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日用寫作閱讀推薦 【閱讀推薦】《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選摘 ── 李琴峰與千禧世代女同志的跨國飄浪 

【閱讀推薦】《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選摘 ── 李琴峰與千禧世代女同志的跨國飄浪 

by 詹閔旭​

飄浪同志

談到移民與跨地域移動,我們不可忽略同性戀者的獨特移動經驗。何以獨特呢?因為,無論是遷移動機、新居地挑戰、或者對家庭的想像與思考,同志移民均呈現出與異性戀移民迥異的面貌。舉例來說,文學作品裡的異性戀女性移民經常觸及移民第一代與第二代的認同衝突,展現出所謂的母女情結,亞美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 1989)是經典例子。相形之下,同志移民往往絕緣於此議題。這背後原因不應該被簡化為同志沒有下一代,而是「成家」不見得是同志切身相關的主題。

臺灣同志文學學者紀大偉在《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2017)主張:「要罷家,才能做人。」他認為許多經典臺灣同志文學一再描寫同志與父母關係崩裂,進而離家的場景,折射出同志與家庭體制永無止境的衝突與互相耗損。換句話說,如果「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是異性戀女性移民的終極考題,「罷家」或許更適用於理解女同志移民的跨國飄浪境遇。

晚近崛起文壇的李琴峰同樣擅長捕捉同志族群的跨國飄浪。李琴峰,一九八九年生於臺灣,二○一三年赴日留學,日後定居日本,並在日本展開寫作事業。自二○一七年出版第一本日文小說《獨舞》(獨り舞)以來,李琴峰的著作不輟,出版多部以移民為主題的日文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集。近年,具有臺灣背景的東山彰良、溫又柔均憑藉移民題材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但李琴峰不只捕捉在日本的臺灣移民,筆下角色更包括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性少數移民族群的跨國飄浪,陡然拓寬移民書寫的面向。

李琴峰的創作才能深獲日本文壇肯定,獲群像新人文學獎,亦入圍野間文藝新人獎、三島由紀夫獎。她更於二○二一年憑藉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が咲く島)獲得日本文壇最高榮譽芥川賞,成為第一位榮獲此殊榮的臺灣人。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李琴峰創作成績斐然,但「李琴峰」並非本名,她的出生與成長背景亦不詳,讀者只知李琴峰是一位來自臺灣,如今移居日本的作家。這不禁讓人引發聯想:作家刻意抹去本名,抹去自己的家庭軌跡,在異鄉闖出一片天地,此舉是否側面見證「家」與「移動」之間益發複雜的辯證?這是否呼應紀大偉所謂的「要罷家,才能做人(作家)」?

易名與新生

「要罷家,才能做人」是李琴峰作品時常出現的情節,我想特別提兩部作品。第一部是長篇小說《獨舞》,這是李琴峰的第一本正式出版作品,許多日後作品的關懷都可以在這一部作品裡找到雛型。《獨舞》講述遭性侵女同志的自我精神療傷歷程。該書敘事者趙迎梅是一名女同志,高中畢業前夕遭到歹徒強暴,此後憂鬱纏身。家人的不理解,周遭朋友對她抱持異樣眼光,讓她陷入無止境的內心折磨。為了擺脫不堪回首的過往,趙迎梅不但遷居日本,更改名趙紀惠。斬斷過去,求取新名,以獲新生。

李琴峰《獨舞》細膩描寫趙迎梅選擇遠走他鄉的心理轉折:「渴望逃離這座島的念想不斷糾纏著我,我好想,好想把過往的可憎記憶棄置在這座島嶼上,逃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重新開始。」逃離。棄置。重新開始。《獨舞》的離家衝動反覆浮現在李琴峰日後作品,成為關鍵敘事情節,這充分彰顯紀大偉所謂的:「要罷家,才能做人」。

我想談的第二部作品是《北極星灑落之夜》(ポラリスが降り注ぐ夜)。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小說挑選亞洲最大的同志區日本二丁目為舞臺,聚焦女同志酒吧 Polaris 裡不同國籍、身世、情感經歷客人的故事。《北極星灑落之夜》不少篇章均呈現罷家情節,尤其是其中一篇講述跨性別者生命歷程的〈五劫〉,把「離家的衝動」與「成為自己的慾望」畫上等號。

〈五劫〉的故事主角名叫曉虹。曉虹是一名跨性別者,自大學時期接觸跨性別一詞之後,開始重新正視自己的內在慾望,最後決定離家出走,拋棄原名陳承志,並接受變性手術。曉虹不但拋棄姓名,更拋棄性別;或者,與其說曉虹拋棄姓名/性別,不如說她試圖去尋找最真實的自己。離家,尋找最真實的自己,曉虹毅然決然離開原生家庭,踏上前往日本的旅程。〈五劫〉細膩刻劃跨性別者在臺灣傳統家庭制度下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父祖輩的不諒解,致使曉虹不得不離家飄浪。

問題是,無論是《獨舞》的趙迎梅或〈五劫〉的曉虹,離家與易名只是重生的第一步,卻非終點。即便移居日本,《獨舞》的趙迎梅總需要擔心女同志身分是否有曝光的疑慮,影響她在職場的位置。她也畏懼與臺灣熟人重逢,重新喚回創傷記憶。〈五劫〉的曉虹雖然離家、易名,她在學習成為女人這一條路仍需經歷五劫,包括學習女人動作姿態、施打賀爾蒙、執行變性手術等,而過去的男性身體與記憶如同鬼魂,永遠揮之不去。換言之,李琴峰一方面編織各種易名與新生的故事情節;另一方面,她也明知新生的不可能而為之。《獨舞》裡一位心理醫生的話直接道破:「但我想妳很清楚,就算妳能逃出臺灣,也逃不出自己的人生。」

這一句話呼應這篇文章開頭提到的,異性戀移民與同性戀移民之間的區別。同性戀者的跨國飄浪之所以是「飄浪」,正是因為無法像異性戀者在異地安身落地,另起爐灶。面對長久存在於世界各地不同社會共有的種種歧視、誤解、與刻板印象,同志只能永遠在路途上飄浪。如同《獨舞》的趙迎梅,她毅然決然離開臺灣,重新在日本建立起全新人際網絡(新家),最終又不得不棄絕日本一切,放逐全世界,帶出同志走向跨國飄浪的宿命。從這個角度來看,「要罷家,才能做人」,離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反抗家庭,而是學習如何安置自己的內心,與自己的和解。

千禧世代的困境

李琴峰作品除了格外關注性少數移民群體的困境之外,她的作品也展現千禧世代作家對於自我價值的思考。美國評論家尼爾.豪(Neil Howe)和史特勞斯(William Strauss)在《崛起的千禧世代:下一個偉大世代》(Millennials Rising: The Next Great Generation)把戰後美國社會分為嬰兒潮、X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四個世代,而千禧世代指的是一九八○年至二○○○年左右出生的世代,他們已逐漸成為美國社會中堅分子。千禧世代有其獨特的自我認同與世界觀。他們成長於全球化浪潮、跨國資本主義、數位通訊媒介急遽發展的時代,而臺灣千禧世代更經歷解嚴、民主化、本土化意識高漲、平權意識等多元文化湧現的當口,形塑不容忽視的世代意識。

綜觀全球文學市場,千禧世代作家也已經陸續交出為世代情感經驗發聲的代表作,如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 2018)、美國作家馬玲(Ling Ma)的《人生切割術》(Severance, 2018)都是很好的例子。一九八九年出生的李琴峰恰好屬於臺灣千禧世代作家,從她的作品可一探臺灣千禧世代的成長背景與關懷。

《獨舞》除了描述受性侵女同志避走日本的療傷之旅,書中其他臺灣人為何選擇到日本工作呢?他們離開故鄉的動機為何呢?尤其相較於臺灣,日本對於LGBTQ+議題的接受度較為保守,何以這些性少數者寧願移居日本?小說裡的其中一位角色小書認為這和千禧世代的生存困境息息相關。她直指:「如果你在臺灣工作過就知道,臺灣讓人作不了夢,連夢想的尾巴都看不到。每天起床就是夾在一大群機車裡去上班,工作累得像狗一樣,領那一點吃不飽也餓不死的薪水勉強維持生活……」

小書的說詞呼應「崩世代」一說。林宗弘在《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主張,臺灣自一九九○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帶給臺灣社會與經濟的重大衝擊,包括國家債務、失業率攀升、青年貧困、少子化,尤其是世代正義成為難以迴避的挑戰,崩世代逐漸成形。臺灣過去二十年來的社會變遷導致青年世代向上流動的機會停滯,難以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因此只好透過打工度假管道赴他國當臺勞,甚至尋求日後移民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就移民動機的理由而言,性別政治不見得是《獨舞》眾多角色的首要考量因素。儘管同性戀移民在日本也須面臨不少挑戰(職場出櫃是大忌),但小說裡描寫的女同性戀移民者顯然更看重薪資、生活品質、個人夢想等面向,導致他們毅然決然離開臺灣。

有意思的是,儘管李琴峰作品意識到千禧世代的生活困境,但她的作品卻甚少處理到世代對立的議題,反而批判性檢視同一世代內部的異質性。〈太陽花們的旅程〉(收錄於《北極星灑落之夜》)是值得一提的作品。這一篇短篇小說描述主角參與太陽花運動,在占領立法院期間結識一位同性別戰友(該友實際為跨性別),曖昧情愫在兩人之間發酵。李琴峰在臺灣通過同婚法案之前,編織一場立法院內同性情誼流動的圖景,無疑耐人尋味。

不過,李琴峰這一篇小說更著力在基進社會運動帶來的傷害。小說敘事者數年前為了爭取同婚,上街抗議,與反同陣營正面對決:「我和你們哪裡不同?為什麼要剝奪我的權利?」然而,當敘事者再次為了反服貿協議占領立法院,讓議場升起彩虹旗,表達同志的政治關懷時,卻導致議場內部領袖的分歧意見:「認為最好不要掛反服貿無關的彩虹旗,避免損及運動形象、造成反服貿訴求失焦。」結果彩虹旗不到一天就被撤下來了。

〈太陽花們的旅程〉既點出太陽花運動陣營內部的異質性,提醒我們留意同性戀者在臺灣的處境,更重要的是,它標示出李琴峰的寫作位置:既非邊緣,亦非反對派;而是邊緣裡的邊緣,反對裡的反對。

李琴峰獲得芥川賞的得獎作品《彼岸花盛開之島》正展現相仿精神。這一本小說描述一群遭到放逐的女性,在荒島重建社會秩序。但為了穩固好不容易的家業,最終卻不自覺複製故鄉覆轍,成了新的霸權。反對,終有一天將成為新的霸權。為此,李琴峰有意識把自己定位為邊緣裡的邊緣,反對裡的反對,警醒地與所有既有社會秩序保持距離,批判所有僵化與即將變成僵化的體制。這並非李琴峰獨有特色,而是反映許多千禧世代作家的共通特色。千禧世代成長於臺灣民主化與資訊流通發達的年代,導致他們易站在相對後設、批判性、懷疑的位置。

新一世代聲腔

這一篇文章試圖介紹李琴峰創作的獨特之處。綜觀臺灣文學裡的移民女作家系譜,李琴峰無疑非常特殊。第一,從創作語言來看,許多移民第一代往往選擇使用中文為創作語言,如聶華苓(移居美國)、陳玉慧(移居德國),但自小在臺灣生活的李琴峰卻以日本文壇和日文為主要根據地。第二,從創作世代來看,李琴峰屬於千禧世代作家,細膩捕捉這一世代的成長環境與遷徙動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從創作題材來看,李琴峰作品格外關注女同志「要罷家,才能做人」的思考,描繪出與異性戀女性移民截然不同的移動挑戰與條件。

移民、千禧世代、性少數,這三個向度共構出李琴峰創作世界,也銘刻了臺灣新一世代女性移動者的獨特聲腔。

參考書目

Neil Howe and William Strauss, Millennials Rising: The Next Great Generation (New York: Vintage, 2000).

李琴峰,《北極星灑落之夜》,臺北:尖端出版,二○二二。

李琴峰,《獨舞》,臺北:聯合文學,二○一九。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等著,《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臺北:臺灣勞工陣線協會,二○一一。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新北:聯經出版,二○一七。

【圖說】作家李琴峰。

【圖說】李琴峰著譯,《彼岸花盛開之島》書影。(聯合文學提供)

《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

王鈺婷主編,聯經出版

《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島航》

王鈺婷主編,聯經出版

本書邀請多位作家、教授為臺灣女性作家的跨域寫作經驗進行多重深入的探索和展現。透過「她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出走、浪遊、尋找身分認同、家園歸屬與文化交流的經歷,爬梳時代脈絡下臺灣女性的成長和覺醒。

▍領讀作者群:
吳  文、言叔夏、楊  翠、李欣倫、黃宗潔、洪淑苓、王鈺婷、王萬睿、李淑君、天神裕子、李京珮、李文茹、詹閔旭、王梅香、侯建州、施慧敏、羅秀美、陳秀玲、石曉楓、陳室如、戴華萱、謝欣芩、李時雍、陳芷凡、張俐璇、李癸雲、顏 訥
 
▍移動的她們:
潘人木、李 渝、施叔青、李 昂、周芬伶、陳玉慧、鍾文音、郝譽翔、瞿筱葳、蓉 子、林海音、張美瑤、陳又津、歐陽子、林文月、溫又柔、李琴峰、謝冰瑩、謝 馨、鍾怡雯、蔡珠兒、張曼娟、胡晴舫、徐鍾珮、鍾梅音、三 毛、章 緣、達德拉凡.伊苞、蔣曉雲、彤雅立、張亦絢

文|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優聘副教授兼所長。曾任UCLA亞洲語言與文化系Fulbright訪問學人、臺灣人文學社秘書長、臺灣文學學會秘書長。研究興趣為臺灣現當代文學、移民與種族研究。著作《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合著,聯經,2018),編著《臺灣文學的來世》(與陳芷凡、王鈺婷、謝欣芩合編,即將出版)、《中外文學》「殖民、冷戰、帝國或全球化重構下的南方」專輯(與許維賢合編,2023)、《中山人文學報》「全球南方華文文學」專輯(與吳家榮合編,2021)。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