨富闵始终忘不了第一次经过安平古堡时的感动,经过赤崁楼时内心也激动莫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在大内时经常听见大人们对于全国指标性的古蹟,在口耳之间传说,听久了也像故事,而他得以按著听说的故事索见本尊,「即或是我家隔壁的庙宇古厝,长辈都会告诉你它们的由来以及历史脉络。也因此让乐于说故事的我,更认为自己就是住在故事里面。」
杨富闵禁不住赞赏台南文化局的文献出版品,他把一套图书馆不常被借阅的官方出版品《南瀛地名志》翻过又翻,在每一个台南乡镇市的介绍之中,展开自己的遨游,津津有味读过一遍又一遍,「那套书让我知道地名的由来,尤其乡下有很多地名是相当在地的称呼方式,譬如「红花园」、「过沟仔」、「风窗」等等,这里面有许多精采的语言,我觉得相当了不起!」他甚至将在书上读到的地名故事记回家与祖母分享,让祖母再继续替从书上吸收的地志知识,补充与延伸更多人情轶事,「那些书不仅是我认识台南的养分,也启发了一名乡村男孩如我的写作灵魂。」
杨富闵热爱台南之处,不仅止于故乡眷恋。而是深情凝视原乡内外,在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历史资产外,更深爱着传统庶民的生活感,都市里环拥著的那独特且深厚的人文底蕴,让古都像饱含智慧风范的长者,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既新颖也稳重,赋予生活其中的人们文化活水,因而让人回味无穷。
杨富闵
杨富闵,一九八七年生,台南人,台大台文所硕士班毕业,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目前为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选人,台大中文系、清大中文系与东吴中文系兼任教师。作品计有《花甲男孩》、《解严后台湾囝仔心灵小史》、《休书─我的台南户外写作生活》、《书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书店》、《故事书:福地福人居》、《故事书:三合院灵光乍现》。编选《那朵迷路的云:李渝文集》(与梅家玲、钟秩维合编)。作品曾获改编电视、电影、漫画、歌剧。
文|董柏廷
一九八六年生。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毕,政大华语文教学硕士学位学程肄。曾任职《自由时报》副刊编辑。 人物专访、创作散见报刊。
◆原文刊载于《盐分地带文学》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