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今年是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诞生一百五十周年,像我这种「装饰型」文青,书架上自然早就摆了厚重的一套,不过,这样程度的书要读完,不是开玩笑的事,除了年轻时把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读完之外,其它的也只是在漫漫的时光里,偶然想起才从书架上取一本,随意地跳读几章,要说还记得什么,几乎都记不得了。
《联合文学》从来没做过普鲁斯特专辑,这次也仅限于做《追忆似水年华》这套著作,但是要怎么做才好呢?因为是太巨大复杂的作品,不可能用这么少的篇幅逐卷逐章做文学分析,如果想要理解这方面的事情,首先就可以读读杨凯麟的《成为书写的人:普鲁斯特与文学时间》,或是参加朱嘉汉的《追忆似水年华》慢读计画一类的。简单来说,我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回想一下,你读《追忆似水年华》的感觉是什么?」我几乎已经不记得我所读过的内容了,但是我记得很清楚「那感觉」,在那似乎永远不会间断,一件事物接着一件事物,一片景色接着一片景色,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连续流动的漫长过程里,无论何时拿下一册来读,即使不知前后情节,我总是感到安心、没有忧愁,什么东西会降下来了,好像将现实的挫败隔开了⋯⋯嗯,这样的形容还不太精确,对于像我这样有些爱挑剔的世故读者来说,读《追忆似水年华》不太像是与小说正面交锋,比较像是把自己交付给对方,随波逐流。但不是宗教性的那种交付,比较像是交付给一种惯性,什么也不想地读下去就好,等等,这让我联想起近年相当流行的「ASMR」效果,透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可以触发人们怀旧或私人情感,沉浸于平静和缓,具有愉悦感的抚慰氛围之中,而这不正是《追忆似水年华》「一小时不只是一小时,它是一个装满香味、声音、念头和情绪的容器。」引发不断回忆书写,重建今昔人生的方式?
以这个「ASMR」联想为转接点,除了吴锡德、杨凯麟、朱嘉汉等法国文学研究者以外,我们还邀请了气味、色彩、食物、音乐、视觉艺术等方面的专家,来为我们解开《追忆似水年华》令人感到抚慰与愉悦的神秘性为何?或许您会觉得这是不是有点过度联想呢,毕竟是我个人的感觉,但您可以看看二◯二一年六月伦敦设计双年展中,一系列由Servaire&Co & Alter-Projects设计的抽象装置——节拍器(Metronome),其灵感便是来自《追忆似水年华》,号称可以触发人们自主性感官经络反应,亦即「ASMR」。话说回来,《追忆似水年华》本身就是个超大型IP,您可以找到许多以此命名的抚慰人心商品,也包括了某年我在巴黎超市,买了一袋印着马塞尔.普鲁斯特头像,可长期保存的「玛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