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鹽分地帶文學】穿街走巷尋藥香 府城漢藥店風土散策

【鹽分地帶文學】穿街走巷尋藥香 府城漢藥店風土散策

by 鄭佩雯

法國葡萄酒強調的「Terroir」,是指特定地質、氣候、生態條件賦予的獨特地方風味。漢藥講究的「地道」,則是以產地的行政區劃標識出某方水土所孕育出的藥材品質殊勝、療效絕佳。「Terroir」和「地道」,像是一個個座標,吸引味蕾追逐跟隨。

不過有些風土之味無法在舌尖細品,卻要用腳去踏尋,例如府城的巷弄。那些窄而幽深,彎彎曲曲的尤其令人想一探究竟。但其實大馬路邊,平凡老舊不起眼的店家或角落往往也有他們的故事。

走一條路、讀一座城、認識一個產業

這幾年帶大小朋友漢藥走讀,我常想著,如果有一本書叫臺灣漢藥史,我們應該正躡著手腳在書中一行又一行的段落裡左拐右繞,倏忽翻過頁去。從成功路祀典興濟宮走到神農街藥王廟是我們最常走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章。沒有異國風情或網美牆,卻可以看到府城地形地貌變化,也認識漢藥產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府城漢藥店的風土之味深深積澱在這區域:包括歷史脈絡、物產資源、空間人文、民情習俗、生活樣貌,只有走入和浸潤了,用五感細細體驗了,才能體會一二。

你若來府城,歡迎也踅一遍水道變成的巷弄,走一遭滄海填起的市街,追一回漢藥店風土之味。

路線:
成功路祀典興濟宮→新美街成記行→關帝港博仁堂→和平街典昌→水仙宮與古井藥房→民權路聯興中藥行→神農街藥王廟

腳程:約三到四小時

必做:
一、吃一盅藥膳
二、選幾款香料
三、買一包手磨胡椒粉

第一味:祀典興濟宮藥籤、尋找下壇將軍

清領時期這裡叫做尖山,府城七丘之一。抬頭瞧「奉旨祀典」的匾額、踏進全國僅存的官廳,祀典興濟宮是臺灣供奉保生大帝唯一一座官廟。因為專屬官方,祭祀時必須由官方主持,有一定的流程,可見當時地位之崇高。

早年原住民散居臺灣,視疾病受傷是冒犯祖靈或邪靈作祟,要由巫醫獻祭,驅除病魔,有時也會以經驗用草藥來治療疾病。直到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大量漢人移民臺灣開墾,家鄉的神明信仰和治病方法包括漢藥隨之同行。明朝永曆年間,來自泉州同安的鄭軍將士在「大觀音亭」旁建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也就是閩南一帶被奉為醫神的北宋名醫吳夲(音滔),俗稱大道公。

由於臺灣氣候溼熱,清代官兵多染瘴癘而病倒,祈求保生大帝保佑後,疫情受到控制,香火日益興盛,興濟宮被上報朝廷列入官方祀典,設春秋二祭,並有官廳讓大官休憩更衣。早期臺南祀典大天后宮和祀典武廟等官廟也都有官廳,現已不存。

醫療資源不足的年代,因保生大帝精通醫術,民眾便請其看病開藥方拿藥籤,程序猶如今日上醫院掛號。先點香拜拜說明姓名病情,再把三支香貼放脈搏上請保生大帝把脈,等香灰掉落把完脈,將香插入香爐裡等神明診斷,再到籤筒中抽一支籤,擲筊確認,倘連續三個允筊,就可以照著籤號取藥籤,到附近的漢藥店抓藥。藥籤使用的藥材多半簡單易得且偏重食補,有助病人調理脾胃。隨醫療法規日趨嚴謹,藥籤治病功能勢微,但撫慰人心的力量仍然不減,經常還能看到信徒來此虔誠祈求。

相傳保生大帝曾醫治被人骨卡住咽喉的老虎,虎爺報恩載著保生大帝四處救人,也成了廟的守護神,常被放在神像下方供奉,又稱下壇將軍,就像警衛,幫忙祛除邪魔和為神明開路。但興濟宮的虎爺特別被請上桌,早年拿虎爺加持過的金紙貼在小孩臉上聽說還可治腮腺炎(豬頭皮)。然而現在醫學發達,幼兒又打過疫苗,虎爺生意清淡許多。不過虎爺愛吃炸雞,拜炸雞許願特別靈,只見六月六日虎爺聖誕滿桌的炸雞羨煞一堆嘴饞的小孩。

想知道保生大帝看哪幾科?興濟宮的虎爺有多萌?幾乎與興濟宮門前老榕共生的又是哪家百年中藥店?就請你實地走訪找答案了,還能在廟口歇歇腳喝杯漢方茶呢。

祀典興濟宮與毗鄰的百年中藥行
祀典興濟宮虎爺
祀典興濟宮藥籤櫃

第二味:米街成記行,麻布袋裝藥材的百年進出口商

沿著成功路往前,先經過臺南三大傳統老市場-鴨母寮市場,曾是德慶溪畔鴨子成群的草寮,現在只見密密麻麻的採買人潮,如果你沒被那股鼎沸的熱鬧勁兒吸進去,會看到對面改造中的赤崁文化園區。赤崁一音據說來自平埔族語的漁港或漁村,一六二五年荷蘭人來時,這附近還是臺江內海邊,與另一頭的安平對望,他們取得這片土地建了普羅民遮城(赤崁樓),開始形成聚落。

民族路與成功路間這段的新美街以前叫米街,清代這裡集結了與米相關的產業,米糧商號林立,石精(舂)臼週邊的米食小吃由此而來。民權路到民生路這段的新美街舊稱帆竂街,船帆聚集的地方。這些地名見證了府城地景的改變。

漢藥由大陸傳來,藥材也是從大陸進口,位在米街的成記行是臺南現存最悠久的中藥進出口商,全盛時期供應全臺灣中藥材。一百年過去了,麻布袋裝的藥材仍然一落一落地堆滿通道,斑駁的英文招牌默默見證藥材往來兩岸甚至東南亞的歷史。

第三味:關帝港博仁堂中藥舖,養生藥膳盅吃補不吃苦

清領時期臺灣與中國大陸貿易興盛,府城行商為謀求共同利益,組成具商業公會性質的「郊」,輸入藥材及各類物產,必經臺江內海。然而這片內海受各種自然因素逐漸堆積陸浮,成為港汊縱橫的海埔新生地。郊商和官方協議挖出可通小船的水道,維持港口通商功能,成功路以南、新美街以西、中正路以北的五條港區,成為貨物轉運中心。只是這五條主要港道因為幾次暴風雨與洪水挾帶泥沙淤塞,人工疏濬不再符合經濟效益,如今已全數填平或加蓋,成為普通人家的前巷或後弄,彎曲而僻靜,很難想見昔日舳艫千里的景象。

從新美街轉進開基武廟,前方的西門路二段三○○巷過去叫內關帝港,是五條港水系佛頭港的上游,馬路對面三○七巷則是外關帝港。府城俗諺「內關帝港籤詩,外關帝港童乩」說的便是城牆(今西門路)不只區隔出地界,也區隔出信仰。城內多儒士,靠關帝廟文雅的籤詩解惑;城外的碼頭勞工則寧願齊力請出神明向厲王宮的乩童問事,簡單直白多了。

關帝港裡的博仁堂,前身是一九七○年代婦科名醫周智夫開設的中醫診所。周智夫曾創辦天一藥廠,並連任四屆臺南市中醫公會理事長。近年因中藥行生存逐漸困難,二○一六年由周智夫兒子周博仁和孫子周建文轉型複合式經營,結合餐廳與中藥行,讓原本的代客煎藥,加上飯菜和肉類,推出家傳藥膳盅品和養生甜點等,讓消費者能立即享用。店內以匾額當餐桌,印證周智夫當年的聲望與人氣。滿室書畫和仿手抄醫書的菜單設計,成功吸引年輕人走進老藥鋪。來訪的外國人,就算不懂十全八珍四神,看看鄰桌,指指黑湯白湯,照樣喝得津津有味。

第四味:和平街典昌/同德藥行,老牌香料專家

熱鬧的民權路和西門路交叉口,一旁短短的和平街曾是官道南河港,不信?往後走一段便是清代官員上岸的接官亭石坊。但請別忽略街口一棟四樓高建築,光看窄窄門面與小小招牌,沒人帶你很難相信這家典昌/同德藥行曾執臺灣藥材批發之牛耳,狹長的店後倉庫近四十米深,直通民生路街廓 (今郭綜合醫院),全盛時期每晚要出三、四輛卡車的貨,府城有三分之一中藥行老板出身於此,還出了好幾任臺南市中藥公會理事長,堪稱培育中藥人才的搖籃。隨著第一、二代過世,典昌也面臨業界普遍的傳承問題,原來響叮噹的名號受法規限制不能再用,現改名同德藥行,由第三代蔡佳玲主理。想找各式異國香料,別忘了來這裡挖寶。

典昌香料

第五味:水仙宮與古井藥房

從和平街穿出,一定要轉進斜對面水仙宮市場裡的水仙宮參拜。水仙宮前方曾是五條港裡的南勢港(或稱北勢港)起點。從大陸來的中藥材在此卸貨,使得這一帶中藥批發零售商特別多,老藥鋪不下數十家,是臺南漢藥業最興盛的地方。百年前富麗堂皇的大廟,幾次拆遷如今侷促一隅,被市場緊緊包圍。水神們曾在這裡看萬水朝宗、千帆過盡,而今人車雜沓、房舍密布。在水仙宮旁設總部三益堂議事,掌握臺灣貿易心臟的三郊則已消失在歷史長流。

府城漢藥店早期多歷代祖傳或學徒習藝而來,除販售藥材,也提供把脈診療服務,是當地醫療中心。古井藥房位在水仙宮旁,第一代曾古井於一九○五年創設時,取名萃芳園,但客人還是習慣稱古井藥房,是府城現存最久的漢藥店之一。以前店後就是水道盡頭,進口的藥材在這裡裝卸。店門朝向進出城的要道宮後街,日治時再轉向本町(民權路)。古井藥房見證過漢藥店的黃金年代,一九七○至八○年代經濟起飛,府城人開始重視養生進補,中藥房生意興隆。富貴人家如臺南幫等「揪團」聯合煉製「四珍膠」,即龜鹿二仙膠,成為府城名藥。早期古井的四珍膠也是熱門商品。曾古井生了八個兒子,生意好到一人配一棟房子,十坪不到的店內請了三個夥計和兩個中醫師幫忙看診,還有全臺南當時第一部的摩托車。店內百年藥櫃、錫製及瓷製各式藥罐、黃銅藥杵、傳統包藥紙等古色古香。儘管現在生意不復往昔,第三代老板曾士杰仍堅持手磨胡椒粉無添加,就算被嗆到流淚,還是想保住一份老店的信譽和安心。

第六味:聯興中藥行 認識科學中藥

水仙宮市場對面的聯興中藥行是目前臺南屬一屬二的大藥行,創辦人陳三元從和平街典昌囡仔工出身,做到全國中藥公會理事長。聯興也是臺灣第一家科學中藥-順天堂藥廠的臺南市總經銷,店內除了藥材批發零售也掌握大半中醫診所用藥市場。若說科學中藥和傳統水煎藥有什麼不同?簡單比喻就像奶粉和鮮奶,各有優缺點。不過,當老藥舖的一格格的百草櫃變成一排排的濃縮製劑,看似與時俱進了,卻也更向西藥靠攏,是轉機或危機?日後才能見分曉。

第七味:神農街藥王廟 看神農大帝的臉色

南勢港的北邊當然就是北勢街,現在稱神農街,這是清代臺灣第一條貿易老街,石板舖面上一字一句訴說熙來攘往的舊時榮光。清朝(一七四五年)時藥商們在這裡蓋了全臺灣第一座的藥王廟,信奉神農大帝和其他醫藥神,作為信仰中心。野生動物生病時會去找野草來治療,人類也是。原始社會裡人們採集食物,去選擇辨別的過程,發現可以治病的藥物,我們稱為藥食同源。遠古神話裡神農牛首人身,肚如水晶,內臟清楚可見,服下毒物後受影響的器官立刻變黑,古書說他為了使人民免於疾病之苦,親嘗百草,分辨藥性,一日遇七十毒,始有醫藥。神農也發明農具,教大家耕作,使大家有充足糧食,所以被稱藥王、五穀王、神農大帝,是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的神。

神農大帝造型通常都是頭上有角、袒胸露臂、腰圍樹葉打赤腳,手拿稻草或口嘗藥草。但臉色卻有三種,文面(綠或白)指未發現五穀前每天吃不飽,面有菜色;赤面(紅)指祂懂得用火,教民熟食、燒山開墾;黑面指祂最後誤食斷腸草,全身發黑而死。藥王廟的神農大帝會給你哪款臉色?來了就知道。

走揣與臺南人記憶相連結的漢藥店

府城漢藥店肇始於明末儒士以醫藥濟人、興盛於清代五條港藥材交易,於日治以後遇醫政壓迫及西藥傳入,猶保持旺盛生命力,發展出各家成藥秘方,並在1980~90年代因豪門世家揪團煉膠養生風潮再創高峰。

這條路線,藏著「Terroir」和「地道」,是府城漢藥無可取代的風土之味,只待你去挖出故事,感受其中的豐厚久遠深邃寬闊。你有多久沒上藥鋪「拆藥仔 thiah-io̍h-á」或「敆藥仔 kap-io̍h-á」了呢?疫情無法出國的當下,不妨趁機穿街走巷尋藥香。覺察自己居住的土地,回看生活週遭的人事物,挺好。

資料來源:
鄭佩雯、劉婉君《臺南府城漢藥店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18)

風土之味,帶著走(本期鹽文讀者專屬好禮)

至博仁堂中藥舖消費滿五百元贈家傳滷包+防蚊香囊一份。
到典昌買香料不限金額送兒時回憶仙楂丸。
參加11/13-14第三屆中藥藝術生活節走讀享活動紀念品一組。

撰文、圖片提供|鄭佩雯
一九七四年出生於艋舺,現居府城,「在此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獲鳳凰樹文學獎古典曲組首獎、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百年圖文徵件比賽佳作。現為臺南市文化局大臺南文化研究員。著有《臺南府城漢藥店誌》(合著;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一○八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推廣性書刊佳作獎)、《臺灣嫁娶禮俗研究》(合著;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一○九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推廣性書刊佳作獎)、《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臺南大地震全紀錄》(合著)、《南方有志:踏出二二八平反第一步 黃昭凱訪談錄》等。

■ 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 95 期|宅南進行式 ■

作家葉石濤曾說:「臺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不只如此,臺南也適合讀文學、聽音樂、品小吃、逛巷弄、賞鳥飛……「宅南生活」可以超乎想像地豐富。此次專輯結合2021臺南文學季主題活動,與讀者一起探索臺南的文藝日常,分享那些宅在南方的好日子。

【實體雜誌訂購】

博客來
聯 經
誠 品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