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給岩井俊二的30則提問:關於《青春電幻物語》

【當月精選】給岩井俊二的30則提問:關於《青春電幻物語》

by 陳平浩

《青春電幻物語》在台灣上映即將二十週年,影評人陳平浩提出了三十個問題給岩井俊二導演,從二十年前那片稻田上聽著音樂的少年開始,細數這段時光之中的記憶,有什麼光影與傷害被留下?有什麼人的青春已經消逝或是永遠凝固?岩井俊二將由物語的開頭訴說⋯⋯

相較過去青春與校園主題的許多電影,《青春電幻物語》 讓人眼睛一亮、開始耳鳴的是「網路虛擬世界」,還有, 讓人驚詫的集體暴力與逼近絕望的孤獨感。
 
Q:對於電影中的網路世界,二十年來,觀眾仍在持續討論何謂「莉莉周」與「以太」,並且眾說紛紜,詮釋繽紛。二十年後,您自己會怎麼理解?
 
不是只有網路才能稱為虛擬世界。例如熱愛棒球的大叔,其實也是活在虛擬世界裡。我覺得虛擬世界從上古世紀就開始存在了。
 

Q:您會如何看待「校園霸凌」這種「集體暴力」現象呢?您認為這是青少年介於大人和小孩之間過渡時期的特殊身心狀態所引起的嗎?或者,無論大人、小孩、或青少年,這其實就是一種根植於人類內心的暴力本質呢?

無論是在學校或家庭,只要具備了必要的環境條件,霸凌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問題。我們有能力改變的只有環境,而且輕鬆地就能改變,所以要著重改善的應該是環境條件的問題。

Q:來回於二十年前與二十年後,您對當代日本年輕世代的印象或認識是甚麼?您會怎麼描述這個世代呢?

這部電影雖然是二十年前的作品,但是那些光景在我眼裡就是自己的國中時光。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在本質上似乎沒有什麼變化。

音樂在您的電影裡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青春電幻物語》也是。電影敘事從少年雄一(Yuuichi)在唱片行偷竊CD被現場逮捕而開始啟動,青少年們被莉莉周周的音樂與歌聲所撫慰,「Lily Chou Chou」這個名字來自於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生平佚事,少女久野彈奏的德布西鋼琴曲,以及孤獨一人配戴耳機站在大田疇裡孤獨聆聽音樂的視覺母題。

Q:音樂對您的意義是甚麼呢?在音樂與電影之間、在聲音與影像之間,您覺得存在怎樣的關係呢?

我原本就很熱愛音樂。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曾經想過,要是我從以前就開始在彈鋼琴或吉他,應該就不會想要來拍電影了。

Q:您的電影裡往往既有「古典樂」也有「搖滾樂」,一般人或許會認為前者是「傳統保守」而後者是「摩登前衛」,但在您的電影裡二者似乎毫不衝突,甚至十分和諧。您是怎麼做到的呢?對您而言,這兩種音樂的意義各自是甚麼呢?或者二者共享了甚麼呢?

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共通點,我目前還沒有能力可以說明其中的道理。

Q:一三年時您與幾位朋友組成了樂團「hec & pascal」(ヘクとパスカル),也曾經來到台灣表演。演出前夕您在一篇台灣媒體的專訪裡曾經說過「拍電影太辛苦,這裡是我的綠洲。」——可以請您對這句話多解釋一點嗎?

hec & pascal」有一名團員去世,所以目前是休團的狀態。我現在有組一個名叫「ikire」的吉他樂團。我的音樂活動已經越來越超越興趣的程度,現在或許已經不僅是我的綠洲了。

在《青春電幻物語》的電影之前,先有「網站」與「小說」。二〇一三年,小說的中譯本在台灣出版了,我也閱讀了這本小說,我很喜歡,它讓我回憶起千禧年前後「網路留言板」的那段時光。所以想問幾個問題。

Q:虛擬世界日新月異,年輕人得以發言的網路空間一再遞嬗變化、轉移陣地,如今「網路留言板」已經不再流行,隨著科技進展,取而代之的是 PlurktwitterFBInstagram……。您覺得您在小說裡採取的「網路留言板」的書寫形式與溝通形式,其中有什麼獨特的或珍貴的事物,是如今已經消失了?

應該沒什麼變。可能變得更守規矩一點了吧。

Q:電影裡反覆出現的一個「影音母題」是:鍵盤敲打出來的文字,一行一行疊映在流動的影像上;打字的聲響交錯電影的配樂。文字似乎圖像也成為一種音樂。為何如此配置?這讓我想起了法國新浪潮的旗手導演高達,他也一直在思索文字、圖像、和影像之間,以及聲音與音樂之間的關係?

以當時的電腦能力,因為還無法表現出優美的詮釋,最後便決定以抽象的方式來呈現。如果現在也做出同樣的事,說不定反而會讓人搞不清楚其中想要表達的內容。

青春殘酷.傷害指數
心理測驗|你從什麼樣的地獄中長大成人?
全文閱讀
不可能的書信
《情書》的哀悼儀式
全文閱讀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青春電幻物語》原本屬於您和台灣導演楊德昌、香港導演關錦鵬一同籌畫的「Y2K」電影拍攝計畫其中一部,您也曾提過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響您很深,甚至受到他的啟發才拍攝了《青春電幻物語》。

Q:《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了您什麼啟發?

雖然冒昧,但我是從海報獲得啟發。實際的電影內容也十分精采,只是和我預想中的世界有很大落差。因為常常碰到這種經驗,這種落差也時常會變成新作品的靈感。

Q:《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數位修復版本日前在台灣重新上映,激起年輕世代的熱烈歡迎與討論,不過,一九九一年上映時,台灣觀眾其實很不捧場。您覺得它為何重新獲得台灣年輕人的喜愛?它也在日本重映了,您有注意到日本觀眾的反應嗎?

無論在哪個時代,自己的作品首次問世的時候,通常不會受到任何人的關注。無論是多麼精采的名作,有時候也會因此被埋沒。《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能隨著長久歲月持續受到人們的喜愛,在這方面而言可說是一部理想的電影。當初在日本重映時也有獲得廣大的迴響。

(完整專訪內容,詳見《聯合文學雜誌》438期:岩井俊二101問)

採訪撰文|陳平浩
影評人。桃園台灣人,一九八年生。近年關注:電影作為藝術與技術,影像的政治,電影與當代藝術,台灣電影史的重探。評論散見《放映週報》、《破報》、《紀工報》、《國影本事》、《電影欣賞》等刊物。

翻譯|許展寧
專職日文譯者,工作領域多為書籍及影視字幕翻譯。生活以截稿日為中心,目標是成為一個懂得妥善安排工作,優雅過生活的譯者。譯作有《築地魚市打工的幸福日子》、《奇蹟寄物商》等書。

攝影|蔡昀儒 Alina Tsai

■ 2021四月號|438期  ■

以為是純愛,其實是病愛;以為是青春,其實是暗湧的黑暗,你以為岩井俊二是什麼,這次就給你不是岩井俊二的他。本期專題以一百零一個問題追根究底探索岩井俊二:用三十個問題由導演說出二十年間光陰的《青春電幻物語》記憶的變幻,用心理測驗看見你心中此曾在的青春,看最初的岩井俊二,以及電影中的女神、不重要但你一定要知道的冷知識、電影本事、年表,和岩井俊二有關又無關的導演、電影、音樂,以及曾與他交錯而過的人們,如他總是描寫的相逢與錯過。

【本期雜誌介紹】

《聯合文學》雜誌 NO.438:岩井俊二101問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