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調酒師劉欣蓓入選「亞洲五十大酒吧」的unDer lab,是樂團凹與山期待已久的行程。劉欣蓓的調酒總被稱讚極富「畫面感」,凹與山的專輯《Hidden Album》則是場內在探索的旅程。以調酒Gin Tonic開場,初次見面的雙方,要用各自的創作,來一場真誠且濃烈的對話。
劉欣蓓
拜訪調酒師劉欣蓓入選「亞洲五十大酒吧」的unDer lab,是樂團凹與山期待已久的行程。劉欣蓓的調酒總被稱讚極富「畫面感」,凹與山的專輯《Hidden Album》則是場內在探索的旅程。以調酒Gin Tonic開場,初次見面的雙方,要用各自的創作,來一場真誠且濃烈的對話。
凹與山
電氣民謠雙人組凹與山Our Shame,團名取用主唱小凹和鼓手Isan 兩人綽號的諧音。遊走於數位與類比聲音的堆疊,擅長以別具巧思的歌詞、聲響設計,營造畫面感。二〇二五年發行專輯《Hidden Album》,將歐陸的狂放與亞洲文化的恥感交融,打造工整與失序的反差。
Soulmate POP QUIZ ↘
Q 如果對方是一杯酒,你覺得她(們)的酒精濃度是幾%?
凹與山:40%,喝不出來烈酒味,會一杯接一杯。
劉欣蓓:小凹是15%清爽型的氣泡酒。Isan是28%偏酸的烈酒。
Q 喝醉後發生過最荒唐的事?
劉欣蓓:喝太嗨,結果站上吧台對客人撒冰塊。
凹與山:喝到一半斷電,被小凹用行李拖車扛回去。
Q 最近最常哼在嘴邊的歌曲是?
凹與山:去完羅浮宮古埃及館後,一直聽埃及風音樂。
劉欣蓓:KATSEYE代言牛仔褲的廣告歌〈Milkshake〉。
Q 若能交換彼此靈魂的一部分,最想擁有對方哪一項能力或特質?
劉欣蓓:我蠻想試試看打鼓!
凹與山:當然是調酒啊!
歌手與調酒師都是需要聊天的職業,凹與山和劉欣蓓雖是初次見面,但一見面,話匣子就沒停下過。從星座問起,一路聊到凹與山主唱小凹的歐洲歷險記,背景音樂還正好播到凹與山的成名曲〈理查〉。
劉欣蓓的歌單裡,凹與山的音樂早就是常客,但初次看到她們的現場是在某次活動,彩排時刻,Isan邊打鼓邊生氣的模樣,讓她印象太深刻。
小凹和劉欣蓓則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兩人喝酒都莫乾啉(bo̍h-kan-lîm,指人不勝酒力),另一個則是創作都很有「畫面感」。
「我的創作都蠻誠實的。」主責創作的小凹舉例道,這次專輯《Hidden Album》就如同打開隱藏相簿,探入自己的私密回憶,前面的照片時間較久遠,略黑暗,帶點神秘感,後面的歌曲漸漸開朗,加上創作的那段時期,她正好在巴黎旅遊、四處取樣,花香更是隨著歌曲透了出來。脈絡清晰,但小凹説,創作的過程其實是先有歌,才統整出包裹一切的企劃。
談及創作與包裝的關係,劉欣蓓也很有感觸。自己開店前,她的調酒喜歡即興,當季食材、旅途見聞,碰撞出各式滋味;有了自己的酒吧、客群漸漸被培養起來後,每季要更換酒單時,多會設定好方向再開始創作,像這一季以沙漠為題,墨西哥沙漠帶點辛辣,北非沙漠則是清爽的蔬果調性。
思考模式的改變,是從創作者變成經營者之必要。「廚師、調酒師或咖啡師,其實都是蠻個人主義的專業。這杯酒最後經手的只有一個人,當客人誇讚酒好喝,就是針對那位調製者的讚美,所以有時容易自我膨脹。自己跟自己對話時,創作可以自我,但進入到店家後,就必須有商業及團隊上的思考。」劉欣蓓說,曾有一次她不在店裡,請員工做一杯水蜜桃與烏龍風味的調酒,沒想到成果與她心中所設定的完全不同,「你做的風味很好,但不是我要的。」她和那名員工說,柔性語氣,褒貶兼具,「如果是要拿去比賽,當然沒問題,把你的風格盡量拿出來。但放到酒單裡,那杯酒就是客人理解這家店的依據。」標準化、繁複度、量產性等,都是在風味之餘,作為一家酒吧必須注重的眉角。
專輯製作同樣也會經歷類似的溝通思路,《Hidden Album》這次就找了七位混音師合作,歌曲雖不像調酒需要考量量產,但放在同一張專輯裡,一致性必須有,這也是小凹給自己最大的挑戰。「混音過程也有創作成分、會牽涉到各自的美感判斷,所以必須儘可能用客觀的方式陳述,縮小認知誤差範圍,否則彼此解讀不同會造成溝通的混亂。這是音樂製作過程必經的務實步驟。」
製作〈Summer Air〉時,混音師 Gordan(施森銘)聽完 premix之後,也鼓勵小凹挑戰自己混音,讓她鼓起勇氣自己混了專輯最前面的兩首〈Face ID〉及〈A Star〉;而她的偶像Fred again..的御用混音師Jay Reynolds所混音的〈Snow in Osaka〉更是令她大為驚艷,「他沒有參與錄音,而是把頻率調整好,處理些唇齒音,但聽起來好像是我重錄了一個英文口語更好的版本!」
創作聊得認真,但凹與山及劉欣蓓的對話中依舊會不時穿插幾句閒聊。沙漠風格調酒,外岔聊到Isan去年《沙丘》風格的生日趴,有時Isan激動起來,莫名很像網紅薔薔,加上小凹本來就有像柴犬的設定在,凹與山會突變成另一種風格。
歪出去的對話是必須,讓初次見面的兩方輕鬆不少,而在合作關係中,「插曲」也是必需。樂團成員間要討論的項目很多,這時八卦就是緩解緊繃的重要調解劑。劉欣蓓也認同,在經營酒吧之餘,她也在好友Lori的邀請下一起錄製podcast《體液週報》,輕鬆聊性,Lori負責企劃製作等大小事,劉欣蓓就盡可能地陪聊配合搞怪。但主業本就忙碌,錄音時間難喬,兩人偶而會為此爭吵,怎麼抓回朋友的關係呢?
答案是,八卦很重要,不能等也不能少。
Podcast中聊的性不少,但過往採訪,劉欣蓓其實不喜歡談性別。酒吧確實是較雄性的工作場域,在剛入行的十年前,鮮少遇到女性調酒師,曾讓她覺得格格不入。但真正讓她感到挑戰的,是過往男性前輩多憑感覺調酒,她更相信溫度、濃度等客觀資訊,因而在成長的路上感到孤單。作為「女性」調酒師,她沒有遇上騷擾或歧視等因性別而來的困擾,但她所遇到的問題,無論生理性別都可能遇到。
「你有沒有想過,可能只是你比較幸運?」女友的提問讓劉欣蓓重新思索,「或許因為我的外貌或狀態,沒有遇到這些問題,但其他人可能是有的。所以我開始透過各種機會說出來,或許只要我存在、說出口,有些人就能獲得力量。」
曾讓小凹難以回答的,也是類似的提問:你下輩子會想當男生還是女生?「我個人很幸運沒遇過性別傷害,但還是見到很多因性別產生的傷害。」小凹答,不僅女性,父權框架也導致了男性困境。在這些框架改善之前,哪個性別都不會開心。
那如果把這問題拋給劉欣蓓及Isan呢?「我會選女生。」劉欣蓓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她喜歡身為女生的這一生;「我蠻想當男生的 ,但不管怎麼樣,我都希望做個『知情』的人。」Isan說,即使都是女性,也會有對於女性困境有感或無感、已知或不知的區別,
採訪撰文|麥恩
明明在米蘭學食物設計,卻意外回台成了文字工作者,自從把人類都想像成動物或寶可夢後,生活有趣了許多。文字幸運地散落於各媒體,也是《聊BAR電影》podcast的穩定笑聲來源。
攝影|蘇郁涵
場地協力|unDer lab
凹與山服裝協力|詹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