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
兩岸青年網路文學大賽獲獎作家,臺灣犯罪作家聯會理事,目前累積出版二十九本小說,其中包含愛情、推理和懸疑小說。著作《你被遺忘在夏天裡》獲得二〇二〇 POPO 華文創作大賞愛情組首獎。《神隱》獲得二〇二三完美犯罪讀這本金獎。《青鳥的眼淚》售出泰國版權。近期出版《月老在上》,以臺南祀典武廟作為故事舞臺,結合懸疑、戀愛與喜劇元素,笑鬧中帶點推理的奇幻愛情故事。
星期一回收日
臺南人,每日一杯黑咖啡。專職漫畫與插畫。 出版漫畫有《Have I Found You? 與你的血緣》、《貓與海的彼端》、《綺譚花物語》、《粉紅緞帶》等,曾獲日本國際漫畫賞銀賞、連續三年榮獲金漫獎「年度漫畫獎」等獎項,並授權於日法等地。
戀愛有時像習題,有時像修行。A.Z.小說《月老在上》以祀典武廟作為故事舞臺,讓月老下凡入世,拯救感情路受阻的女主角;而「星期一回收日」筆下人物,總是徘徊在感情的邊界上,體現情感的細膩與多變。本次對談,邀請她們現身說法,談談如何將戀愛元素轉化成創作的心法與祕笈:怎麼描寫曖昧、怎麼處理錯過,又怎麼把心碎變成創作燃料?從月老的紅線到臺南的街景,他們用故事記錄每一次靠近與遠離,也揭示戀愛最深的祕密。

月老的靈感與信仰
Q 兩位都曾在作品中書寫、繪製月老。月老文化中最迷人的部分是什麼?
A.Z. 月老不只是愛神,更是臺灣獨有的文化象徵。祂掌管戀愛姻緣,連斷絕「惡緣」也在職掌之內,這種「連結性」本身就很有故事性。九把刀的《紅線》是我最早接觸的月老題材作品,近年甚至有人自稱「月老直屬代言人」,出書號稱內容獲月老授權,可見祂在臺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對照亞洲其他國家,日本雖有緣結神,但並不常見;西方的丘比特或維納斯則缺乏這種貼近日常的親切感。從文化想像的角度看,月老或許是最具臺灣代表性的愛神。
星期一回收日(後簡稱星期一) 同意A.Z.剛剛提到的,月老在東西方文化裡是少見的而親民的神祇。對我而言,最有趣的部分,是我觀察到只有臺灣人會為了求姻緣而特地去拜月老,進行許願、結緣等儀式。這些行動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心理上的轉換,這些儀式就像是戀愛的前置作業,做好了,便準備好進入「可以談戀愛」的狀態。這種轉換本身就很神祕、很吸引人。
Q 請分享親身經歷或周遭朋友的拜月老經驗?
A.Z. 曾經有個朋友認真照著 Youtuber 劉芒的拜月老教學影片,後來我也跟風照做,寫下條件、誠心稟告,甚至許諾「如果成真就去打一塊三千元的金牌」,不到兩個月我就交到男友了!不過,我漏寫了「拒媽寶」這一條件……。後來我便把這個情節寫進了《月老在上》,說是報復創作也不為過。從那之後,我就和月老結下了不解之緣。
星期一 那我也來分享一下好了!我原本沒有特別拜月老的習慣。有一次只是陪朋友去拜,幫忙許願:「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幸福」,沒想到那位朋友成為我現在的伴侶(笑)
A.Z. 桃花桃花幾月開?
星期一 謝謝你關照大家的感情。
A.Z.:每一個角色我都會代入,都是我的化身。
星期一:內心澎湃卻又裝沒事的角色。


關於戀愛的創作二三事
Q 你們都擅長處理戀愛關係中的曖昧、錯過、典型與非典型情感。能不能談談你們是如何觀察「戀愛」這件事?哪些細節對你們來說特別重要?
A.Z. 我的戀愛經驗並不多,所以我對戀愛這件事的觀察,常常從「旁邊」開始。我很欣賞編劇徐譽庭曾說過,她喜歡描寫情侶一起去買鹹酥雞、過日常的場景。《月老在上》出版後,有讀者特別回饋表示,主角們一直在臺南各地吃小吃,才讓我思考,「吃飯」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戀愛感。
星期一 我以前覺得戀愛是「心動瞬間」的集合,但隨著年紀增長,我漸漸理解戀愛更像是「個人邊界的擴張與融合」。在小心翼翼測試彼此距離的過程中,才慢慢摸索出「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的可能性。這樣的過程讓我深深著迷。它不僅僅是單純的情感流動,更可能是權力的微妙交換,或是地位高低間的移動,是一種動態關係。
A.Z. 如果說到更細節的描寫,我覺得戀愛中的人,有時候不是突然發現「我喜歡你了」,而是慢慢地被一個人填滿日常,比如《月老在上》的蔡桃花和唐祀青這對角色,我就是讓他們一點一滴、無聲無息地靠近對方。有時候最典型的「冤家變情人」套路就是這樣產生的。你越討厭,就越會觀察他、關注他,不知不覺變成在意,變成了喜歡。這種轉變對我來說,比一見鍾情還動人。
星期一 我也對歡喜冤家的情節很感興趣!作為漫畫家,我能夠透過視覺語言捕捉最直觀的戀愛表象,比如臉紅、心跳、靠近時的躊躇等等。但我更迷戀的是在畫面中刻意留下的空白。角色之間不用臺詞,這樣小小的、空白的瞬間,便有許多玩味的意味——「我可以再更接近嗎?」、「你願意讓我接近到什麼程度?」這些幽微而複雜的心思,無需言語表達,在那個空格裡完整地傳達了一切。
A.Z.:蝸牛巷,有書店、甜甜圈和個性小店,氣氛很好。
星期一:推薦有水的地方,像安平、四草運河,流水總會讓人變感性。
A.Z.:祀典武廟旁有「擇日」招牌的算命巷。
星期一:有植物與老宅的地方,新生與老舊碰撞會很有趣。

Q 在您們所有與戀愛有關的作品當中,有沒有哪一幕戀愛情節,是讓你自己心動/心酸的?
星期一 我要分享《溺光》,這本現在已經絕版了。這是我少數以異性戀為主角的漫畫,有一段情節讓我印象很深刻。男主角在國中 時 期,會從學校頂樓遠遠地看著一位掃地的學姊。她很漂亮,大家都會偷偷注意她,但其實沒有人真的認識她。這個男生當時有點矮胖,某天他拍下了一 張 學 姊 的 照片。他也覺得那張照片拍得很好,也很喜歡這張照片,但當天他就把照片刪掉了。
這段情節讓我畫起來特別心酸,因為很難具體說出他心裡到底在想什麼——是自卑嗎?是得不到嗎?我原本想替這段加一點內心戲,讓角色說明原因。後來決定什麼都不加,讓它成為一個留白的空間,懂的人自然可以意會。
A.Z. 《失戀症候群》。寫作這本小說的動機,是我曾經的一段辦公室戀情。書裡改編了失戀時的心情,我當時寫下:「如果現在可以做十件瘋狂的事情,我要做什麼?」然後讓角色一一完成。這本書從創作到交稿,我始終記得那痛苦的感覺,真是心酸血淚的總結。每段戀情就寫一本書,有點像是小說界的泰勒絲(笑),今年八月我還有一本新書,是和另一位作家合作完成的,靈感同樣來自於某段關係。
星期一 真有趣!你的創作動力來自於恨意嗎?
A.Z. 我覺得這種情緒不能白白浪費。既然都已經受過傷,就要讓它變成作品、變成金錢、變成別人讀了也會心痛的某種東西。我會記得這些感覺,物盡其用,拆成不同類型的故事。創傷其實就像材料,只要用得好,可以變成很多形式。
A.Z. 開心的結局。
星期一 喜歡帶點遺憾但每個人都回到自己位置上的結局。


Q 兩位筆下對戀愛故事的描寫描繪,接住許多不同讀者對愛情的嚮往跟需求。你們怎麼定義自己作品裡的「愛」?
星期一 其實我希望我的作品裡的愛是「不需要被定義」並非一定要把所有標籤貼滿:這是異性戀、那是同性戀、人獸戀、人機戀……我更在意的是,那些超出既有框架的感情。有時候我們太急著想為關係定義,反而錯過了那段關係真正美麗的部分。
有趣的是,人在試圖定義愛的過程中,那種不確定性、那種尋找答案的掙扎與好奇。也許愛真的不需要標籤,但有時候,人還是會希望有個框架,讓自己能在其中感到安心。這種矛盾也是我創作時最常出現、探索的主題之一。
A.Z. 雖然我早期寫了很多愛情小說,近年則以嘗試融合許多類型的元素,不只是愛情,還有犯罪、懸疑、恐怖、奇幻等等。不過我回顧自己的作品,其實不論哪一種類型,我的創作核心都是「在黑暗中找到光」。我筆下的角色們幾乎都有某種創傷,然後在故事中經歷自我成長,或是與他人互相扶持,最終走出陰影、得到救贖。如果要定義筆下的愛,或許就是不完美、不順遂,但總在穿越幽暗後,還願意相信彼此、等待光的出現吧!
推薦戀愛讀本
A.Z.推薦!

《真愛挑日子》
Lone Scherfig /導演(2011)
有一句臺詞:「我還愛你,但我已經沒辦法再喜歡你了。」道出了一種難以言說的狀態——當你還愛一個人,但你已經沒有辦法再跟他糾纏下去,那種必須斷乾淨的決心。推薦給在愛裡浮沉的讀者們。

《四月是你的謊言》
新川直司/著 ‧ 東立出版(2024)
男主角彈琴時,想起女主角曾說:「把頭抬起來。」那份細膩情感令人動容。而她將他從人生的低谷中拉回,也讓這部作品成為一段深刻的相互救贖之旅。
星期一回收日推薦!

《愛在雨過天晴時》
眉月啍/著 ‧ 青文出版(2017)
描寫一段大叔與女高中生之間細膩的感情。他們的關係本質上充滿爭議與風險,但作者以極為克制而細膩的筆觸,處理這段曖昧而不落入刻板與倫理陷阱。我特別喜歡屋簷下共撐一傘的場景——雨停即別,無需轟烈,卻深植人心。結局未明說兩人去向,而是留下如雨後天氣般清朗的開放空間。

《神臍小捲毛》
Rebecca Sugar/開創‧卡通頻道工作室(2013-2020)
我喜歡裡頭「寶石融合」,兩個不同的個體可以融合成第三個寶石生命體,既保有彼此的個性,也創造出更強大的整體。這個設定在他們原本的星球是禁忌,卻因此更有一種突破規範的浪漫。

《臺灣漫遊錄》
楊双子/著 ‧ 春山出版(2020)
這部作品不只是寫旅行與風土,也觸及兩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如何在彼此既有的階級與文化差異中找到理解與真誠。比起一般的戀愛小說,它還寫出一種慢慢醞釀的深層交流,讓我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