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特輯 【鹽分文學地帶】勇敢擦亮生命裡的鹽晶|林神保x張育銓

【鹽分文學地帶】勇敢擦亮生命裡的鹽晶|林神保x張育銓

by 張育銓

林神保

一九五一出生於鹽分地帶的佳里鎮。父母未上過學、無業打零工,子女八人(濟囝餓死父)。是故本人的童年是穿著美援麵粉袋裁縫的衣褲,打赤腳上學延平國校,佳里初中三年沒吃過中餐。所幸在超強師資培育下戮力向學,得以最末一名聯考錄取、三年後代表領取全體同儕之畢業證書。考入第十八屆北門中學高中部後,在高士榮、高深池音樂老師的薰陶下對音樂興趣滿滿。師大生物系畢業後捨棄陽明醫學院的助教缺、臺南一中的教師缺,在母校佳里國中任教三十五年退休。

張育銓

臺南佳里人,二○○○年份獅子座,目前在雲嘉南地帶工作,喜魚湯和紅茶,是一枚平原子弟。寫作時筆名最常用張郎,另有水林老郎、朴樹小子等。

退而不休,耕而不輟:鹽分地帶的海鄉農園

林神保於一九五一年出生,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有「攝影」、「音樂」雙料文藝專長。佳里國中生物老師退休。

採訪的這天下午,陽光普照,嘉南平原的天際湛藍如永遠,潟湖與大海就在不遠,所以有風。老師的農園,在佳里郊區西方,也在筆者的慢跑、放學路線上,早融入生活歷程裡。

那一花一樹、小動物都被細心照料著的隱密宅園,引人好奇,主人會是何種形象呢?

抵達時,由樹排成的路徑,出口伸縮門緩緩拉開,心情也跟著怦怦跳。

「車子可以停有樹蔭的那邊,比較不會曬太陽。」林神保和夫人出現,掛在臉上,和藹溫煦的笑容,對於文藝家的造訪,他早已習以為常。

草花鳥犬健康活潑,蓮池近處,躺著友人贈的木舟。

那是殷實而自信的氣場,與這日的陽光正相襯。

永念師恩,回鄉教書:熱血青年七步成曲

「如果減考七分,我就讀醫學了。」關於求學歷程,林神保笑說,自己把臺灣師範大學放在第一志願,醫學科系則在後。

當今,醫學系是許多人的夢幻科系,為何選擇當老師?林神保認真地說:「我讀高中的註冊費,父母還得跟親戚朋友借。雖然父親說『考得上醫學系,就想辦法給你讀』,但聽了也會於心不忍!所以我就選擇考公費當老師!」

林神保的父母務農、打零工,家裡人丁眾多,上初中時,他總是吃完早飯,中午空腹,撐到放學。

從這些分享,彷彿能看到年輕時范仲淹「斷虀畫粥」刻苦求學。一個鄉下孩子,帶著早習慣飢腸轆轆的身體,活潑越過田野,回厝,家裡需要就幫忙,玩伴在找就去鄉間抓蟋蟀。沒事就在桌案,以知識為飽書為珍饈。

大學畢業後,對母土鹽分地帶深深聯繫的根,使他放棄擔任教授的機會,決定回鄉教書。

林神保的父親會唱臺灣古早唸謠,啟蒙林神保學習音樂。進入北門高中後,他遇到高深池、高士榮兩位音樂老師(也創作出北中的校歌),對林神保影響深遠。

北上求學,他也參與師大的「心聲合唱團」,接受專業的訓練,後又赴天主教聖家堂的唱詩班,磨練功底。

有時說著,林神保會演繹一段聲唱,信手拈來,音如洪鐘,底蘊可見。

關於曾在鹽分地帶文藝營閃亮登場的作品〈臺灣七步曲〉,是當時佳里國中同事兼鹽分地帶文藝推手黃崇雄,在放學之間拿出以臺灣人的命運為主題的歌詞,請林神保譜曲。

如同曹植七步成詩,林神保當時僅花了課間的一小時,便完成譜曲。他回憶道:「那一屆文藝營的惜別晚會,全團出來唱,感覺很棒。」

這首愛鄉愛土的〈臺灣七步曲〉,氣勢激昂,但網路缺乏資料,問有否打算放在 Youtube,林神保謙遜一笑:「以前沒想過,但好像可以試試!」

鏡寫鹽鄉,黑琵風情:不可錯過的拍鳥趣事

林神保起初以傻瓜相機為學生留念。後來參與攝影學會,跟著學、參加比賽,開始他的攝影之路。

同時他也將作品結合生物課教學,展示給學生。他拿出幾張照片給我們看,有七股著名候鳥「黑面琵鷺」,正面展翅群飛,氣勢磅礡;也有浪犬在石上呼朋引伴,如同「狼王」,令人驚豔!

教學之外,過往於臺南縣濱海曾面臨石化工業區的開發案,前縣長蘇煥智也以林神保的攝影作品製作海報,徒步環臺宣講,最終成功擋下開發,保住現在完整地景。

林神保一邊拍、一邊升級裝備,從拍凌波仙子──水雉、草山月世界的山稜線,最終能獨當一面。

提到到海邊拍鳥的心法,林神保說:「要勇敢!」海邊很多流浪狗,之前甚至有人被狗咬到喪生的新聞。他總是小心翼翼地躲在遠處取景,好鏡頭是要用「遇見」的,不可求,靠運氣。

他也分享一些趣事:「早期裝備簡單,連專業偽裝帳也沒有,他就撿電冰箱的紙箱,挖幾個洞,搬到現場,躲在裡面拍鳥。」

有天,防汛道路有人也要拍鳥,往下看發現大紙箱,好奇走下。想說那裡怎麼有冰箱,打開才發現專心拍照的林神保,雙方嚇了一大跳,或許還被認為是偷渡客呢!

不嫌簡陋,不斷取材、優化自己的林神保,藏著一個攝影魂。使他時常受邀擔任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專業攝影師。

鹽鄉清苦,綻放吶喊:鹽分文藝營的歷史

訪談間,林神保老師給人一個形象,便是「義氣」。

一九七九年正逢戒嚴,同年十二月爆發「美麗島事件」。在風聲鶴唳的年代,以文學結社、交友,恐怕是件亟需勇氣的行為。而在八月,陽光正盛,第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便於北門的信仰中心南鯤鯓代天府風風火火展開。

這樣一個文藝營,自然也惹來當局的「關切」。

營隊有特務報名混入,監視文藝營有否違反當局的狀況。開幕時,本土作家開講沒多久,會場大樓底下便有人故意放鞭炮鬧場。林神保笑說:「我那時剛退伍沒多久,以為有人在掃射,嚇得躲在桌子下,比較不會被掃到!」

當時眾人繃緊神經,作家楊青矗與王拓甚至被抓去「關切」。但文藝營隊沒有被這些小動作嚇阻,依舊繼續進行,一路辦理了三十屆。以濱海地帶為核心,邀請不同文類、政治觀念的文藝人,如經歷過日治時期的前輩如楊逵,也海納新生代作者。

期間林神保也曾擔任過副總幹事。多數時,他只是拿著相機,為大家拍照,低調的在幕後默默支持。

林神保說自己平常不太寫作。那為何願意冒點風險,一起參與這場文藝營呢?「可能年少吧,朋友叫,我就去相挺了。」他笑著說。當時,他答應了同事黃崇雄等人的邀約,沒多想,便一起共襄盛舉。正如鹽分地帶的那句名言:「放膽文章拚命酒」,無疑那一代人對寫作態度,最勇敢而貼切的註解。

要放膽才能在那個年代寫出自己的心聲,以筆言志,以酒帶出自然本性。拳頭力量有限,但文章可以召喚人心、發揮共鳴。

關於「鹽分地帶」的特色,不只指臺南,包括近海較少開發地區。林神保說:「文學方面我寫的少,只是參加這個文藝營,但從旁人來看,這些鹽分地帶書寫者多是在辛苦環境中長大的,所以文章特別有力量。」

陣陣狂風,從近海誕生,穿越田野與野林,來到此處農園,盤旋在樹椏之間,追逐,徐然而悠長。

訪談尾聲,邀請他勉勵年輕創作者,他笑說:「有時壓力越大,抗力就越強,動力就越強。可以學習那代前輩們的精神,勇敢寫就對了。」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