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日用寫作 馬尼尼為|評論:這不是羞恥聽起來的聲音,這是和我們一樣的聲音

馬尼尼為|評論:這不是羞恥聽起來的聲音,這是和我們一樣的聲音

by 馬尼尼為

讀歐大旭《倖存者,如我們》的時候,我一口氣欲罷不能的讀完了。那個久違的故鄉出現了。那些角色為什麼我都似曾相識?沒有見過一部用了如此大量「馬來西亞」元素的小說,而且是當代的,我知道正在發生的馬來西亞。我猜他寫這些,一定是用盡了鄉愁,用盡了回憶。小至一個「楊協成」飲料、旅客不會知道的小地名如「蕉賴」、路邊攤如「Ramly漢堡」、或所有角色的名字,例如連阿姨(lian),沒有一個不「馬來西亞」,可惜譯者一定不是馬來西亞人,例如「連」阿姨應該是「蓮」,「tan」應該是「陳」,而非「譚」。還有馬來西亞政府限低收入戶購的「廉價屋」(在書裡被譯成「單層連屋」,我們也叫「排屋」,而不會是「連屋」):

妳知道那種類型,妳在全國各地的市郊都可以看到——一排接著一排,一條街連著一條街,一英里接著一英里。東岸,西岸,北方,南方,每個地方都一樣。妳可以從這棟房子綁架我,把我眼睛蒙起來,然後丟到麻坡(Muar)的一棟房子裡,而我在半夜醒來小便的時候還是能夠找到厠所。

(第一次我的老家小地名麻坡以這種方式出現。我們熟悉的「廉價屋」被這樣描述。)

那個叫福來的主角,我身邊就有,成績不好、中輟、到大城市打工,然後呢?看起來正要穩定的生活,因為情義(一位他一直想擺脫的毒蟲)犯了殺人罪被關。第一層是一個倒楣鬼福來的故事,出生窮,爸爸到新加坡工作後抛棄母子、媽媽做低階勞力工、最終身體被壓垮、也無錢治病的悲歌。福來到吉隆坡、巴生找工作,當過很多餐廳工,後來到了看似穩定、體面的養殖魚場工作,他因為出生貧窮,懂得和外勞溝通,叫得動外勞,加上生活累積的小聰明,成了老闆重用的小主管。這本書,第一層可視為「沒學歷的福來奮鬥記自述」這一層已經寫得足夠好看,寫他的父親母親青少年(還有幫派),特別是母親。書中福來對「家」的感覺只有兩處,一個是他和母親短短三年的自力更生小農場,其實只是破房子外面的一塊地,後來被大潮毁了;一個竟然是監獄。多麽強烈的寫法。

第二層是,小說家借用福來的嘴,諷刺、揭露、一針見血很多事。這是小說最精彩之處。
或許小說最想講的是馬來西亞外勞的處境(還有官員貪污、環境污染),為什麼他們會消失?工資被不良仲介剝削、工時過長、沒有休假、吃宿簡陋、還沒有尊嚴沒有名字,我這樣寫你不會有切身感受,所以才要去讀小說。最終的結果是生病,生病還沒醫療。身為馬來西亞人,耳聞過零零星星的事,但是——他們好像不關我們的事一樣,我們平常看不到他們,不知道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我腦中揮之不去的是作者描寫外勞集體生病沒法上工的模樣,一邊老闆在罵我不是在養山羊,一邊是鄉村工業化、都市化的變遷;一邊是外勞的悲歌。福來是少數看過、知道這些的「倖存者」,書名用了複數的「倖存者」,指的又是誰呢?

第三層是,每一章節的間隙,放了福來對訪談者的日記,訪談者是留美的馬來西亞人,社會學博士。這一層是諷刺「成功階級」的。特別是結尾(我看了很多次),訪談者利用福來的故事出書很成功,把福來帶去一個慶功宴會之類的場合,但他無所適從,他聽不懂他們的英文,只是活活被拿來當「證物」,如果福來是重點,應該邀他上去說說話。他遛出去,後來學者去找他,他決定還是先行去搭公車離開,我知道那公車很難等到,文中寫福來走了一個小時到最近的村莊。而學者對他說,如果你需要幫忙就打給我,我會開著手機。(你知道這句話看起來好像有情有義,其實一點用也沒有。)
還有諸多一直都是思辨主題的對話,例如:

很多人來了,大家都對你的故事著迷。
我認為他們是對你的書感興趣。
這不是一樣嗎?

又比如學者第一次去訪談他時,她一進來,目光不是在福來身上,而是不停打量他的住處,這一段也足以反應學者的功利性。或者這一段,學者階級對健康的偏執習性:

我拿飲料給她,就像教會有人來訪我做的那樣——一個楊協成菊花茶的紙盒包。熱天喝很好的,我說。
她笑了,然後接過紙盒包。她看著飲料,彷彿從未見過似的。她用手機照了張相片,研究了一番,然後才拆下黏在包裝上的小吸管。糖含量非常高,她說。

(「紙盒包」應該是「鋁箔包」。)

讀畢我恍若回家了好幾次,首次以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看見自己的故鄉。故鄉除外,上百千個簡單的字句都在精神上掌摑所謂的成功者。我完全沒有在書中看到導讀者結論的「羞恥」二字,殺人犯、「落後」國家(被小心地引了引號)、外勞……吳明益說這本書是一種「不必羞恥而羞恥,聽起來的聲音」;借用書中主角福來的話「像我們這種人不會為了愛爭吵,我們會爭吵的是房子、土地、有時候是車子,大部份是金錢——會影響到我們生活方式的東西。」(頁五十七)——「像我們這種人不會想到羞恥,那是你們的想法,我不會變成你,也不會想變成你。」(這一句是我依文脈寫的)

我首次想向作者表白,歐大旭我愛你,我愛你寫了這本書。

《倖存者,如我們》
歐大旭,聯經出版

無論你是什麼人或來自何處,生活於世,幸而生存,但我們,僅僅是倖存卻無力改變之人。國際知名華裔作家歐大旭,撼動人心大作。入圍2020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決選!
《倖存者,如我們》是歐大旭又一凝視現實的深沉之作,如此優雅又如此哀傷,描繪了邊緣人社會中的掙扎與遊蕩,更迫使讀者反思權力、種族和階級。遭受種種苦痛的倖存之人,究竟能否在絕望中找到希望之光?

文|馬尼尼為
八零後。馬來西亞華人。十九歲赴台迄今。美術系所畢。三十歲後轉行寫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逾十冊。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紀和繪本專欄。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