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高雄青年文學獎系列訪談︱圖像文學類首獎】謝秉璋——試著牽好心裡那匹脫韁的野馬

【高雄青年文學獎系列訪談︱圖像文學類首獎】謝秉璋——試著牽好心裡那匹脫韁的野馬

by 謝欣珈

高雄青年文學獎是專屬於年輕創作者的文學獎,參賽類組有新詩、散文、短篇小說與圖像文學類,每年皆網羅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一系列的企劃將帶大家深入認識創作者,同時也延續高雄青年的創作情懷。聽他們聊聊自己的生活與創作,談談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中,書寫對於每一個人的獨特意義。

謝秉璋在2021年〈荒山行〉、2023年〈天才夢〉皆獲得高雄青年文學獎圖像文學類首獎,目前在彰師大生物學系讀書,與我約在一間他也沒來過的咖啡館。還沒到約定時間的一點,他如MAIL所說穿著一身黑前來,坐定之後訪問的第一題是:「您如何開始圖文創作呢?有受到哪些作家或是作品的影響嗎?」沒想到會得到類似選擇題的回覆:「我有五分鐘版、十分鐘版,也有一小時版、一天版。」只好請他濃縮一下,他翻開空白筆記本,開始畫架構圖——他原本畫好了,放在家裡忘記帶來。

在畫冊堆裡玩,解謎大師為何是大師

架構圖以視覺、音樂、文學三大項開始,其中「視覺」的分支最多,有繪畫、插畫、設計;攝影、攝影集;繪本、漫畫、動畫、電影、雕塑⋯⋯。「繪畫是最沒有功能性的、最純粹,插畫介在中間,設計是最服膺需求。再來繪畫或插畫一旦有時間的成分,就會變成繪本,然後漫畫、動畫,甚至有電影。繪本跟漫畫有點像,是視覺跟文字的結合,動畫是圖像跟音樂和文字,三個加起來,電影也是。另外是建築跟雕塑,其實最早的藝術史,好像建築師是最厲害,沒辦法脫離宗教跟建築⋯⋯」他一一分析各種的藝術形式的差異,像在閱讀詞條,要用問句把書頁勾破才能露出他的臉:「因為我對藝術史太有興趣了!那是一個系統,你可以說是一個宇宙。」

藝術史(或說藝術)之於他的啟蒙很早,國小三年級就常常拜託父母帶他去美術館,從人物都沒有瞳孔的莫迪里亞尼,到夏卡爾、畢卡索,先是模仿,尤其畢卡索從國小、國中都一直影響著他,直到高中發現「他方的他方」部落格,「我終於懂了什麼是現代藝術。」懂了像頓悟,很難用語言說明,「那是直覺。為什麼大家說塞尚好,你會不會覺得疑惑?他被叫做大師,看他的畫很粗糙又隨便,但是你知道原因了,過程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有句話叫『量變就會質變』,看多了你一定就會知道哪些是炫技,哪些是他發自內心,哪些是做作的,哪些是真摯的。」難以綜合地解釋該如何賞析,他比喻「就像你一眼就可以分辨哪些東西是塑膠哪些是陶瓷。因為繪畫是視覺的,文字沒有辦法觸及繪畫的本質,我自己認為是沒辦法。」

2023年高雄青年文學獎|圖像文學類|首獎|謝秉璋〈天才夢〉

他上網搜尋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羅馬尼亞上衣(La Shirt Roumaine)、〈埃及式窗簾(Egyptian Curtain)在簡潔構圖與用色強烈中取得的平衡感讓他欣賞,但用色方面他更愛魯東(Odilon Redon),而〈佛陀(Buddha)〉、〈巨人(The Cyclops)〉裡斑駁混沌的自然之色,與〈天才夢〉水彩渲染出的樣貌的確有幾分神似。「我一直覺得想像和寫實不是分開的。他把抽象與寫實混在一起,雖然是法國人,卻畫出一種禪或是平靜的意味,又可以說是鮮豔明快不庸俗,飽和度低但是有種光輝燦爛的感覺。」喜歡畫,進而看見畫家、看見當時的繪畫環境與流派,思索畫作的生成脈絡,「直接從作品學是最快的,我是會到圖書館瘋狂看畫冊的那種人。」

圖文創作最挫折的是說服自己說故事的理由

著迷於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之謎,以及繪畫的永恆普世之美,自己也從模仿開始,國中到私人教室學習素描、水彩、粉彩、油畫等技術,高中則拿同學的臉練習素描,此時他的畫作都還沒有敘事的概念,直到校刊社老師帶他們到高雄文學館,認識館員念初。

藝術史的興趣太偏門,他加入校刊社還是找不到同好,念初介紹館內計畫作「小誌」,「因為他很熱情,我被感染了!我就想說我應該要幫他什麼。」接下生平第一份有薪水的案子,幫文學館舉辦的「文學流域」市集畫一篇六頁的漫畫,關於文學如長河,人們在河道旁展開日常。將概念發展成故事,「我幾乎每次帶一個新劇本去就被打槍,可能有點溝通障礙,後來他拿騷夏的〈老河道〉給我畫,比較好進入(他的想像)。」但並非只呈現文字畫面,亦包涵他對文學的想法:「漂浮流動的感覺,結局是投河的人身上長出植物、耳朵長出根,變成一個島,後來他的同學叫他去踢球,島從他的身上裂開,他浮上來,畫面切到他把書本合起來,但看到的世界變得模糊,像在水中一樣。」

接下來他每年都會創作幾篇作品投稿文學獎,但是「編劇」讓他挫折:「什麼事情是值得被別人看的?很多創作者把日常瑣事畫成漫畫,得到很多共鳴,可是我覺得我不喜歡這樣。沒有好或壞,只是因為我覺得作品應該要被梳理過、濃縮過,即使講真實發生的事,也要去選擇為什麼要講。」目的性是其一,其二難的是要讓劇情起伏吸引人,「像我沒有畫過長篇故事,所以我可以說,我覺得我到現在都還不會編劇。」不過傾聽的特質讓他獲得豐富的素材,他有的是能練習的題目。

他記得評審洪添賢給他的評論是:「像有人在碎碎念一樣,就是各種理論、各種奇怪的東西混雜在作品裡,一直呈現給讀者,可能沒辦法一次吸收,要很有耐心的人才有辦法去解讀。」也有人形容他像是脫韁野馬又很想去控制馬。從曾經投稿的作品來看,2021年得獎之前的作畫方式都是不打草稿一氣呵成,「那是上個時期的嘗試,快,也直接,缺點是像自言自語別人不一定能理解。」現在這個時期他開始設計分鏡,希望讀者可以再多看懂一點。他指著訪綱上羅列出的作品問我覺得這幾篇怎麼樣?只有幾句感想他不滿足,「那有沒有要批評的?我覺得我需要批評,我覺得讀者的回饋是最重要的。」

2021年高雄青年文學獎|圖像文學類|首獎|謝秉璋〈荒山行〉

我還在摸索,所以我想直接和讀者面對面

有著交流的渴望,想尋找同伴,想從對方眼中看見自己的存在。得獎之作〈荒山行〉與〈天才夢〉都關於自我懷疑。在台灣的填鴨教育中,學科不頂尖就容易有被忽視、被拋棄之感,「會覺得自己的價值應該不只如此。」鑽研其他領域說服自己,至少還有些專業;但當他多次投稿不中,被拋棄感又會再度令他懷疑自己。「這兩篇可能就是想呈現那種被丟下的感覺。〈荒山行〉是他能力不足所以被丟下,〈天才夢〉是他明明很厲害,可是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圓夢,有一種悔恨或沮喪的情緒。」〈天才夢〉的故事是做菜像呼吸一樣輕鬆的廚師,贏得國際大賽國內初選,「到了出國那一天,醒來就已經錯過班機了。」後來機票變成豢養的鳥,飛到外面的世界之後還會回來,最終生下一窩「機票寶寶」。想到劇情秉璋不小心偷笑出來,「我覺得這個故事太荒謬了。」

暈開的水彩、沒有格線的畫面,他與作品也交融在一起,如他鍾愛的「變形」手法,現實與想像彷彿夢境般沒有邊界。

未來他計畫要將以往的作品集結成冊,參加市集,創造與讀者面對面的機會,聆聽關於作品的各種意見。不過眼前要先面對今年大學畢業後的公職考試,沒時間畫畫,「但我最近迷上古蹟,有空還是會來逛廟宇,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翻到筆記本上鉛筆勾勒出各種樣態的老虎,「你知道這是什麼嗎?」語尾又再度是難掩的興奮。

2023年高雄青年文學獎|圖像文學類|16-30歲組|首獎|謝秉璋〈天才夢〉

〉〉得獎作品欣賞

2021年高雄青年文學獎|圖像文學類|16-30歲組|首獎|謝秉璋〈荒山行〉

〉〉得獎作品欣賞

✒ 2024年高雄青年文學獎熱烈徵件中!

專屬於青年的文學獎開跑啦,今年主題「文字生成」,

邀請大家用創作突破極限,開展更遼闊的文學旅程。

即日起至9/27(五)止,歡迎年輕的創作好手踴躍投稿!

撰文|謝欣珈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