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鏡頭的盡頭─文學對照集 桃園市立圖書館閱讀與文學推廣計畫

鏡頭的盡頭─文學對照集 桃園市立圖書館閱讀與文學推廣計畫

by 編輯部

旁觀文學作家的方式——蔡焜霖

那一天我拍一位白色恐怖的受難者蔡焜霖,採訪告一段落,他帶我們走到一個展間,裡面有當年他被關的監牢的模型。他指著那個模型說,當年他們最怕聽到鐵門的聲音,因為只要鐵門拉起來,就代表有人要被拉出去槍斃。他接著說:「當人要赴死的時候,大家就會唱《安息曲》為那個人送行。當時有一位校長,他告訴大家,如果我要被槍斃,不要唱《安息曲》,因為太悲傷了,不如改唱《幌馬車之歌》,如果會唱日文的就幫我唱一曲吧。」他其實沒有跟這位校長住同一間,但是有一天,他聽到遠遠的有微弱的歌聲,是《幌馬車之歌》,聲音越來越大,最後整個監獄都是歌聲,於是他也跟著唱了起來。我聽到這邊,真的快忍不住了。

但是我現在看這些照片,感覺已經慢慢消退了,我更多時候在想搬家,想到要離開住了多年的碧潭,不免覺得心裡惆悵。確實我的哀愁是小小的,但即使這小小的哀愁也需要時間支撐,如果我們沒有在一個地方待這麼久,那我們現在就不會對於眼前的景象有所感受。這是照片根本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心境如何影響對於影像的感受,但是這句話沒說的是,心境是仰賴長時間的「處在其中」。不論是住在一個地方,或是長期的被壓迫。缺少了這個,不論怎麼樣的經營影像,我們都無法切身的體會。

所以攝影能做到的指示,如果我們體認到「切身」這件事不可得,那我們至少可以追求一種有差等的感受。就像我在拍攝的當下聽到他的故事,全身都受到震動,這個經驗就比起現在我坐在電腦前來的更為強烈。又或者在一張照片當中,一個意味深長的回頭,或許會比一個平常的動作,更接近原本的情境。照片只提供了一個方向,照片不是道路。

講座資訊

9/24(六)14:00~16:00

主講者:汪正翔/引言人:崔舜華
地點:桃園市立圖書館中壢分館(桃園市中壢區中美路76號)

>>點擊報名

文、圖|汪正翔
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後赴美攻讀藝術攝影。創作以攝影為媒材,主要探究觀念藝術之後攝影與藝術之關係。現從事攝影、教學、評論與創作。看得見,會按快門。

二〇一九年 潘小俠攝於台北

回望台灣百年作家身影——隱地

生於上海。《年度小說選》是台灣文學最為人稱許且深刻的閱讀記憶。

創辦人隱地,本名柯青華,同時是爾雅出版社發行人,也是小說、散文、新詩、評論的名家;小說家王定國稱譽隱地是「台灣文學領航者」,這是恰如其份的定位。

《傘上傘下》是他的青春初集。至今仍是出版史上閃亮不滅的《書評書目》雜誌,亦是這位年過八旬卻意志堅定、青春不老的編輯人永恆的榮耀標記。文化界極重視的《台灣文學年代五書》橫越一九五〇至一九九〇年,為二戰後的台灣文壇人與事、政局和社會留下最為感心的歷史紀念,以「微型文學史」形式成就最典範的風格。

《心的掙扎》、《人啊人》、《眾生》被稱為「人性三書」系列,更是隱地的重要代表作。

作家之外的身分是爾雅出版人,近半世紀以來,領航出版最有深度、質感的文學書籍,二〇一〇年榮獲金鼎獎圖書類特別貢獻獎;隱地,隱藏於大地無垠的愛與涵容,始終殷勤地栽種一株不朽的文學大樹。

本文摘錄自《台灣作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講座資訊

10/01(六)14:00~16:00

主講者:潘小俠/與談主持:林文義
地點:桃園市立圖書館龍岡分館(桃園市中壢區台貿一街100號)

>>點擊報名

文|林文義
十八歲初習文學,五十年專志散文,另及小說、新詩。一生最熱愛的是編輯工作,曾任出版、雜誌總編輯(《自立晚報》)副刊主編;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接續微小品(《掌中集》)長散文(《秋天的約定》)足以印證:散文美學,盡其可能的人間情境書寫。曾獲二〇一二年台灣文學館圖書類散文金典獎、二〇一四年吳三連獎文學(散文)獎。

圖|潘小俠
一九五四年生,台北人,曾任《自立早報》及《自立晚報》攝影記者,也拍攝紀錄片;曾獲吳三連藝術類攝影獎的肯定。二〇〇六年出版與展覽《蘭嶼紀事》,展出長達二十五年的蘭嶼紀實攝影;二〇〇九年展出「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紀實攝影:二〇〇九年出版《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二〇一五年出版《白色烙印人權影像》、《見證228》等歷史人物影像專書,二〇二〇年出版《台灣作家一百年》,三十多年來,持續以他的攝影家之眼,為台灣美術與文學人物造像,彌補歷史記載的缺憾。

二〇〇二年 林柏樑攝於桃園龍潭

光影與文學的對話——鍾肇政

說起「文學的容顏」攝影委託案,一定要提到溫文和煦的黃武忠先生,他真的是台灣文學的推動者,早在一九七〇年代就進行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田野調查和採訪,也出版了《台灣作家印象記》《親近台灣文學》等書。

一九九七年成立的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其中設有文學組。時任籌備處秘書的武忠先生鑑於老作家們年事已高、建議籌備處主任林金悔先生推動作家、詩人的肖像攝影計劃。因此一九九八和二〇〇一年分別找我承接一年拍攝十二位作家肖像的攝影案。這也是攝影生涯二十年笫一次正式拍攝作家肖像,當時是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因此要認識、瞭解作家、詩人,只能透過圖書館或去書店買他們的作品集閱讀以研擬拍攝計劃。

拍攝名單由黃武忠先生擬定,一共二十四位,其中有兩位婉拒,一位連絡上時己過世半年之久了,這通電話讓我羞愧不已,因為承辨人員給的資訊沒有經過查證或更新,在挫折中,只有靠自己的人脈和關係,才能順利拍攝到台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老作家,從九十歲中風在床依然奮力寫作的陳火泉先生到最年輕創作力正旺盛五十二歲的李昂。兩年之中,其實只拍到二十一位,其中,東方白剛好回來宣傳電視劇,而李昂是參加白先勇的文學活動被我逮到。當然也有作家不夠乾脆,錯過了計劃,因此從一九九八到二〇〇四年,其實只拍到二十三位作家和詩人。

最特別的是拍攝鍾肇政先生,雖然一九九八年的成果我和官方都滿意,過了三年後案子早己結案,二〇〇二年十月,我心血來潮又跑了一趟龍潭,彼時鍾老新家剛蓋好不久,我們就在頂樓尚未裝潢的書房,為我尊敬的鍾老拍下泱泱大度又略帶霸氣的的肇政先生。

這才是我心中的「台灣文學之母」。

P.S.謹以此文紀念英年早逝的黃武忠先生。

講座資訊

10/08(六)14:00~16:00

主講者:林柏樑/與談主持:天洛
地點: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 鄧雨賢音樂館(桃園市龍潭區中興路680號)

>>點擊報名

文、圖|林柏樑
一九五二年生於高雄市,現在工作居住於台南。七〇年代曾師從席德進習畫,同時開始自習攝影,曾擔任許多知名刊物專任或特約攝影,如《皇冠》、《時報周刊》、《時報》雜誌、《Free China Review》、《人間》等,也曾參與公部門委託的歷史古蹟與人物肖像之拍攝計畫。歷來重要個展有:「私人備忘」(二〇一四)、「浮槎散記」(二〇一七)等。重要聯展則有與V-10攝影團體合作的「’83台北展」、「’86逍遙展」,和台北市立美術館「時代之眼:台灣百年身影」(二〇一一)等,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社會: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藝術」(二〇一五),以及「近未來的交陪:台南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二〇一七)。「不適者生存」台南美術館(二〇二一)等。林柏樑擅長紀錄台灣人文地景與民間文化,影像風格溫暖、充滿人文氣息,也曾獲得吳三連文藝獎(一九九四),為台灣資深的紀實攝影家。

一九九九年 陳建仲攝於高雄西子灣

尋找快門下的作家光點——余光中

在拍攝過的作家中,有人只短短用了五分鐘,有人卻要花三個小時;時間長短無關成品好壞,某些短暫的交會,是日後用上再多時間也無法超越。

拍攝余光中的時間不長,過程卻異常顛簸。

一九九九年十月,一大早從台北出發,先坐飛機抵達高雄,再搭計程車到旗津,最後坐渡輪抵達西子灣。這段路經歷了海、陸、空,沿路完全沒空欣賞風景,一路讀著余光中的傳記,下午的任務就是要拍他。

余老師一開始對鏡頭有些畏懼,希望能在半小時內結束。接到這指令換我緊張萬分,不停努力在他家找景,但無論怎樣他就是放不開,身體和表情都非常生硬,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腦中晃過他自傳中提及的西子灣,那裡對他創作有重大的啟發,於是大膽提出請求,希望改成去西子灣拍照。

在海邊他侃侃談著熟悉事物,也逐步鬆懈心防,表情開始柔和許多,我問:老師您在何時知道自己的作品會在華文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低頭想了一下說:應該是在三十多歲吧!

陽光西斜的西子灣沙灘上,余老師在徐徐海風中獨行,我站在遠方高處取景,只見他突然高舉雙臂,像在迎接打在身上的風,也像三十多歲時自信的他,敞開雙臂迎接未來。那天後來花了一個半小時,比預定拍攝時間多了三倍。

二〇一八年二月傍晚,距離拍攝余老師已間隔十九年,我前往台北舊市長官邸參加余老師的追思告別會,會場中的海報和紀念專刊,用了當日拍攝的影像,這些年間某些老師的著作,也都來自那時的照片。當年短短一小時半的相逢,牽繫起二十年的因緣。

離開時,走在林蔭人行道上,心中雖感傷余老師的辭世,代表台灣又殞落一位重量級的作家,另一方面卻又覺得欣慰,至少留住了讓人緬懷的大師身影。

講座資訊

10/15(六)14:00~16:00

主講者:陳建仲/與談主持:周昭翡
地點:桃園市立圖書館 平鎮分館(桃園市平鎮區環南路三段88號)

>>點擊報名

陳建仲(煙斗客)
曾任職媒體十二年,拍過數百位藝文人士,曾出版《角落映像》、《文學心鏡》、《光影人生》等影像文字書。近年虔心於書寫攝影,透過文字結合影像,描繪自己與別人的人生,作品陸續發表於部落格「煙斗客的重機日記」中。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