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重點書評 【重點書評】文學空間的證成——童偉格評朱嘉漢《禮物》

【重點書評】文學空間的證成——童偉格評朱嘉漢《禮物》

by 童偉格

我誤解了話語的超越性;在解釋話語時,我拒絕把它和一主體性相連結。我對它在時間上延伸的特性也沒有給予相當的考慮,好像把這一性質視為當然。
——傅柯,《知識的考掘

朱嘉漢的《禮物》,借題自牟斯的同名經典,而也許,對前者而言,比起理論援引更重要的,是對後者書寫狀態的直接轉喻:牟斯事實上,是在未曾走離巴黎住所的情況下,完成了一部將社會學方法論,由著重抽象分析,導向具體實證的著述——不無矛盾,史料就是他的田野調查現場。試想:這位博學強記之人,經年鑽研故紙堆的目的,是要尋出話語,去復現人的「肌體」與「心靈」(psychai),或者,重建他們的「行為,和與之相對應的心態」。簡單說:他想鮮活修復往者活過的時程,因時間性,正是他所謂的「交換形式」裡,賴以演繹物之變換,與能量傳遞的必要介面。

於是關於牟斯書寫,悖論首先是時間性,與去時間性的折衝:他對「古代社會」的動態描述,是為結成「總體社會事實」,鏡照當下歐洲社會。就此而言,牟斯意在倫理批判:他想在一個首重利益交換的時代,突顯不隨物易的「情感價值」,從而,重訴一種同尋「善與幸福」的,「對立卻不能互相殘殺、給予卻不必犧牲自己」的社會基礎。

悖論,亦存在於「友愛」(Philia)這個概念自身——它以確認彼此無法消解的差異為基礎,在此,逸離親者,可能是為始終正視情誼的嚴肅性。如我們已知:牟斯強調集體情感的上述訴願,所對話的,是使師友泰半驟逝的世界大戰;某種意義,他是用違逆師友定見的方法,以獨自言詮,與那個褫奪他們生命的社會重啟對話。

由此,再試想這位年過五旬之人,所探看的窗外巴黎,一座湮沒往者行跡的擬像之城;那想必,與他識讀的斯堪地那維亞古詩、玻里尼西亞民族誌,其他種種遠方文獻,終於不辨親疏地,同為他所定義的「既有者」了。某種有待重解的他者。於是,特別是對主題是「禮物」的申論者而言,關於書寫,格外具體的神祕是:在寫就《禮物》之前,在寫作準備與途中,他持恆身處於一更宏觀之「交換形式」的終端位址——書寫者所能發起的贈禮,無非,是將得自往者的重新餽贈。

或許,這終究不脫布朗修對「文學空間」的設想:憑靠書寫,令話語,成為物與「我」之間的差距,而非中介;款款留駐時間為時態;讓舉世,成為廣闊他者的多樣局部。如朱嘉漢在《禮物》中,藉角色安娜去陳明,「布朗修似乎才是最終指引我們前進之人」(〈尋回的時光〉)。以此「最終之人」為索引,解讀此書,則也許,和整部小說交錯動員的思索者群像(不限於法國思想界)相反,朱嘉漢是以絕對而緊張的專注,勘察「寫作者」這一奇點,在文學話語空間裡的雙重位址。寫作者:一切話語的收闔與輻散之處。

小說第二部「回禮」收錄的五個篇章,彷彿是以各異歧徑,繞行這同一奇點。無論被影隨(或擬仿)的思索者真確為誰,是僅年長牟斯一歲、更早遁入獨自暗房的普魯斯特,或普魯斯特最奇妙的孺慕者,羅蘭.巴特,在更多擬像之城裡,朱嘉漢引領我們注視的,是作品將臨之前,或毀滅一刻的雲湧。對傅柯而言,「作品的缺席」(l’absence de l’œuvre)示現了「作品的真相」,它「勾劃出作品的外緣、崩潰線、以虛空為襯底的側影」,凡此種種。對朱嘉漢而言,則似乎更明白地,正是作品絕對中斷那瞬,乍現了寫作者更其漫長的實存。

這是《禮物》的可敬之處:朱嘉漢立意全盤交出書寫帶給自己的,最豐沛的所有,與最強烈的、身處文學空間的情誼或共感——對書寫自身之不可能性的探觸。於是,對《禮物》而言,「為什麼記述的是這些群像?」毋寧是一個問反了的問題。其實,對在其中深受啟迪的朱嘉漢而言,如何可能不是他們?

也似乎,正因為是這樣一種對「寫作者」位址的牢牢關注,使朱嘉漢為小說第二部,設立了前導聲明,即第一部的「贈禮」。整部「贈禮」,以四個角色,及斷裂閃現的最終受贈者「我」之辯證,反覆確認與抹消對同一問題的簡答:「這一切話語的作者,究竟是誰?」

在當代語境裡(特別是,既然有了布朗修的據在),「作者是誰」會不會是另一個「問反了」的問題?其實,我亦無法簡答。然而,傅柯的思索或許猶可供參考。在總結個人早期著作時,傅柯自問自答,質疑自己:為何在他那「化約」與「封閉」到自成風格的話語系統裡,「好像話語沒有了申訴的對象」?傅柯陳明,這是因他立意清除思想史中,某種具「自戀傾向」的超越論,因此極力追求以寫作,來「泯滅自我形象」。但當然,結果與他預期的恰好相反:正是這種頻繁的自我抹消,在時延裡,明白揭曉了「我」之臉容。

也於是,《禮物》裡,「回禮」的前導之前導,即「前言」部分中,關於「他們以抹消自己名字方式成為作者,我則佯裝為作者呈現了這作品」的「朱嘉漢聲明」,嚴格說來,唯一效用是標注「我即作者」的無所不在。而如前所言,或許,亦特別是對主題是「禮物」的申論者而言,這誠然是無需著意抹消(即揭曉)之事。因如我們已知:話語必來自「我」的借閱,最終,也僅歸結向借閱之「我」。當一個文學空間,已以獨特方式獨自證成,作者朱嘉漢,無妨平靜接受「我」即好。

禮物

朱嘉漢 著

時報出版(2018.11)

小說《禮物》由「贈禮」與「回禮」兩大部分架構而成。第一部〈贈禮:四人的故事〉,圍繞著四位在巴黎生活多年的台灣留學生,他們因某種精神危機而聚在一起。四人採用定期聚會的方式,相互辯論,談論「如何寫起小說」,並以共同的名義開始創作小說。第二部〈回禮:四人的小說殘稿〉,則是第一部份的四位主角所留下來的小說創作,這五個短篇沒有留下個別創作者的名字,他們希望是以集體創作、甚至是無名者的形式面世。

 


童偉格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著有《童話故事》,《西北雨》等書,合著有《字母會》系列。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