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新人新書 【新人新書】當手上的文字縮短了原鄉的距離 ─ 楊馥慈 曾宥輯《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

【新人新書】當手上的文字縮短了原鄉的距離 ─ 楊馥慈 曾宥輯《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

by 陳泓名

沒有什麼東西是被遺棄的,《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寫澎湖的石滬師傅、寫紅羅村的村民朋友、寫被海泡腫的手。滬之島是澎湖,普查島上五百多座石滬;生活誌,則是拿起香準備五牲與蔬果,面著海祭拜的日常。

 

  • 楊馥慈—《離島出走isle.travel》、《澎湖石滬資訊平台stoneweir.info》共同創辦人。一九九五年生,澎湖人,熱愛石滬以及石滬有關的一切。二〇一七年將人生方向放在熟悉卻充滿未知的家鄉,目前工作室座落於澎湖紅羅村,一間小小的魚乾加工廠中,與地方居民共同形塑傳統與現代漁村與時俱進的生活方式。
  • 曾宥輯—《離島出走isle.travel》、《澎湖石滬資訊平台stoneweir.info》共同創辦人。一九九二年生,澎湖人,自稱滬博士,但其實連碩士都還沒畢業,主司澎湖石滬的空拍與水下攝影,立志踏查世界上所有石滬,至今仍在大海中持續發現與探索。

Q 這是本經過反覆精煉聚焦在澎湖石滬修復、科普的書,裡面有大量的國外考察,甚至兩位作者曾提及耗費了將近十位數的授權費?

 這本書的本來樣貌更加艱澀,希望納入很多廣義的石滬、台灣的石滬、甚至相同的魚法,後來經過與編輯討論後,更專注在寫澎湖的石滬。把原本想寫的捨棄其實是痛苦的,但讓原本不知道澎湖的人,能夠對這個議題感到興趣,才是這本書的初衷。

 兩位經營離島出走工作室,平常就有大量的實體接觸,那看待寫作這件事情?

 最一開始我們就像報導文學,把我們看見的東西,用故事的很單純的想法把它們記錄下來,慢慢寫著寫著,這些東西就牽起了在地人的好感,也牽起離鄉背井的人對家鄉的情懷。

書中的百歲海女們,在故事寫出來之前,也不知道自己的故事會有人興趣。直到寫出來之後,他們特地請孩子孫子掃描出來,文字就產生了連結。故事也會增長的,協助我們修石滬的師傅看到了故事內容後,也有了更多的想法,有了其他對石滬的記憶;或者在茶堂拿文章互相傳閱討論後,又回來找我們討論。原本稀鬆平常的工作內容,變成了值得回味、產生連結的橋樑。

Q 這本書最有意思的一點,在於本書為雙作者,但本書卻始終保持的第一人稱,並且展現共同生命經驗的閱讀感,有什麼設計初衷?

 共識,我們有共識後才會書寫。這本書我們兩個人都占了很多的部分,不管是看事情的態度、對人物的觀點,都是雙方同意的,因此才會決定以第一人稱來書寫;例如最開始是由我(馥慈)來寫第一段故事,後來拿給宥輯看過,讓兩個人的想法不會差太多,或者加入他的想法。更可以說,像是透過文字來對談;有時候也會產生差異,例如書中寫道織網的目數,馥慈認為需要多補充編目的原則,但是在兩人討論後,也決定留更多篇幅,留給其他故事。

 築起石滬、重建魚灶;建造著什麼充斥在故事間,而這本書更經常使用「修復」這個字詞,願意說說你們對「修復」的看法嗎?

 石滬、魚灶本來就存在,只是時代的演進逐漸不需要它們。我們重新喚起大家的記憶,也透過這些行動,讓原本對這裡很陌生的人,逐漸修復與家鄉的距離。我們更傾向用修復這個詞,來面對本來就是充滿石滬的澎湖,直到它展現原本的面貌。我們原本都來自澎湖,雖然曾經離鄉讀大學過;當文學需要我把這個過程書寫下來時,好像也把過去錯過的海島時光,重新修好。

採訪撰文|陳泓名

小說、散文寫作。成大水利系、獨立書店「楫文社」負責人,現居墳墓山旁與捷運水泥基樁下。獲臺北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新北文學獎;獲國藝會與文化部創作補助:臺電工程史、離岸風電、公共工程、澎湖家族史;出版小說集《湖骨》、《水中家庭》。

攝影|陳成平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