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 當代高中戀愛文學指導課程|正在長出來:在教學現場閱讀更多愛情

當代高中戀愛文學指導課程|正在長出來:在教學現場閱讀更多愛情

by 趙弘毅
安比/攝影

陽光熾亮,典型的夏日白天,我們與三位老師相約新北市立丹鳳高中。約莫暑假第二週的緣故,整座校園浮出課業壓力水面換氣般,看起來明朗輕盈。

兩位老師從中台灣北上:小說家陳育萱在彰化高中任教,台中惠文高中的蔡淇華長年寫作,教英文的他最新著作談的卻是寫作技巧。地主宋怡慧老師是閱讀推廣大手,見到我們走進圖書館辦公室,一邊熱情招呼,一邊從座位搬出大疊書籍,眉飛色舞的分享起來。眾人遂圍著滿桌茶點,從文學與愛情的盤根錯節,一路漫談到課室間的戀愛種種。

文學的發電機:戀愛中人的閱讀與寫作

陳育萱(以下簡稱陳):對我而言,書寫與愛情都像是被撞到一樣,產生的能量持續餘震,在生命中鬼魅般時不時地竄出來。有時即便我們已經從失戀中復原,任何偶然的場景或蛛絲馬跡,都有可能提醒我們:「原來那些我並沒有忘記。」寫作經常在處理這樣的課題。同時我也覺得,書寫與愛情都無法對自己的心說謊。愛情是突如其來的刺點,讓人無從迴避,且必須經常破碎自己,而書寫是把自我重新挖整出來的過程。不過,文體上我偏好虛構性強烈的小說。我認為散文很困難,常常寫了卻覺得碰不到愛情的真實,反而是小說透過虛構的情境,更能觸及戀愛中的心情。

蔡淇華(以下簡稱蔡):我也認為散文很難,那是種切肌刮骨的文體,我這個年紀與身份有太多顧忌了。不過,我第一個像樣的文學獎,是大學四年級寫的散文〈情話三帖〉,獲得全國學生文學獎第四名。那時第一次經歷愛,眼裡什麼都是愛:看到篆刻,便想到感情中兩人必須挪讓才能讓氣息流動;騎車經過關渡大橋,便想像觀音山與大屯山原本相愛,感情失和後甩開牽著的手,台北湖的水才流向大海。佛洛伊德說過,這個世界一切的動能來自Sex Drive,文學也不例外。所以許悔之也說,寫作是「生命的擾動」,我想,人生第一次的大擾動,幾乎都是情愛。《紅樓夢》寫的是十二至十四歲男女對情愛的探索,《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主人翁也是大約十三歲左右。

宋怡慧(以下簡稱宋):文學來自生活,而愛情往往會是踏進文學最有感的第一步,因為從青少年開始的生命巨變,以及長大後生命的人生抉擇,愛情經常參與其中。愛情的書寫動力與閱讀人口,便是這麼來的。書寫不只是告訴別人我的看法,也是自我療癒的過程,而這樣的作品對於正在受傷、不知道該怎麼跨出下一步的人,也會是很好的慰藉。雖然愛情這個課題,古人難解,現代人也沒有答案,但正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很適合分享。我們可以在閱讀中,去享受每個人給我們的人生關於愛情的暗示,它就變得非常可親,很容易自我投射。

蔡:我在圖書館十幾年,我們學校圖書館中出借率最高的,都是談愛情的輕小說,而且都被翻到爛了。台灣青少年大量接觸日本文學中的愛情,而且不限於輕小說,他們現在也讀太宰治,足見他們閱讀愛情的需求有多高。

初體驗:青春期的戀愛與自我

宋:青少年階段往往是開始探索戀愛的時期。面對學生談戀愛,我覺得就像大禹治水,防堵往往適得其反,他們需要的是疏導與陪伴。但我常常向學生說:「你們談戀愛好像一窩蜂,因為同學、朋友在談戀愛,所以你也得趕快脫單。」沒有遇到對的人,為什麼要屈就環境因素去談戀愛呢?而如果就是在高中遇到了好的人,又為什麼要放棄呢?當學生確實感到悸動,身為老師,我願意給予祝福。並在他遇到種種親密關係的難題時,提供文本讓他參照、思考。那是我高中時代無法擁有的,但我現在可以陪伴學生經歷與成長,看著他們,便覺得自己的生命繽紛起來。

陳:我做最多的,確實也是陪伴。其實,高中生已漸漸知道感情是怎麼一回事,只是未必願意讓大人介入,所以當他願意向大人說,代表了很強的信任。我在男校任教,是學生生活中少數的異性,所以他們偶爾會想聽聽我的想法。也曾有學生向我出櫃,甚至用LINE與我分享感情困擾,他未必在尋求解方,而是需要有人聽他傾訴,陪他走過這一段。有些學生畢業後還有聯絡,我就看著他們的感情狀態不斷變化,過去可能頻繁的交往、分手,到現在開始經營起長達兩、三年的感情。這讓我覺得,即便在還不懂愛情的年紀就開始談戀愛,也沒有關係,因為有開始就會有學習。年輕的時候戀愛受傷是養分,隨著年紀漸長,就不太好說了(大笑)。而且,在我的觀察中,有交過女友的男生往往比較體貼、穩重,所以我有時候還會想鼓勵他們多談戀愛。

蔡:我高中讀男校,現在回想起來,我在男校接收了大量錯誤的愛情觀念。問題不在老師教錯,因為老師往往不曉得怎麼和學生談,結果全由我們自己摸索。其實,任何老師給了一個正確觀念,就有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但如果老師的教學沒有貼近他們的現世,去呼應、照顧他們的未來,只是就文學論文學,那很可能就只是維護考試制度而已。我認為,老師需要有更多的故事、工具,讓學生知道自己可以活得更好。

如何跨過去:在國文課堂談戀愛

蔡:曾有國文課本的編者告訴我:「如果學生要獲得真正的共鳴,課本只是維他命,他們還是需要去吃些紅肉,也就是更廣泛地閱讀。」他感到很無奈,因為每經開會討論後,課本選錄的文章總是中正平和、溫柔敦厚,愛得最狂烈的永遠無法入選。

宋:會有這個現象,是因為課本必須符合課綱。課綱對於個階段學生的學習表現,列出大量功能性的能力指標,以致選文受到非常大的侷限:什麼文體都得選,主題方面,除了愛情之外,還要有親情、友情、人生感悟等,而且必須「放諸各課室皆準」,所以內容得符合「大多數」人的思考、觀念。但國文老師是在現場面對每個學生的需求,對此,我們能不能有一點反叛意識?教師在課堂本來就有專業自主的空間,可以在課堂上補充介紹更多作家、作品。那些我們該給,而課本沒有給的,不一定要是經典,而是能夠回應時代與眼前十幾歲的心靈。

陳:雖然這些年課綱一直再改,但很多共同選文並沒有改變。而且,課本中的古典文學,除了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其他文人很少寫到他們的妻子,我們很難在課本看到如何與愛人互動。我自己在課堂上補充的文章多跟社會議題相關,不過我之前上張愛玲的〈愛〉時,便連結到羅智成《黑色鑲金》:「我撥了電話給一九〇七年的梅特林克/電話在那個年代響起/但無人接聽//是的,那樣的愛情永遠失傳了。」我不喜歡像備課用書那樣提供正確的解讀,例如「穿了月白紗子」就代表「純潔」,而「桃樹」就是「愛情」的意象。寫作的經驗讓我明白,很多時候作者選用那些元素,並不具備那麼明確的對價意圖。所以我更習慣用自己喜歡的作品來呼應課文,讓學生比較不同作品間表達方式的差異,而他們可以喜歡任何一種。

宋:學生對愛情的關注,常常是引發閱讀興趣的契機。從專業讀者的角度來說,我們當然會想要讀經典作品;可是身為一個老師,我就不能只有純文學的視角,而要注意到文學是一個載體,我能藉此引領學生進入文學的口吻,聽見、看見屬於他們世代的愛情聲音與面貌。我常向學生分享林達陽的《恆溫行李》,這個大男生用詩化的文字,誠實描述他在戀愛中的焦慮、揣測等,很符應青少年階段在愛情中的狀態。數理班的男生讀這本書,常常會有「原來有人懂我」的感動。學生對書有認同、被文字觸動之後,便能進一步獲得療癒、啟發。

陳:我期待學生對愛情有比較完整的關照,不要陷在單一類型文學提供的想像中。學生喜歡讀輕小說,我覺得我的任務是帶領他們從很喜歡的東西接引到一個稍微不那麼熟悉,但也許會喜歡的領域裡。我非常喜歡艾莉絲・孟若的《相愛或是相守》,原文書名「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比較接近書中同名作品的主題,指出了戀愛中情感多元的樣貌。我們學校有老師在選修課開「青少年小說選讀」,他所選的文本提供了不同的情感類型。在主題上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厚植文學閱讀的能力。

與愛同行:情感教育的更多閱讀

蔡:多元的也可以是形式,除了文字,愛也可以透過其他形式來表達。以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Salvador Dali)為例,他著名畫作的《軟鐘》,創作動機便是一場下午對情人的思念。用文字來表述的話,約莫便是「時間癱軟無法進行,因為我強烈的思念你。」事實上,直到現在,我們的情感教育仍過度倚賴輔導室,但我一直以為,各科老師應該都能在課程中給予學生更好的情感引導,提供不同的視角。

宋:我們談了很多文學,其實我更支持用「閱讀」的視角來談情感。例如讀《圖解戀愛心理學》,你就能明白,光是從一個人的微表情跟肢體動作,就知道對方要跟你分手了啦!其實,每一科的老師都能做情感教育,如果我們從閱讀切入,學科專長各異的導師們,可以提供不同領域的文本,來探索親密關係。老師自己也未必要歷盡滄桑或有太多感情故事,而是與學生一起閱讀、討論書中的愛情價值觀。

蔡:即便是國文課,可能也需要整合各種類型的文本。我看過一項醫學數據分析,人在遭遇激情時會分泌腦內啡,其效果約莫在一年半後消失,所以很多好萊塢明星情侶,都是一年半到一年十個月會分手。當我們閱讀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時,如果可以再納入科學、數據去解釋現象,那麼一堂國文課的教學,便能在照顧到美感與情感的同時,也很多元、實用。

陳育萱

彰化人,曾在全島流動,即將移居家鄉,職業是教導高中生如何慢下來。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文化部藝術新秀,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駐村作家。作品刊載於各副刊、聯合文學、幼獅文藝等。著有長篇小說《不測之人》,散文《佛蒙特沒有咖哩——記那段駐村寫作的日子》。

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教務主任、前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同時是二O一七年教育部圖書館事業諮詢委員、聯合線上師生共閱專欄作家、《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家,以及皇冠文化集團青少年說書人、教育廣播電台行動家陽光閱聽室分享人。曾著《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大閱讀──讓孩子學會27種關鍵能力》、《說個好故事,讓世界記住你!TEDxTaipei行動夢想家教你用8分鐘散播好點子,改變全世界!》、《療癒26顆破碎的心:怡慧老師的閱讀課》。

蔡淇華

學歷:台中一中、淡江英文、彰師教研所。經歷:貿易公司、廣告公司文案、東海大學講師。現任:高中教師、親子天下、Careers雜誌、國語日報專欄書寫。曾獲:師鐸獎、星雲教育獎、時報廣告金像獎、民生報大專影評(首獎)、台中市文學獎(首獎)、 台中市詩人節新詩比賽(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著作:《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寫給年輕: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封信》、《有種,請坐第一排》、《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學習,玩真的!》、《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

◆ 本文原刊載於《聯合文學》雜誌第406期。

趙弘毅

臺灣桃園人,台大中文系畢業,政大台文所碩士班。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台大文學獎新詩獎。大學二年級開始在補習班任教,現為國立蘭陽女中國文科專任教師。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