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鹽分地帶文學】像一棵大榕樹的圖書館─洪玉貞館長對臺南新總館的想像

【鹽分地帶文學】像一棵大榕樹的圖書館─洪玉貞館長對臺南新總館的想像

by 王振愷

到臺南市立圖書館看書是臺南市人集體的重要回憶,因為座落在綠意盎然的臺南公園中,旁邊還有兒童科學館,常常成為親子假日的好去處,對於九零後在臺南成長的我來說,南圖的童書區與前方的大榕樹、公園裡的滑冰場與溜滑梯、兒科館的科普遊戲……都成為兒時的美好片段。

臺南市立圖書館是臺灣歷史第二悠久的圖書館,一九一九年(大正八年)成立,原址在今天公園路上的遠東百貨,一九七五年從舊館搬遷至臺南公園的北邊一隅,然而經歷了數十年,現在的館舍早已負荷不了藏書量,加上市民對於圖書館的需求已經改變,這期間又看見了新北與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相繼開幕,因此臺南新總館的改建計畫成為當務之急。

一個新總館的誕生過程

洪玉貞館長回憶起當初改建的過程,在二○一三年臺南市政府內部從舊總館擴建評估,最終決定以新建總館作為目標,隔年開始推動計畫,當時看準永康砲校遷移後預留的一大塊腹地, 加上永康本身是市內的人口稠密區、交通中樞, 又鄰近文教區與南部科學園區、永康工業區等區位特性, 因此選定現址。

這 一波臺灣圖書館的改建風潮,她認為是中央政策主導進而影響地方的整體提升,二○○九年教育部開始推動「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計畫」,其中重點項目就是進行各地圖書館館舍的活力再造,國內地方圖書館開始進行不同的特色改造、環境改建,整個驅動起全臺圖書館的轉型。

二○一五年臺南市政府也搭配這項計畫的階段性成果,進一步針對全市各區的四十四間分館做優質化改善,除了硬體設備外,也進行多元閱讀活動增辦以及各館館藏發展提升,這樣的轉變也帶動著市民對於圖書館的想法更加開放,在這些鋪陳之下,二○二一年年初開幕的新總館對於市政團隊或是市民來說,早已有預先經驗了。

從「書」為主到以「人」為本

「現在大家不是都不看紙本書了?現代人不是都用手機、網路、數位在吸取新知了?為何還需要圖書館?還需要新建大型新館?真的還有人要看書嗎?……」洪館長提到當時要設立新總館時,不管外界或內部都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但這些疑問其實早在她還在唸大學時,圖書館領域一直都有相關的憂患意識,不過圖書館與紙本書至今仍舊存活。

只是過去圖書館總以「書」為主,功能上不外乎是典藏圖書、提供讀者閱讀的空間而已,但科技改變進而影響閱讀需求的改變,數位視聽資料閱讀、知識型活動都必須被納入,除了讀書也要讀「人」,現在轉而以「人」為 本。這也能在許多市內的圖書館能發現,現場展示的書都逐漸減少,而改以線上調閱方式代替,書架也都降低,使環境更加通透,釋放出更多空間給民眾使用,要讓所有人都能放輕鬆、沒有拘束地走進來,她期望未來臺南圖書館新總館也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圖書館的存在就是讓知識平權,給予知識弱勢者,成為親近閱讀、終生學習的場域」

創造無限多個頓號空間

不僅是知識平權的場域,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洪館長也期望是個「蘊含臺南文化、貼近臺南市民的全方位生活空間」,除了閱讀與吸取知識外,也包含交流、休閒、發呆、工作、學業……的多功能空間,只要是市民生活有關的議題都可能被納入在這座公共圖書館之中,洪館長將新總館館內的這些不同屬性的角落稱之為「頓號空間」,要打破大眾對於圖書館的想像。

在這裡有許多全臺圖書館的創舉,設計不同的創客空間,提供縫紉機、熱軟印機、皮雕、攝影等設備,鼓舞自造風潮,並給予自由工作者一個公共工作室的場域,匯集不同的知識,再創造出新的知識。從臺南文化出發,設置臺南名人堂、臺南資料專區,也以臺南作為美食之都,特別設置烹飪教室,提供製作美食、認識在地食材等飲食文化相關課程給市民。

此外,也設計了展覽、小劇場、講堂會議廳等藝文空間,以及三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的公共藝術,其中就以在大廳中如書頁翻飛,由英國藝術家 Paul Cocksedge 設計作品《陣風 (Gust of Wind)》最引人矚目。在藝文的氛圍經營上,特別邀請臺南著名的獨立書店⸺烏邦圖書店進駐,透過咖啡廳、風格選書、具特色藝文活動辦理,加乘出特有的閱讀文化。

新總圖各層樓配置也進行分齡分眾,讓不同族群都能擁有屬於自己對應的閱讀角落:地下一樓為兒童書區,特別設計成下層廣場,提供一個半開放的遊戲空間,但又有足夠的安全範圍, 並提供「說、 唱、讀、寫、玩」五感探索,觸發嬰幼兒在早期發展對於閱讀的興趣;一樓除了大廳還有樂齡族的區域,鄰近閱報區,這個空間也能作為舉辦健康養身講座使用;二樓為青少年區,將討論空間陳設更為彈性,可以隨意組合成自修、開會、工作坊等不同用途使用,另設有數位學習區,提供免費的電子軟體使用。

像棵榕樹包容所有人的閱讀空間

這些因人而生的配置,也回應著由臺灣MAYU Architects與荷蘭Mecanoo Architecture 聯手設計的建築體上,外觀的設計發源於當初建築團隊來到臺南市前置田野時,觀察到市區內有很多廟宇,廟埕前多會有一棵榕樹,大樹下自然成為大人社交或小孩嬉戲的場域,對於他們來說這是臺南人一個重要的日常風景。

圖書館建築體就像一棵榕樹的形象,由內向外擴展,中央有個類似臺南老屋裡常見的天井設計,建築下方創造出許多像是騎樓的半通透空間,不僅提供市民休閒活動也是良好的遮蔭設計,能避免陽光直射館內,建築上方更結合臺南古代地圖,當光線照拂就能清晰看見歷史的軌跡,光與書在館內交相輝映。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舊總館前方茂盛的大榕樹仍猶在原地,現在要換個形式轉換到新總館的建築外觀上,圖書館將繼續陪伴著不同世代的臺南讀者們。

採訪撰文|王振楷
九○後的斜槓青年,喜歡聽故事、看藝術、 玩文創,然後轉換成你與我的語言,書寫作品散見於《放映週報》、《電影欣賞》、 《關鍵評論網》、《台糖通訊》、《國美館 E 讀誌》等平台。現居台南籌備全美戲院七十週年專書,以及擔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