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上瑜伽課之前,虎神忽然從電腦翻出一堆旅遊的相片,他還真的去了蠻多地方還一個人去歐洲旅行,我們邊看邊聊就翻到2013去杭州參加「團團轉」的相片,看到當時隨手拍的畫面就非常懷念,對於當下過去與未來我已不再糾結,我已經不害怕自己是一個喜歡回顧過往的人了。當時忽然有個念頭想說:哎呀~把這些去好多城市表演的經歷給寫下來好了。其實很多故事沒什麼大不了,都是曾經路過的風景與遇見的人們,當下或許覺得沒什麼,真的要過了一段時間回頭看看才明白那些抓緊時間左顧右盼的日子,那些來去匆匆每次總是剛開始熟悉就準備要離開了的我們,確定的是心中無限感激,那些在意或不經意的場景與人們,都是後來變成故事之後才能理解的過程。
還好我對於自己電腦裡相片的檔案都有分門別類,所以都還蠻好找的,於是我就邊看邊寫邊回憶當時發生的一些事情,如果把我的記憶變成液體那應該可以裝滿整棟大廈的每個浴缸吧?也應該會多到溢出來擴散在浴室磁磚上面變成髒髒的難以清除的污垢,那些滿出來趕緊用拖把吸取的水分應該就是我記不住的部分,於是我用Google尋找地點與相關位置,再打開手機查看行事曆,拚命地在IG和FB向上滑到特定的某天來看看當時的影像和文字來喚醒記憶。有趣的是我能夠記住的都是在台下發生的事情,在舞台上表演的時候只記得唱了哪些歌和一些好笑的時刻。譬如在鄭州大家唱到一半因為尿急和國璽衝去洗手間再趕回來唱歌的情景,對於面對麥克風聲嘶力竭的時候真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了,看到朋友幫我拍的相片,強烈的燈光下才發現:哇~原來我唱歌的時候脖子上的青筋那麼明顯,大概唱歌需要很用力和專心吧!但既然都已經專心了為什麼台上的記憶卻那麼模糊?
我思考了好久一直都沒有個確切的答案,直到有天看到「造次映畫」引進來的一部電影《首席女指揮》我才有了頓悟的感覺。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女指揮家「瑪琳艾索普」問兒子說:「你在攀岩的時候有在想什麼嗎?有和朋友討論攀岩的過程嗎?」兒子只跟媽媽說了一句話:「當下我十分專注,以至於我什麼都不記得了。」這時候我心裡才有所體會,啊~原來我在唱歌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吧!那些發自內心從喉嚨一直延伸到嘴巴甚至指尖的文字和音符都只活在當下啊!那些記不得的其實都被身體記住了,藏在心裡想了好久的問題居然被影片裡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的一句話給解決,腦海裡浮現浴缸和煙霧的樣子,水龍頭壞了關也關不緊,我眼睜睜地看著熱水滿了出來拚命地往排水孔跑。
看著螢幕上幾年前、十幾年前或二十年前我們和他們的樣子,我真的好想打開哆啦A夢的任意門再造訪一次曾短暫停留的城市,並再次感謝當時在旅途中幫助我們的人。但也是後來才明白原來當下即是永恆,原來很多人或許這輩子就碰面那一次,原來很多地方也就只去過那一次,所有的回憶變成盤根錯結的樹根被埋在土裡變成養分,年紀不斷增加,影片越來越長,容量越來越大,回想馬不停蹄舟車勞頓,練習在兵荒馬亂的路程聽幾首夜深人靜的歌,不知不覺就要像卓別林說的,用長鏡頭看待一些事情,看著當時的喜劇就傻呼呼地笑著,只是不知道後來笑著笑著就哭了,眼淚變成透明的麻繩圍繞著我,一圈又一圈的有些會消失不見,有些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原來我們都是被過去綑綁的人,這些透明的圈圈會帶著我再拚命地拍拚命地寫。
文|陳如山
又名阿山,擁有四分衛樂團主唱、創作歌手、演員、作家等多重身分,並持續在不同領域中展現其魅力。2022年,他嘗試揉合音樂人、演員兩種身分,發表嶄新樣貌的作品《我想拍一部電影》EP,同時推出跨界合作陣容計畫「訊號雨 WiFi Rain」,試圖激盪出他更多的想像空間,讓大家能認識全方面發展的陳如山。
至今,仍是以四分衛名義發行過9張專輯,創下不少華語搖滾經典,如〈起來〉〈雨和眼淚〉和〈當我們不在一起〉等,於 YouTube 已累績超過數千萬點擊;他們亦曾入圍第11屆、13屆、15屆金曲獎最佳樂團;還獲得金音獎最佳樂團、最佳現場獎,以及最佳搖滾單曲獎(一首搖滾上月球);他所演唱、創作的〈I Love You〉更獲 50 屆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
近年來,陳如山也以作者身分於202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回得去的地方與回不去的時光》。不只如此,他將觸角延伸影視表演,包括:當紅電影《誰先愛上他的》、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電視劇《四樓的天堂》、網路劇《History3 那一天》、網路劇《台北女子圖鑑》等,皆引發高度討論。他亦開始替歌手量身打造主打歌詞曲,如蘇慧倫〈為你變成他〉、張若凡〈已經結束的〉等,開拓新的歌迷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