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日用寫作閱讀推薦 【閱讀推薦】裂痕也是一條形而上的縫線:讀莎莉‧魯尼《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閱讀推薦】裂痕也是一條形而上的縫線:讀莎莉‧魯尼《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by 曹馭博

讀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總能想到前兩作《正常人》與《聊天紀錄》人與人之間的複雜網絡──不論是雙向還是錯綜交叉,魯尼總是能夠從日常累積的裂縫之中,發現其中的衰敗,但更難能可貴的是衰敗過程中的救贖。相較於前兩作人物從高中與大學,本作的四位主角皆為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甚至比以往的腳色「更討人厭」,但也更「貼近社會」:聰明卻易傷,盡量繃緊理智的小說家艾莉絲、直言不諱卻也老實的倉儲人員菲力克斯、善良卻極度自卑缺乏關愛的文學雜誌編輯愛琳、信仰虔誠常常關懷他人,卻保持肉體關係的議會助理賽蒙。

小說中的「衝突」全都集中在人物的性格之中,鮮少能在情節中看見爆炸性的場面(頂多就是小說後半,四人聚在一起談心,其中一人崩潰摔杯,但隨即又冷靜道歉)敘事架構則像幻燈片一般不斷從第三人稱的場景敘述與對話,切換成第一人稱的信件隨筆文體──而貫穿這些生活碎片的,正是這一封封彼此救贖的電子郵件。以往讀者能在魯尼的小說中體驗現當代的社交媒體、階級差異與權力對等是如何緊捆纏繞著人們,但《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的主角們更具有成年人的知性與理性,在崩潰邊緣依舊想去探討「我們到底怎麼了?」艾莉絲與愛琳就像是文化藝術版的帕斯卡(Blaise Pascal)和費馬(Pierre de Fermat)在相互通電子郵件的過程之中,不但維持了友誼的基礎,也從各自的日常生活段出發,去探討文明死語言的崩毀與延續,現當代小說的問題,基督宗教中的間隙──讀者能夠發現,正是這些看似漫無目的的討論,推動了她們倆彼此生活的態度與直面生活的勇氣──認真探討失敗,認真探討情緒,認真探討現在。

另外兩位男主角的出現,也像是為兩位女孩各自開了一道生活的裂縫;賽蒙的身分多重,除了國會助理,更是一個好兒子,高大筆挺的帥哥,甚至每週都會上教堂,但面對愛著她的愛琳而言,賽蒙是個永遠抓不住的情人與摯友,兩者不可兼得之外,更要做出選擇;而菲力克斯與艾莉絲的階級落差不但成為他人的談資,也成為兩人「溝通」的導火線,但也因為身分落差,讓彼此有了放下戒備的契機,例如兩人在羅馬的旅社歇息時,因一點小事而爭吵,但艾莉絲卻像一位心理師般,不厭其煩地傾聽菲力克斯的苦水,儘管艾莉絲尚未從精神疾病中痊癒,但依然願意從裂縫中找到一絲可能。

讀者可以發現,不論情節如何推動,這四人彷彿都待在一個靜態的生活劇中,藉由彼此的對話與溝通,讓自己的心靈不斷成長。魯尼於後記談到書名取自於十八世紀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名作〈希臘的諸神〉的詩句:

Schöne Welt, wo bist du? – Kehre wieder,/Holdes Blütenalter der Natur!

美麗的世界,而今安在?大自然/美好的盛世,重回到我們當中!(錢春綺譯)

席勒所談論的「美麗的世界」是瀕臨頹亡的,從希臘諸神的年代過渡到「唯一的神」(基督教)之後,大自然不復當年的繁茂,一切都如鐘擺般只剩鐵的規律──這個世界好像不再需要詩歌、藝術、愛與美,等讓人歇息的間歇,於是諸神將這一切帶走,等待有心追尋永恆藝術的人,在消亡中尋找不朽,詩人直言:「對他(上帝)的禮讚中是我的忍讓。」

黑格爾(G. W. F. Hegel)在《美學》第二卷也針對這首詩闡述道:「忍讓當然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只有按照僧侶的觀念,基督教才要求人要摧殘他的性情、情感和所謂自然衝動,不讓他參預倫理的、理性的現實世界,家庭和國家的生活……」黑格爾認為席勒對造物主的「忍讓」,其實是啟蒙運動對基督教的誤解,基督教並無此想法;忍讓一詞原文為「Entsagen」,有拋棄與否定等意涵,即是拋棄肉身與自然(藝術)才能達到美德──黑格爾不同意席勒對希臘諸神「比人還更富於人性」的想法,但他讚賞席勒想在藝術中「重建」世界的哀悼之情,也認同《希臘的諸神》末段:「人們要在詩歌之中不朽,/必須在現世之間消亡。」(試譯)

主角們都想達到普世價值中各自要捍衛的「美德」(身分認同、價值觀、信仰),但最後都在彼此相愛相殺的對話之下發現,忍讓才不是達到美德的那一條路徑──順著感覺走,說出感覺,討論感覺,讓人類「復魅」,重新找回肉身與自然,藉由無止盡的溝通與理解,「重建」荒原般的現代生活,最終與感性一同和諧,才能找回美麗的世界。我們可以如此斷言:在魯尼的筆下,諸神(任何美好的事物)已經離開了表象世界,但沒有離開人類內心;世界已經「除魅」,但藝術可以「復魅」。這四位腳色像是兩個實驗對照組,是小說家與讀者對於美麗世界是否真的存於現世的考察,魯尼藉由小說取代了辯證:「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這句話看似預設了苦苦追求的理想世界早已消逝,存留現世之人才會發出如此喟嘆,直言where are you?但從人物之間的對話與思考中,讀者必然能發現魯尼的巧思:其實美麗世界依舊存在,隱藏在原始的渴望之中,如同生育是對愛的延續,愛情是對美的追求,所以人們才會敞開自己的心問道:where are you?如同角色們奮不顧身地去尋找愛人,這也是魯尼真正想傳達的句子:「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我想去找你……」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莎莉‧魯尼/著,李靜宜/譯,時報出版

小說家艾莉絲透過交友軟體認識了倉庫作業員菲力克斯,便邀請對方和她一起去羅馬旅行。她最好的朋友愛琳是都柏林當地的文學雜誌編輯,在走出情傷之際,開始和青梅竹馬賽蒙約會。艾莉絲、菲力克斯、愛琳和賽蒙雖然還年輕,但現實窮追不捨。他們渴望對方,卻又傷害彼此。他們為愛與性、為友誼和他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煩惱。他們是否站在一片黑暗前最後一間還亮著燈的房間裡,即將見證重大的轉變?他們是否還相信存在一個美麗的世界?

文|曹馭博
一九九四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臺灣文學金典獎蓓蕾獎。詩集《我害怕屋瓦》於啟明出版社發行。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