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普通生活靈魂交換 【靈魂交換】好好的,回歸原本的模樣 ─ 青虫aoi V.S 李銘宸

【靈魂交換】好好的,回歸原本的模樣 ─ 青虫aoi V.S 李銘宸

by 温伯學

創作,是尋找自己語言的過程。從二〇〇九年開始以「風格涉」之名行走江湖的劇場導演李銘宸,以獨特的創作手法與洞察,展現出令人驚豔的魅力。青虫aoi在推出第二張專輯《海海人生》之際,跨出「全台語創作」的框架,在日常使用的不同語言之間切換,同時改變編曲的可能性,試圖創造更具流行性的台語歌曲。劇場人與音樂人的對話,他們都正透過創作,去靠近最自然、原本的模樣。

李銘宸

從事劇場編導、創作、演出、視覺設計等。二〇〇九起以風格涉( 社 ) 名創作與發表演出,並受邀客座導演、共同創作、顧問、合作 / 協作等,觸角領域多元,涵括當代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聲音及音像藝術等。以劇場藝術作為媒介與創作方法,創作關注經驗現場的認知文本與魔幻操演 / 敘事,著眼人於觀演關係中的構成關係,以及事物的聯覺系統與其多義性。近期作品:《百葉》臺北藝術節、《超級市場Supermarket》北藝中心開幕季、《解体素描》C-LAB年度大展「Re:Play操/演現場」、《灰塵》超親密小戲節。

青虫aoi

成軍於二〇一七年夏天,由主唱吉尼、貝斯手郭宏、吉他手Alan組成。青虫aoi自陳樂團形象如同嵌合獸,有著民謠骨電子皮,創作語言更涵蓋華語、台語以及英語,用直白的歌詞,搭著熨貼情緒的旋律,音樂如蟲子般,就此鑽進了不少樂迷的耳朵裡定居。樂團在二〇二〇年發行首張專輯入圍金曲獎三項大獎肯定,二〇二三年十月推出第二張作品《海海人生》。

Soulmate POP QUIZ

Q 最近最常聽的一首歌?

李銘宸:《勸世三姐妹》裡的〈好花得時〉,用月琴彈的古調結合現代的編曲,每次聽我都起一身雞皮疙瘩。

吉尼:〈Weekend〉。

Alan:〈You’ve Got a Friend in Me〉。

郭宏:Miley Cyrus的〈Flowers〉。

Q 創作到一半卡住的時候,會做什麼事?

吉尼:先放在一邊不做,去吸收大量相關的資訊、消化,再回來繼續往前。

李銘宸:刻意騎不同的路回家,逼自己聽路上的聲音,分散大腦的注意力,讓出來的空間突然就會有東西連接起來。

Alan:音樂就像是數學,如果卡關,我會一拍一拍地去分析,找出問題。

Q 演出現場,什麼樣的觀眾反應最能讓你們感覺到滿足?

青虫AOI:全場大合唱,大家知道某一些拍子他們要接唱。

李銘宸:演出現場全場觀眾安靜、不敢呼吸的狀態,如果處理得好,接下來所有人一起鬆下來的瞬間,是我滿喜歡的時刻。

Q 若可以交換彼此靈魂的某一部分,最想擁有對方的哪一項能力或特質?

吉尼:我常常會太擔心造成別人的困擾,希望能和導演一樣,直覺地去反應我的需求。

郭宏:我想要跟導演交換,讓別人理解我在說什麼的表達能力。

李銘宸:我覺得自己還不夠了解他們。果真的要交換,希望能像吉尼一樣瘦,像郭宏一樣高! 

「那時候就覺得他很像是日本的街拍潮男,把長捲髮綁成高高的包包頭,然後穿短褲、勃肯鞋配襪子,而且配色鮮豔。」青虫aoi主唱吉尼說起對劇場導演李銘宸的第一印象,那慵懶的造型至今都沒有太大改變。

當年吉尼正在臺北藝術大學讀戲劇理論碩士班,為了學習表演,她大量選修大學部的表演課、參加學生製作的演員試鏡;同時,大學時期的李銘宸開始以「風格涉」之名參與校外的製作,並在台北藝穗節嶄露頭角。

「其實不是特別勇敢,只是在原本的地方沒有得到想要的,所以會想多去嘗試,比較像是逐水草而居的狀態。」李銘宸說。即使兩人在校園的交集並不多,但那個階段的他們都有一股共通的、不安於既有框架的追求。

找尋屬於自己的「創作語言」,是任何領域的創作者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戲劇系的養成,會一直去調整或修改一個人的咬字、體態、站姿等,但當他的表演有很好的潛質,我就會想,他為什麼不能好好的、是原本的樣子。」李銘宸試圖在劇場裡還原某種真實,他選擇透過集體創作,發展保有日常語言的劇本,且每一次製作都與不同的空間緊密互動,以此構成他獨到的風格與魅力。

離開戲劇所,經歷幾年工作的歷練,吉尼也在與吉他手Alen、貝斯手郭宏共組的樂團「青虫aoi」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二〇一八年,青虫aoi憑藉一首〈青鳥〉通過「南面而歌」甄選,細緻又到位的台 語詞獲得音樂圈前輩肯定。以此為出發點,他們嘗試創作在主題與編曲上更貼近現代的台語歌,累積成第一張專輯《有你的故事》。

相隔三年,青虫aoi推出新作《海海人生》,在台語的唱詞裡,也串連了華語、英文。吉尼說,現階段的她已經跳脫堅持全台語創作的狀態,「我的思考、行文,本來就會夾雜不同的語言和文法,多種語言並存其實是很自然的狀態。」

剛開始推出台語創作時,青虫aoi也曾面臨腔調、發音的挑戰,同樣在作品中呈現日常語言的李銘宸,以提問為他們點破質疑的盲點:「為什麼我們可以沒有意識地接受客家腔、甚至越南腔的華語,卻要求台語要有標準的發音方式呢?」

讓多種語言並存、不同「氣口」並陳,不只是生活的投射,也賦予韻腳和旋律更多發展空間。《海海人生》跳脫了樂團編制,加入大量電子編曲,Alen與郭宏分享,這次在段落、節奏與音色上做出的調整,是希望能在聽感上打破地域的限制,拓展流行的可能。

我們都難免被世界修正、馴化而被迫隱藏原本的模樣,青虫aoi與李銘宸各自藉由音樂與劇場的創作,找到最自然、原始的狀態。不論是歌曲帶著點腔調的台語,還是舞台上不那麼咬文嚼字的台詞,那些不完全精準的真實,都有著不該被忽略的魅力。

採訪撰文|温伯學

一九九八年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現職媒體編輯,嘗試以聽歌、寫字治腸躁。

攝影|劉璧慈

喜歡我們的 文章 嗎?

記得 訂閱 我們!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