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是馬賽克忽然消失的色情電影
一
聽過蛋堡那首甜度放好放滿的〈偷偷〉嗎?從「慢慢來我不搶拍」的禮貌試探,來到「事情發展至此/我們有些共識」的時態,如果不是表面裝沒事,卻「一起移動」,滑過那莫須有的界線,就是誰都等著另一個人主動告白。
那大概是告白的黃金期。
二
去看阿尼默個展「白馬屎」。靜巷老房子,美美的圖掛在現出斑駁的牆上,仔細看,每一張圖旁邊附了鉛筆寫的字。其中一則:「我對你有過呼喊/回音說得鏗鏘/我知道/這是高攀」。呀,是告白。那些圖還維持著美麗矜持,但兩個鐵架上手縫的骷髏頭,其中一個,啞口無言;另外一個,細細艷橘色珠串從空洞的眼眶流出,洩漏了心情。
那大概是告白的白銀時代。
三
日劇《大叔的愛》,黑澤部長因屬下春田為他穿上皮鞋,感受到灰姑娘穿上玻璃鞋的瞬間,從此展開長達十年的暗戀,並終於(不顧對方感受地)告白,姑且稱之為告白的童年期。春田的青梅竹馬千鶴,明知春田已經與後輩牧凌太「交往」,卻仍詢問牧君同意,希望能向春田告白;既早了一步,又晚了一步,唯希望達成「自我滿足」,姑且稱之為告白的青春期。還是牧君厲害,攻勢又溫婉又凌厲,命中要害,姑且稱之為告白的成熟期。
四
「告白」和「自由」的關係緊密。一九二六年彰化二男五女意圖私奔到廈門,成為一樁鬧紛紛的「戀愛事件」——不難想像與謝野晶子一九O一年在日本出版《亂髮》時,引起了怎樣的側目與迴響。
五
告白不一定透過文字或言語:電影《情書》,畫在借書證背後的女孩肖像;電影《愛情的模樣》,男孩與男孩宣誓性的牽手。
六
有時候想告白的對象,性傾向與你不同。美國歌手Jason Mraz接受訪問時主動表示自己在與當時還是女友的現任妻子交往期間,也與男性「有過經驗」。不是誰都這麼幸運。蔡明亮《愛情萬歲》裡,那個將要破曉的灰藍色房間,李康生向陳昭榮輕輕一吻:有時候告白是一個永不被知曉的吻。僅能如此。
七
有時候我不太清楚,告白者抱持著的,是必勝的決心,還是必死的決心——
告白是亮的房間瞬間切暗。告白是一顆石頭丟進湖底。告白是剪斷一條拉至最緊的繩。告白是知道右轉死路但仍右轉。告白是馬賽克忽然消失的色情電影。
八
《蝴蝶春夢》精采之處,除了栩栩如生以第一人稱口吻呈現「暗戀者」的心理轉折與失控行徑,在激烈的「告白」之後,因為陷於「迷魅」,終於無可挽回地導致悲劇。我還喜歡符傲思以「被告白者」的視角,將整個事件重述一次。告白之前,不免是起伏耽溺的第一人稱觀點;若是告白未果,我們都需要借用一下第二人稱視角,反向凝視那個也許哀哀自憐、無法離開原點的自己。
九
深夜歸家,車上iPod亂數播出〈嫉妒〉,在大提琴和鋼琴之後,陳綺貞堅定執著的嗓音在小小車廂中碰撞著,那些被唱出來的字句像雨點落進耳朵。是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告白之人回不去的,不是「沒有你的世界」,而是,「沒有我的世界」。
四本書和一個展覽的推薦:
一,成為洞穴:川貝母個展
日期:2018.07.18 – 2018.08.06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藝思空間
「成為洞穴」現在是展覽,未來將會成為一本書。似乎比較難一本書兩個人同時讀(又不是上課忘了帶課本……)?展覽卻可以一起看。川貝母的異想世界,把人的各種不足為外人道的心情比喻成「洞穴」,文圖搭配絕妙。約了一起看展的下午,也像是為彼此搭建一方只屬於彼此的「洞穴」——很多關係,就是從一個共時的狀態展開的。
二,《小朋友》,湖南蟲著,九歌出版
無論是貌似絕版的詩集《一起移動》,還是自曝身世的散文集《小朋友》,湖南蟲寫作的核心,可能即是「告白」。「其實天天想你/只是現在才決定/嘗試說明」,告白的時候,總是從說明自己開始:不斷掏出自己,看是否有對方所需的,也不斷藏匿自己,深怕是對方不要的。如何「動用所有靈感/約你出來吃飯」,這本書裡,有誠懇的使用說明。
三,《那隻斑馬》,李格弟、夏宇著,夏宇出版
無法想像沒有音樂的愛情——夏宇(李格弟)也不知道該不該承認的第六本「詩集」,收錄她有史以來的歌詞們。斑馬有兩隻,黑白和彩色。若只讀文本,黑白斑馬方便閱讀;彩色斑馬則服務了夏宇的詩集裝幀癖。八桌來賓點播〈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六桌來賓點播〈告別〉……在斑馬體內,總能找到一首屬於你的主打歌。
四,《愛的變奏曲》,安德列.艾席蒙著,黃芳田譯,麥田出版
意淫的天才安德列.艾席蒙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已經展示過墜入情網的高難度跌法,《愛的變奏曲》中更是火力全開,性別無礙,唯愛是從。因為把時間的線拉長了,更能看出每一次告白的層次。在他和她,在你和我,在年長與年少,在記憶與現實之間,愛的能力從未減褪,「我們一輩子只愛一次,有時太早,有時太遲,而其他時候則總是有幾分蓄意。」
五,《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克里斯多福.萊恩、卡西爾達.潔莎著,謝忍翾譯,大家出版
一直以來我所遲疑的:你以為的愛,會不會其實是性?當感覺到愛的焰滅,會不會只是性的燭芯過短?我們此刻所理解的性,又怎樣被制約與造成?此書透過大量舉證與實例,說明愛/欲如何被混為一談。搞清楚自己身上還留存著哪些漁獵採集者的基因,或許會在泡沫人生中,更靠近「愛」一些——而不是以愛之名,把愛推遠。
讀過以下三十本書,告白無往不利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脫北者,男同志》,張英進
《千面英雄》,喬瑟夫・坎伯
《戀人絮語》,羅蘭.巴特
《寂寞的大狗》,奈良美智
《忽遠忽近》,幾米
收合容器內容
《那些閃電指向你》,林婉瑜
《寶寶之書》,羅智成
《大雄》,鯨向海
《沙拉紀念日》,俵萬智
《痛苦的首都》,波戈拉
《salsa》,夏宇
《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崔舜華
《亂髮》,與謝野晶子
《弄泡泡的人》,陳柏煜
《馬德蓮》,楊佳嫻
《慢情書》,林達陽
《像我這樣一個拉子》,陳雪
《集體心碎日記》,柴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安德列.艾席蒙
《渺小一生》,柳原漢雅
《永別書》,張亦絢
《向光植物》,李屏瑤
《路》,吉田修一
《別讓我走》,石黑一雄
《最後安慰》,邱比
《戀愛成就》,張維中
《哀傷紀》,鍾曉陽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森見登美彥
《蝴蝶春夢》約翰.符傲思
◆ 本文原刊載於《聯合文學》雜誌第406期。
孫梓評
一九七六年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著有散文集《知影》、詩集《善遞饅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