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長篇始動:國藝會與新十年小說】國際版權人 看 台灣小說的外譯與發展

【長篇始動:國藝會與新十年小說】國際版權人 看 台灣小說的外譯與發展

by 譚光磊

我從 2009 年開始做版權輸出,至今正好滿十年。從最初的華文作者,到近年來嘗試日韓作品,深感文學外譯,尤其是要打進歐美的西方市場,其實是亞洲作家和出版人共同面對的挑戰。本文將從 作品條件翻譯人才國際市場政府支持版權專業 五點來切入。

要談文學外譯,作品本身的條件固然重要,但閱讀涉及主觀品味,而一本書能否「被看見」往往取決各種客觀條件,因此我更願意把重點放在後者:媒體書評、(國內)銷量、獎項與選書、影視改編等等。由此看來,台灣小說確實先天弱勢:我們缺乏書評和文化媒體、獎項雖多但帶動銷量的力道不足,更別提影視改編。

假設今天有幾本內容同樣好的亞洲小說,韓文小說賣了一百萬本、中國小說賣了三百萬本,台灣小說賣兩千本,外國編輯肯定先看百萬暢銷書,這是非常現實的事情:大家的時間極其有限而書稿永遠看不完。編輯們不僅要看亞洲文學,還要看其他歐美國家的小說。一旦文學要進軍海外,面對的就是「國際級競爭對手那些我們自己也常看的外國翻譯小說

雖說先天不足,但難道沒有驚人銷量就走不出去嗎?絕對不是。

不論是吳明益的《複眼人》還是張國立《炒飯狙擊手》,都沒有先在台灣暢銷,而是作品本身優秀,題材也符合外國出版社的需求,因而促成授權。更何況,上述的各種「客觀條件」,近年來已有很大的改善:串流平台帶動系列的文學改編,而且不光是《天橋上的魔術師》或《傀儡花》等小說大作,還有散文(《俗女養成記》)、遊戲(《返校》)和漫畫(《用九柑仔店》),這在五年前是完全不敢想像的。在媒體方面,OpenBook 延續以前中時開卷的嚴謹選書,以新媒體形式開拓更多更廣的報導和評介;《鏡周刊》也推出了書評專欄和年度評選,此外還有關鍵評論網、通路自營的 Okapi 和「閱讀最前線」等等。

說到頭來,自己人支持,就是一本書走向國際的最堅實後盾:書賣得好,作家才有餘裕專心創作,出版社更願意投資本土作品,銷量和人氣進而吸引片商改編,到了國際市場上,各種「豐功偉蹟」則是賣版權時最好的談資。一本台灣人都不看的小說,憑什麼期待法國人或美國人要看?

其次,當然要談翻譯人才。這方面台灣算是得天獨厚,因為學中文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其中懷抱文學與翻譯熱情的也不在少數。只要肯花點心思,就能建立起一個頗具規模的譯者網絡。台灣文學外譯不缺譯者,缺的是文化和語言的熟悉度,因為很多譯者學的是簡體中文,在北京住十幾年都不曾來過台灣,對各種本地俚語、台語、迷因,甚至只是單純的「拼音」(中港台三地的拼音皆不同),都需要重新學起。能否讓更多外國譯者來台工作兼體驗風土民情,乃至與本地的外譯社群接軌,正是累積翻譯能量的關鍵。

有了作品、也有了翻譯,哪些市場比較容易成功叩關?哪些類型最受歡迎?我們要把東西方要分開來看。

在亞洲,韓國書市與台灣規模接近,引進翻譯書的量很大,懂中文的人也多,往往是第一個外譯的選擇。越南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預付版稅低但購買量大,從文學到童書到商管勵志都有機會。泰國則是影視改編和BL當紅,大眾小說比較受歡迎。日本是標準「看得到吃不到」的大市場,非常封閉,幾乎只看日本作家的書,翻譯書極少。不過,由於陳浩基《13.67》屢獲大獎、劉慈欣的《三體》空前熱賣,華文推理和科幻目前在日本炙手可熱。

推理和科幻的確是在國際上最受歡迎的類型,尤其犯罪推理小說,往往是讀者不必遠行就能感受某個國家或城市特色的捷徑。不管是純粹的類型小說,或者將推理解謎的元素融入作品之中,都很能吸引讀者。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推理創作深受日系作品影響,許多作者重視詭計勝過人物或劇情,但這樣的「本格」推理並非歐美讀者所喜,要反攻本格大宗的日文市場門檻又高,從國際市場的角度來看,可能落得兩面不討好。

相較於亞洲,台灣文學要打進歐美市場難度高出不少,其中法國對亞洲文化接受度最高,是最重要的灘頭堡。英語市場雖然翻譯書佔比很低,但近十年來有越來越多獨立出版社投入翻譯文學,而只要賣出英文版權,就意味著之後會有完整英譯本,能夠讓全球出版人閱讀。更重要的是,歐美市場彼此之間的連結緊密,賣出一國版權,就可能啟動「連鎖反應」:法國編輯推薦給德國編輯,德國朋友再透過書探把訊息介紹給義大利和北歐出版人,諸如此類。

 

圖片來源://booksfromtaiwan.tw/download.php

除了民間業者和學界的力量,政府也能助文學外譯一臂之力。文化部從 2014 年起成立 Books from Taiwan 專案(簡稱 BFT),每年精選具有海外市場潛力的台灣好書,提供英文簡介和部分英譯稿,藉由紙本刊物、網站和電子的形式,推薦給世界各地的出版人。一旦外國出版社簽下台灣作品的版權,還能向文化部申請出版補助,降低出版風險,投入更多行銷資源,提高作品的能見度。

來自政府的 BFT 和翻譯補助,已經做到了外譯出版前端(介紹作品)和後端(出版補助),剩下的就是中間最關鍵也最困難的「授權」:要去哪裡找買家?誰來用外文說的故事?怎麼談條件?如何理解各國的市場行情?這就有賴專業的版權人,他們可能是出版社的版權經理,也可能是版權代理公司的經紀人,扮演著整合資源的重要角色:收集行銷資料、找譯者準備英譯稿、想出吸引人的文案、勤跑書展認識外國出版人……等,經由一場場的會議或飯局,一遍又一遍地述說精彩的台灣故事,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尋找外國編輯眼中那抹閃現的靈光。

近幾年來,台灣的版權人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國際授權 know-how,不僅代理兩岸三地的華文作者,甚至能成為日本和韓國作家進軍歐美的跳板,而每一筆成功的授權,都是為之後的作品鋪路,例如《82年生的金智英》能揚名國際,除了作品本身在韓國的驚人銷量、描寫女性困境的普世共鳴,也因為韓江的《素食者》和村田沙耶香《便利店人間》先在歐美市場取得巨大成功。

這一連串的亞洲女性書寫風潮,下一次可能就會讓某本台灣小說登上國際舞台:也許是李維菁的《人魚紀》,也許是劉梓潔的《自由遊戲》,也許是陳雪的《無父之城》,也許是張亦絢的《性意思史》,或是邱常婷的《新神》。

我們拭目以待。

【長篇小說專題資料庫簡介】

2018年,國藝會透過「專題資料庫研究計畫-長篇小說專題」,以專案作品為核心,擴及常態補助之長篇小說作品,進行資料調查徵集、統計分析、研究撰文、影像觀察,追蹤補助作品後續發展和影響,並與國內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同創造補助成果延伸運用價值。2019年完成「長篇小說專題資料庫」建置。

👉👉👉更多資料,可點擊前往點擊前往:【長篇小說專題資料庫

文|譚光磊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創辦人,代表作包括《追風箏的孩子》、《風之影》等;也致力於中文書的國際授權,代理三毛、吳明益等廿餘位華文作家。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