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日用寫作閱讀推薦 歲月的風俗畫 ── 楊渡讀鄭如晴散文《往日食光》

歲月的風俗畫 ── 楊渡讀鄭如晴散文《往日食光》

by 楊渡

乍看鄭如晴的散文集《往日食光》,本以為是一本描寫食物的書,卻覺得每一道料理,只是一條回憶的絲線,一縷縷牽引到背後的故事:少女時代的孤單、輾轉寄人籬下的觀望眼色、漂泊於高雄外婆家的無助、和繼母過日子的隱忍、學校寄宿的寂寞、鹿港伯父家的過客身影,種種萍寄般的身世,交織著每一個時段的食物,自成一道人世的風景。

而生活其間的少女,她眼中的1960年代,那些市街的人情,尋常巷陌的民間生活,就構成為鄭如晴散文集動人的底蘊。

關於食物的散文寫作有不少:漫遊民間鄉野,寫各種地方特色小吃的;在都會寫華麗盛宴,誇耀精緻豪奢的,也大有人在;寫風花雪月、考據食物歷史的,也自有專人;但這些寫作,無非繞著食物打轉,主體還是食物。但鄭如晴的不同在於,要在食物裡寫出歲月的摺痕,在摺痕中見出生活的曲折艱難;用一個少女的眼光,看到成人世界的殘酷與溫情,從而在一道道食物裡,見到一個個生命故事,有如用一幅幅時代風俗畫,描繪那逝去的時光。

鄭如晴筆下的食物,都是尋常市集中的小吃,庶民家常的料理。那些料理並不特別,一般都會做,主要是背後的故事,自有人世的溫暖與辛酸,以及伴隨食物而來記憶,刻畫出1960年代民間生活的面貌。

或許我也是台中人,成長於那時仍是鄉下的烏日,偶而進台中市區,不論是看場電影,中華路買件新衣,或者陪母親去市區找回迷戀在麻將桌上的父親,都像是一場進大觀園的探險,用鄉下小孩的眼光,觀察著都會生活。還記得父親若是贏了錢,便在中華路熱鬧滾滾的海鮮攤子上,烤一尾香噴噴的赤鯮魚,炒一盤海鮮麵,配著啤酒,歡快暢飲;若是輸了錢,就只能去陽春麵攤子,叫一碗麵,佐一顆魯蛋,無言吞食。因此鄭如晴筆下的台中市街景緻,那流傳於里巷間的徘徊身影、流連氣味,都帶來我記憶底鄉愁。

而鄉愁一旦勾起,諸般回憶,踏浪而來。

書中所寫的綠川,那種有一半是用木頭斜斜支撐在綠川溪水之上的住屋,正是我那被稱為「烏日美人」的小姑姑婚後的居所。他們家開一間畫廣告看板的「廣告社」。小姑丈長相挺拔英俊,頗有藝術天份,專為電影院畫廣告大看板,寫電影名稱的藝術字。他的家門外,沿著綠川邊,總是有一大片用薄鐵皮釘成的看板,上面畫著國內外電影明星的劇照,匪徒打鬥或者日本武士決鬥的場景。有些未完成的,只有輪廓粗具,眉毛初描,仍會吸引路人駐足,議論柯俊雄的眼睛畫得像不像,這外國人叫什麼名字不知道,只知道叫「控控柒」…。後來壓克力霓虹燈出現後,取代看板,電影畫工的生意自然就沒落了。

她筆下的那些台中小吃是如此熟悉,以至於每一道尋常食物,都帶著懷念的氣味。例如蔴芛,便是台中人夏日消暑的必食(很奇怪,其它地方無此嗜好)。那是將黃蔴嫩枝摘下後,用手細細摘取其葉片,去其筋脈,而後用手在竹籮上搓揉嫩葉,揉到極細,邊用水沖,才能去其苦澀味,而後下鍋煮,佐以地瓜以增甜味,再佐以小魩仔魚以增香味,以免太素淡,但也不能用其它海味,否則就太搶味道了。如此煮熟放涼後,待夏日黃昏,晚風習習,就用蔴芛泡飯,再澆上少許肉燥,便是人間至美的好味。可以呼呼嚕嚕,連喝三大碗。

蔴芛也是有藥效的。聽母親說,大姑曾患便秘,腹痛難忍,後來喝了蔴芛湯,許是其中綠色纖維與涼性起了作用,竟為之治癒。也因此,每年夏天回台中老家,總先要求此味。媽媽做起來費時,得提早去菜市場買當令的蔴葉,細細搓揉。台中人講究吃東西要「著時」。每一種食物總有它生產的當令時節,蔴芛便是夏季美食,過後就沒有了。

母親老年生病後,無力再揉煮,我們兄妹懷念此味,只好去市場買煮好的,回來一慰舊情。但怎麼吃都有些苦澀,再沒有母親手感的甜潤滋味了。

讓我感到驚心的,或許是大麵羹吧。少女的鄭如晴因繼母的關係,只有五毛錢的銅板不夠吃飯,只能吃台中街上最通行便宜的大麵羹,卻不料其中的鹼性,長期吃下來會胃痛。這真是我從未料想到的。然而,或許回憶久遠,時間讓苦味變成了回甘,她的筆下鮮少有抱怨辛酸,反而是溫暖的記憶取代了漂泊的孤寂。這或許是她性格中最特別的地方吧。

一如她說的:「食物記錄時光旅程,透過文字延伸了我們人生的長度。說來食物是最不能被遺忘的回憶,那些不為人知的片段和溫暖,那些桌上的菜餚,原來它們不曾消失,一直都在那兒。」

食物伴著記憶,記憶伴著孤獨與悲欣,伴著溫潤與憂傷。鄭如晴的文字乾淨而不傷情,帶著一種淡雅的懷舊意緒。那並非愁緒,而是一種往日生活的淡彩畫,彷彿一幅一幅歲月的風俗畫。

《往日食光》

鄭如晴/著,天下文化

《往日食光》

鄭如晴/著,天下文化

文學獎名家鄭如晴穿透時光,雋永之作
以食饌書寫人生滋味,用味道銘記悲歡離合
飲食的美味與人生的回味,時光的沉澱與人生的情懷


味道是想念的源頭。
食物記錄時光旅程,透過文字延伸了人生的長度,
回味不為人知的片段和溫暖,並撫慰偶爾孤寂的心靈。

「在記憶的空間裡,有最真的想念和被時間篩飾過的美好,
而這些美好經常附著了食物的形影。」──鄭如晴

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
食物是回憶的媒介,以味道的獨特記憶,摺疊時光,
還原往日的親切與多情,到達無法挽回的時間彼岸。

撰文|楊渡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