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疫情中的里域日常 地表上的閱讀風光─專訪忠勤里里長方荷生、而立書店主人方億玲

【當月精選】疫情中的里域日常 地表上的閱讀風光─專訪忠勤里里長方荷生、而立書店主人方億玲

by 崔舜華

被媒體譽為「地表最強里長」的方荷生,一身輕鬆 POLO 衫的裝扮,在女兒方億玲主持的而立書店空間內,輕鬆帶笑地接受採訪,說著等一下便要送餐給里民的事情。父女倆雖走的道路不同,但對土地與人的熱情卻頗為類同。無論是透過餐食,或是透過閱讀,所欲要帶給周遭人們的,無非身心上的均衡養分。方荷生深耕二十年的萬華,以及新開幕的書屋花甲╳而立書店,是這一對父女在各自的領域,透過疫情時代的不同觀點,共同發光發熱的日常座標。

方荷生,中正區忠勤里里長,臻佶祥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理事長。被譽為「地表最強里長」,首創社區型食物銀行模式,讓弱勢獲得真正所需物資。

方億玲,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畢業,而立書店店長,曾任職於紀州庵文學森林。

從燒煤球開始的人情溫度

方荷生彷彿沒有想過甚麼是最強,但總想著甚麼更好。在南機場出身、成長,方荷生擔任忠勤里里長已二十三個年頭。母親逝世之後,父親和幾名兄弟,包括正要考高中的方荷生,全都是一幫不諳伙事的大男生,燒起煤灶來鋪天蓋地的黑煙,引得附近鄰里關切,也使得一群好心的爺爺、奶奶好意,餐餐送伙飯到家裡,就是擔心幾個成長中的男孩子吃不飽。這份人情溫暖,深深烙印在方荷生心底。

高職畢業後,方荷生四處打工,一直到三十多歲他重新看見忠勤里,當年熱心送飯的爺爺、奶奶,竟彎了腰、白了頭,讓他心生一股激盪,「小時候一起生活的爺爺、奶奶們,也有一些身強體壯的老兵,當年身體都那麼勇健,如今有的腰也彎了,有的成了獨居長者,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到了長年的落寞,身體狀況也不好,缺乏照顧,就是看到了這些,我才下決心開始參與社區事務。」

方荷生的鄰里服務,很快就在爺爺奶奶之間傳開,「黃大洲、陳水扁、趙少康選市長的時候,國民黨推廣中低老人生活津貼,很多里長不願意寫表啊,我爸爸是老鄰長,我當然負責幫長者們填資料,老人家們彼此就說:去找方先生的兒子,他會幫你領到錢。」方荷生說。

最終是一份「回家」的感情

被稱為「地表最強里長」,不僅因創立「南機場樂活園區」,或身兼食物銀行董事長,方荷生早於其他里區鎖定了「長者送餐」策略,從日常瑣碎開始對居民的切身照顧,「民國九○年,我開始送第一個便當,我做得久,處理的弱勢個案又多,但我做里長的時候沒人教過我。我記得八○年代末期,有許多獨居老人在家過世的案例,沒有辦法好好安享晚年,當里長後,我一天到晚送老人去和平醫院,但老人從醫院回到家,退化的速度很快,如果沒有人照顧,往往就在家裡走掉了。」方荷生說,自己三天兩頭去醫院,回到里區就是辦喪事,不得不去請教醫生該怎麼讓老人活得健康些?「醫生說從餐食的照顧著手,營養照顧到,慢性病發作就會比較和緩。我回去想想,開始推動『餐飲造平安』,周一到五中午,每天送一餐,現在改成午晚各送一餐,否則老人家節省慣了,只送午餐往往省下來吃到晚上,像這種夏天,食物很快就餿掉了─那年代,誰相信里長會送餐?但我是真的看到了老人家的需求,所以我跟醫院合作,從餐食照顧做起,尤其是獨居長者,你想想─他(她)獨居幾十年,對人的信賴幾乎都消磨光了,我一天收二十元,他(她)願意給我錢、吃我給的便當,這象徵著一份信賴。」

日供三百多份餐,甚至一晚上去台北車站送兩百個便當,方荷生看見因為疫情,原本我們印象中遊蕩街頭的街友,加入了失業者的身影,而「人都需要飯吃、需要人陪」就是方荷生的初衷。因此,民國一○○年,他推動全臺灣第一個「共餐」計畫,「許多老人家,往往一天到晚只能跟電視一起吃飯,脾氣愈來愈古怪,其實老人家只是需要人陪嘛,所以我在南機場樂活園地裡擺上一張圓桌,呼籲民眾帶公公、婆婆、爸爸、媽媽下來吃飯,年輕人安心去上班、上課,由我來照顧老人家。」

從兩張變成七張大圓桌,同桌的老人家彼此聊得上話,回家和兒女的關係也變得融洽,老人家有些體力的,還能幫忙洗菜、撿菜,途中也是話匣子聊不停,「我之所以要選圓桌,是因為圓桌帶給我們家人團圓的感覺,人跟人之間容易產生感情,最終是有一股回家的情感。」

方荷生與而立書店店貓,愛撒嬌的店貓曾從墜樓意外中奇蹟生還,聽到方荷生的聲音就會開始喵喵叫。

疫情時代的地表戰略

前一陣子,萬華茶藝館爆出群聚感染事件,也讓萬華成為眾人與媒體所關注的焦點,離方荷生的里區域非常近。然而,去年疫情尚未爆發迄今,方荷生的送餐服務沒停過,疫情開始延燒時,方荷生便在地宣導─禁止瘋媽祖、禁止公園與菜市場群聚,今年二月疫情漸漸嚴重起來,考慮到醫院是感染源聚集場所,常去醫院的老人家抗體相對弱,南機場樂活園地即刻宣布人人戴口罩,尤其去醫院更要戴兩個口罩。長輩們基於對方荷生的信賴,也乖乖聽令行事。

「從南機場往旁邊走兩分鐘就是萬華,這怎麼分得開?對南機場長大的孩子來說都很有感情。我覺得,這次的疫情是外界帶給萬華的傷害,不是萬華犯了甚麼錯,我更希望透過在地團體的齊心合力,當有愈來愈多人相信我們,我們就能提供更多資源,透過續食、送水等行動讓社區更永續、平衡。」方荷生說,社區服務平時就不能偷懶,讓大家看見,萬華的凝聚力多麼緊密、萬華的文化多麼豐富。

書店,認識最真實的自己

在疫情時代,閱讀反而成為一項最安全簡單的防疫活動,坐落於南機場夜市旁的書屋花甲,創立五年來,在社區經營、在地耕耘上盡了許多心思,包括辦過許多公開活動、讓在地居民能展開對續食和教育等議題的關注等等。

但,相較於大型書店與網路書店,實體獨立書店更需要人與人的參與,疫情對於書店而言,不可能盡然是好或者壞。書屋主人方億玲樂觀微笑,說道凡事無非有好有壞,「原本羅斯福路上的書屋花甲×而立書店在七月就要開幕,這是一個書店與餐廳結合的空間,延續書屋花甲的理念,我們將使命從食物延伸到閱讀,遇到疫情當然不得不延後,但也正好留給我自己一線空間,重新思考書店未來的走向─現在有 COVID-19,未來難道就不會有別的危機嗎?所以,我覺得這波疫情,反而可以讓我與書店的步調緩下來。」 

曾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負責文藝活動,方億玲的書店夢,從親睹的各種笑容之間開始醞釀,「我後來待過公關公司,也做過出版業,到最後我發現,在整條書業鏈上,我最適合待在現場跟讀者交流。我想,書店最重要的價值是人與人的互動,以及,遇見自我的路徑。」身為忠勤里長大的女兒,方億玲回憶青春期時,因為喜歡閱讀,卻沒有多餘的零用金,往往在全家去大賣場採買時,偷偷塞一本書到高麗菜或胡蘿蔔底下,「我父親剛做里長時,有次一名民眾來里辦公室借廁所,這人進去待了一兩個小時都沒出來,我們只能報警,發現他在裡頭吸強力膠!我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呀,喜歡閱讀的我,反倒成了周遭人中的異類了。」

回憶起辦書店的種種初衷,方億玲想法特別多,想辦讀書會、電影欣賞,想和各式各樣的團體合作,甚至包括更生人族群;不過,她最希望的,是在這個展開雙臂歡迎眾人的空間中,設立精神疾病的專題書區,原因是,她以往逛書店時,觀察到許多需要心理諮商、勵志書籍的讀者,往往是遮遮掩掩地讀著自己需要的書,不敢大方露出「我想,踏進一間書店,就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我相信,疫情過後,願意走進書店的人是更寂寞、獨立、善於思考的,我想喜歡看書的人心中都帶著某個問題,才會向書本去尋求答案;這次的疫情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可能是讓我們思考自己與自己,乃至自己跟他人的關係。無論如何,認識自己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方億玲說。

而立書店與店長方億玲,疫情過後將有諸多閱讀活動推出。

採訪撰文|崔舜華
一九八五年生。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詩獎、時報文學獎。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散文集《神在》、《貓在之地》。

攝影|安比

■ 2021八月號|442期  ■

2020—2021 疫時空文學目擊

疫情警戒降級但仍未明朗的此刻,書籍出版屢受衝擊,文學如何走下去也陪伴讀者?我們看見努力堅持互助的人們,也看見獨自在家的你,過得好嗎?還抱著希望嗎?戴著口罩,我們能否閱讀彼此的面容?本期專題直擊在社會第一線現場努力的作家、社工,採訪國內外出版業與書店的應對措施與心路歷程,記下尋常與不尋常的生活點滴,看不同媒體如何守護讀者的心靈,獻上我們的一份微小心力,大家一起平安,一起加油。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