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新人新書 【新人新書】不只是吞了一根魚刺而已 ─ 黃璽Temu Suyan《骨鯁集》

【新人新書】不只是吞了一根魚刺而已 ─ 黃璽Temu Suyan《骨鯁集》

by 蔡佩含

一本詩集如何讓讀者感覺到「如鯁在喉」?無法順利吞服,也無法輕易拔除。殖民歷史的傷痛與殘酷,並沒有在族群融合的歌舞中消失,也沒有在世代更迭後被遺忘。黃璽的詩,是那被吃乾抹淨後還留下的魚骨,直刺痛處。

Q 《骨鯁集》本身意象有高度的隱蔽性,如果是對原住民文學文化全然陌生的讀者,能用什麼方式親近你的作品?

 其實有,這也是詩集為什麼叫《骨鯁集》?為什麼「要鯁住別人的喉嚨」。第一次讀這本詩集,或許可以從字面了解意思,但如果去深究,把原住民的東西帶進去,讀者會發現自己認識原住民其實是不足的。這是台灣很弔詭的事,主流文化通常認為台灣是多元文化共榮的地方,可是真的有共榮嗎?原住民文化一直都在這裡,但是沒有人會去深究,很多時候要作者自己把意象或是譬喻攤開來給你看,但我覺得這不是個很好的方式。

詩集裡有一首詩是寫「赤楊木」,你可以去搜尋這個名詞在泰雅族或是布農族裡面的意義,再把這個觀點帶入這首詩裡去讀,想法應該會不一樣。我想要這樣寫詩,或是不想要放註解,是我想要讓讀者自己去接觸我們的文化,也想要讓漢語是被原住民「逆寫」的。

Q 《骨鯁集》的意象,來自於說話及語言的力量,「語言學」這個學科是否對你的創作帶來靈感或影響?

 以語言學科來講,對我創作比較多的影響是在蒐集文獻的訓練,「語義」跟「語意」都是一個學門,給我更多觀察語言的方式還有角度。在語言學科之後,我再回去學泰雅語、布農語,焦點放在可能其他人覺得沒什麼,但我可以發展成文學作品的地方。一邊學習語言,一邊創作有一條路徑是,我們可以嘗試著把族語裡面的譬喻系統、意象系統,拿來中文的創作裡,一方面是因為漢語根本就沒有這樣子譬喻的意象,對讀者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當然也是一種推廣我們自己文化或是語言的機會。這個會考驗讀者,但尤其考驗作者,要不要為了方便做好註釋,說這從裡面來是什麼意思。

Q 泰雅/布農、都市/部落、漢語/族語,這種「混血」、「混語」或是介於兩個極端值的「中間」的位置,是否是現階段寫作的核心?

 我最後找到的點,其實就是「我自己」。對我來說,這些東西沒辦法混在一起,泰雅就是泰雅,布農就是布農,都市跟部落的經驗都是分開的。所以我會想要書寫的是關於個體,當這些不同的文化和語言在我身上出現的時候,產生了什麼反應。詩集裡有一首關於混血的詩,並不是因為我混血所以我要寫這個,而是我看到了混血這件事。我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混合體,我是從個體來看這些現象。

Q 原住民青年世代的政治倡議及社會運動,是否帶給你創作的啟發?或是希望自己詩作的批判力道,能夠成為族群倡議的能量?

A 對我來說,這些事件是靈感,也是動力,讓我的作品可以貼合這個世代。「詩人」這個身分好像很不食人間煙火,詩作可能太私有化,但我希望作品可以是在時代的當下,更世俗一點的關懷,更貼近社會議題和運動。這些事件當中一定有衝突和矛盾,但我想寫提出核心的關鍵和問題,而不是停留在表象的衝突而已。

 

 

 

黃璽Temu Suyan

台中和平區新佳陽部落泰雅族/高雄市那瑪夏區布農族。曾獲多屆原住民族文學獎獎項、臺灣文學獎原住民漢語新詩獎。國小就離開部落在都市長大,大學時期才開始提筆創作,就讀語言研究所時期因為田野調查而有機會能更探究自身族群文化、語言與歷史。作品大多以當代原住民族面對時下社會議題時所產生的斷裂與妥協作為書寫主題,並常用詼諧、荒謬或諷刺的風格進行書寫。

《骨鯁集》

雙囍出版(2023.11)

採訪撰文|蔡佩含

台中彰化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熱愛原住民文學與音樂的偏食型讀者/聽眾。現職台大兼任助理教授與音樂專輯企畫。

攝影|傅少穎

喜歡我們的 文章嗎?

歡迎 訂閱 雜誌!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