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照顧,在文學中獲得療癒

照顧,在文學中獲得療癒

當「長照」已是當代臺灣人普遍的人生課題,我們是否時常忽略了,在這條漫漫長路上,那些「照顧者」本身的身心需求?

國立臺灣文學館近年持續探索文學療癒的可能,此次攜手聯經出版,推出《陪伴彼此,走得更遠:給照顧者的文學處方》套書,將目光溫柔地聚焦於這群時常被遺忘的「陪伴者」。

這也是臺灣第一套針對失智與失能家庭照顧者設計的文學處方。由醫師作家吳妮民主編《文學讀本》,收錄12位作家的跨語言選文,並貼心提供全書有聲錄音,讓忙碌的照顧者也能「用聽的」獲得陪伴;諮商心理師黃素菲則撰寫《伴寫手冊》,透過42天的讀寫計畫與趣味企劃,每天40分鐘,協助照顧者重新定義自己的經驗。這不是一份教導「該怎麼做」的標準解答,而是一份承諾「與照顧者同行」的禮物,為長期照顧下的苦悶與煩躁,提供務實的人生相談。

本次專輯以「社會處方」為核心,嘗試繞過生硬的S.O.P.,從文學、閱讀與書寫等多重維度切入,深入探尋文學如何成為這趟旅程中最堅實的依靠。

在本專輯中,我們邀請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分館主任黃蘭燕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進行一場深刻的跨域對談,從文學與醫療的視角,共同闡述「社會處方」的理念與實踐。同時,我們專訪作家蔡怡,聆聽她陪伴失智父親的心路歷程,看見「書寫」如何轉化了沉重的生命經驗;並專訪《伴寫手冊》設計者黃素菲心理師,由她親自分享書中的敘事療癒巧思,並說明如何實際運用手冊安頓情緒。

此外,我們邀請四位創作者——家雯(海蒂)李欣倫左耀元盧建彰,為長照的四個關鍵階段開立專屬文學書單,讓讀者在日常也能依循書單建議閱讀,找到支持的力量;並收錄首場文學沙龍的現場側記,捕捉作家與讀者在故事中同頻共振的瞬間。

這不只是一套書的延伸,更是一場關於理解、陪伴與自我安頓的深度探索。我們記錄下文學與生命交會的完整軌跡,希望能為每一位在幽徑中獨行的照顧者,點亮一盞溫暖的燭火。

對談

從博物館的角度為基點,深入思考從醫學環境到社會處方執行之方向與意志。這場跨域視角,將探討這條陪伴的漫漫長路,以及文學所能肩負的角色。

處方

套書的〈伴寫手冊〉邀請黃素菲心理師以其近三十年耕耘敘事治療的專業設計,讓照顧者透過書寫,把未曾出口的故事安放於文字,重新凝視自己的生命位置。

專訪

水壺煮滾的氣泡、輪椅滑過磁磚的摩擦,或是一句既熟悉又陌生的呼喚:「你是誰?」對蔡怡而言,這些聲音構成了生命的另一種節奏,那節奏不再與時間同行,而是與記憶共振。

書單

依據照顧歷程的「緊急期」、「穩定照護期」、「環境調整期」與「最終階段」四個關鍵階段,邀請四位創作者,共同為讀者精選20冊文學作品。陪伴你走過這趟心的跋涉,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照見安頓身心的片刻。

側記

本篇記錄首場文學沙龍活動,邀請作家鍾文音分享如何透過文字,誠實地面對失落、梳理情感,並在看似終結的關係裡,找到讓生命得以重生的力量。學習在文字中安頓逝去與存留,理解放下,是為了更好地銘記。

線上購買

《陪伴彼此,走得更遠:給照顧者的文學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