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特輯 耳道裡的時光隧道 ── 「民歌50,青春不老」講座側記

耳道裡的時光隧道 ── 「民歌50,青春不老」講座側記

by 曾貴麟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二日下午,搭配悠緩灑入的午後陽光,文化音樂人兼作家的馬世芳,用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娓娓串聯起臺灣流行音樂發展脈絡,對照七〇年代在年表上的社會事件,歌聲從歷史縫隙中孕育而出,每逢十年做為截點,馬世芳講述歷經半個世紀的音樂故事。從一張年幼時期的舊照片談起,拍攝於他家中的客廳,有年輕時的歌手蘇來、滾石唱片的創辦人段鍾潭和孩提時期的小馬世芳。經母親,也是被譽為「民歌之母」的陶曉清女士的薰陶,他的成長歲月有民歌相伴,而陶曉清女士也坐在臺下聆聽這段迢迢的音樂旅程。

講座圍繞民謠音樂重要核心──「唱自己的歌」,民謠樂史由一群用音樂說自身故事的人組成,從滾石唱片與飛碟電臺談起,當時青年音樂人不願再被其他外來文化所代言,選擇直面時代的動盪與轉折,知識學子將所言所感,編織進入旋律,宛如置深的情書、不羈的宣言,尋找臺灣人如何看待、言說自己的視角,奠定了臺灣流行音樂渾厚的基底。

即便歷經戒嚴與審查制度,民歌時代也是實驗與跨界的代名詞,思考所謂「唱自己的歌」,究竟使用哪一種語言形式足以表現自身文化。一九七四年楊弦將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譜曲,創作出〈鄉愁四韻〉,有意識的將詩與歌結合,佐以旋律還原詩的韻味,改變了音樂的質地;一九七六年李雙澤在淡江大學的音樂會上,拿著可樂瓶上臺提出疑問:「除了西方搖滾樂,我們的歌在哪裡?」,而後投入創作,寫出燴炙人口的〈美麗島〉、〈老鼓手〉等歌曲;一九七七年是鄉土尋根氣氛瀰漫的一年,陳達的創作具有濃厚的尋根象徵,塑造新的搖滾風格;同年吳楚楚演唱〈好了歌〉,將經典《紅樓夢》古典文學意象,融會東方音樂元素,包裝成現在流行音樂的語言,被聽眾朗朗傳唱;同時有「金韻獎」、「民謠風」等民謠歌曲比賽,讓更多年輕樂手獲得入場機會,如齊豫、王夢麟、李建復、王海玲和木吉他合唱團等從中脫穎而出,讓民謠文化的火炬持續延續。

​民歌時代的長廊,是一群富有想法且勇於突破的音樂人共同建構,他們不願被上一個時代和資本代言,包括文學入歌、鄉土凝視與時代反思等,實驗出鑲嵌在一代人記憶裡的歌聲,而聽覺所勾勒出集體與個人的經驗記憶,疊映在每個聽眾的耳畔。「那是一個why not的美好年代,何謂自己的歌,音樂人們用創作不斷逼近著各自的答案。」馬世芳說。民歌時代內核價值是原創精神,打開多元開放的流行音樂風潮,如同臺灣這座島嶼兼容各式文化的體質,回看這條漫漫長路,從校園民歌的重要發起點,直到二〇二五年的此刻,仍然可以驕傲肯定其中彰顯的精神:世代自決、藝文跨界、多元題材,藉由音樂,讓臺灣的聲音得以被更多人看見,聽見。

「民謠創作不只是社會運動,更像一種風潮,一群人有著同一種熱血的直覺。」馬世芳化身時代光陰的DJ,藉由深邃、貼近的音樂導讀,一首首熟悉的旋律於礁溪老爺酒店繚繞,迴盪出歌曲背後的故事,連繫出音樂人與時代相互影響的脈動。講座尾聲,他感謝了當年沒有「想太多」的一票音樂人,也感謝沒有「想太多」的音樂推手──在臺下的臺灣民謠之母陶曉清女士,整場分享充滿歡笑,及對於音樂記憶共鳴的讚嘆。

攝影|汪正翔

撰文|曾貴麟

礁溪老爺酒店二十周年「閱讀與旅行:12位旅人‧12場文學行動」系列活動陸續開放報名中,歡迎持續鎖定關注!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