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新英格蘭堡頗有興趣,因為我看見它的自由度。
我不曾聽過這款麵包的名字。端看它裝在袋中的外觀,我首先直覺地想要像撕土司那樣,撕下一瓣來品嚐它的風味:嚐嚐它的麵香、奶油香、是鬆軟亦或紮實的口感。當然,接著我看見了它中間那道能將它一分為二的縫隙,知道它是像三明治、熱狗堡麵包那般,設計來夾取餡料在中間一起食用的。
在料理上,「夾」是一個神奇而美妙的動作。無論手執的是一片生菜葉、海苔片、潤餅皮,或是任何種類的麵包片,以夾的方式組合兩三樣食物一起入口,那多種味覺的同時性,帶來精微不可言喻的加成效果,總是令我格外享受。
我上網查詢「New England bun」,出現的圖片顯示這款麵包原是為熱狗堡所設計。我開始思考,如果是在我的日常生活,我會如何享用它?以這款新英格蘭堡為自己簡單製作點心的話,我會想夾入什麼餡料?
我首先想到的是香料咖哩。咖哩是我一生的熱愛,也是我自己的廚房裡經常出現的常備料理。配白飯、薑黃飯,或搭配烤餅是永不嫌膩的餐點,有機會夾入麵包中,當然要來試試。其次我想夾入蔬果,創造清爽與輕盈的感覺,一款任何時候享用,都不會感到負擔的輕食。
➊ 經得起純粹單吃的好感──手撕單吃配咖啡
新英格蘭堡的第一項「食驗」,我以手撕單吃,搭配一杯手沖咖啡,這樣簡單純粹的方式開始。
雖然新英格蘭堡是設計來夾餡料,讓人以三明治、潛艇堡那樣的方式來享用的,但並不意味著餡料是主角,而得以忽略麵包本體的品質。就像滷肉飯的白飯和滷肉一樣重要、漢堡的麵包與餡料同等程度決定了這份漢堡的美味體驗,理想的新英格蘭堡應該也要經得起純粹的單吃,提供一種單純的好感。
我很享受如生土司、黑麥土司、法國可頌、鹽可頌、原味波蘿麵包這類不帶餡的單純麵包,喜歡那樣的純粹性。小時候走進台式麵包店,看著各種受日本麵包文化影響的帶餡麵包,琳琅滿目,很誘人,很逗引人的味蕾想像,我幾乎要發生選擇障礙了。但我最後總是拿了波蘿麵包。
長大後開始有機會接觸高級一點的fine dining餐廳,那些承襲法式餐點的用餐程序的餐館,開胃菜之後,總有一份麵包,搭配上等的奶油。我最期待的,竟然就是這樣的純粹性。比起主餐,開餐那份麵包的好吃與否和奶油的選擇,反而更大程度決定了我是否會再度回訪的原因。
婚後,平常上班日我與妻幾乎都自己在家準備早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選擇生土司、鹽可頌,放上平底鍋煎至表面酥脆。然後選一支中焙的單品豆或blend綜合豆,以手沖或Syphone沖煮,作為搭配的飲品。不想喝咖啡的時候,則改沖一壺南非國寶茶。如果時間充裕,則再準備一小份沙拉、一顆水煮蛋、炒一份菇、煎幾片節瓜,或切兩種水果。它們是因為有了麵包和咖啡這項組合、為了輔佐這項組合才出現的「選配」。不變的是我們對麵包和咖啡的享受。我們著迷於日本喫茶店,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其厚片吐司與綜合咖啡的早餐文化。
我當然懂得華麗與豐碩的美學,深受如泰國寺廟或印度市集那樣多彩度的文化風格所吸引,並由衷讚嘆;我也樂於在日本京都寧靜充滿禪意的寺院,靜靜坐上一整個早晨。精緻如藝術般的法餐和極簡樸直的麵包和咖啡,各有其品質和美好的判準。我的日常生活則傾向單純,沒有太多物欲,經常連別人要送我生日禮物也想不到要許什麼願。若有閒暇,讀讀書、寫寫字,一份美味的麵包和一杯好咖啡,就足以使心地愉悅,提昇時光的品質。
➋ 來自異國風味的啟蒙 ── 夾入馬鈴薯香料咖哩
新英格蘭堡的第二項「食驗」,我以香料咖哩作為夾入的餡料,當作早餐享用。
我的咖哩啟蒙應該始自泰國。第一次獨自旅行曼谷,落地後已至傍晚時分。到旅舍放妥行李後,空腹走在陌生的Sukhunvit街區尋覓晚餐,渴望著一份道地、溫熱、濃郁的泰國美食。最後我走進一間小店點了一份綠咖哩和啤酒。一人份的綠咖哩和一盤白飯上桌,那份量與尺度、椰奶與香料的氣味撲鼻而來,光聞氣味就滿心歡喜。咖哩拌著白飯入口,不料舌尖卻逐漸燃起火來。這份綠咖哩的辣度,讓平常不太吃辣的我接了一記重擊。很意外的,這一擊好像敲開了一個空間,讓濃郁的泰式咖哩得以緩緩流入我的內在,那香料的魅、椰奶的郁、鹹甜交集伴隨熱切的辣,從我的味蕾進入,被整個身心接納、融合。
此後,不管是到新加坡、日本、泰國,或是印度,我一定品嚐當地的咖哩。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咖哩控。今年我安排了三週的時間,遠赴北印度,到我修習多年的瑜伽傳承的學院參與師資班課程。每日行程從清晨五點半到晚間九點半,接受密集的教學訓練課程。除了作息清淨規律,餐食簡淨、無肉、也無蛋,並且三餐幾乎少不了各種咖哩輪番出現,搭配印度長米和烤餅。我吃得歡喜自在,既不嫌膩,期間也不曾想念起台灣的食物,倒想把這裡的飲食與作息,複製回家。
週末自己在家下廚作料理,自然也少不了咖哩。甚至,煮一鍋咖哩成為了我的一項固定儀式。家裡的料理櫃裡,固定存放市售的咖哩塊、咖哩粉,以及自香料零售商購得的幾種原型香料和粉末,如芫荽、茴香、孜然、薑黃,方便靈活運用。
這次夾入新英格蘭堡的咖哩,我選擇馬鈴薯白花椰香料咖哩。倒油熱鍋,加入事先切好的洋蔥丁,開始以中火翻炒。看洋蔥表面都沾了油發出光澤,一邊心想著「水份,離開吧」。注意火侯,有耐心地將洋蔥炒至深褐色而不燒焦。 接著,將事先磨好的蒜泥和薑末,用一點水調和,倒入洋蔥拌勻,直至水份蒸發。接著依序加入番茄糊、咖哩粉或咖哩塊均勻攪拌。再加入事先炒過的馬鈴薯塊和切好的白花椰菜,加入適量的熱水燉煮,直至心目中的理想狀態。製作咖哩的過程充滿熱力而不過於火爆,我喜歡搭配50年代的美國爵士樂,例如Miles Davis 或 Clifford Brown的專輯。
以另一個平底鍋將新英格蘭堡兩面煎至酥脆後,夾入咖哩。酥脆的麵包、鬆綿的馬鈴薯和白花椰提供不同口感,融合在噴香的香料咖哩中,這是一道不敗料理。吃一份不夠,就再吃第二份。剩餘的咖哩分裝至保鮮盒,當作便當菜。
➌ 甜食替代品 ── 夾入蘋果切片沙拉
新英格蘭堡的第三項「食驗」,我以蘋果沙拉為內餡,當作午茶時間的點心。
我嗜甜,總是找理由要嚐一點甜頭。甜是天真,是美好,無論是口齒間的甜,或情感中的甜,都是生活中的撫慰,令人嚮往,難以戒斷。午茶時間一到,我總想著要來一點甜點,搭配一杯咖啡或茶。在公司上班,沒有時間或空間能夠自製午茶,難免會嘴饞吃了零食、巧克力。週末在家,也不免想起幾間心儀的甜點蛋糕店,欲望呼喚,喚得我心頭癢。
我生命中重要的女人們(妻子和我媽)不只一次提醒我要減糖。有了孩子之後,工作、育兒、家務、寫稿,諸事繁忙,分秒必爭。有良好的精神和體力,變得更加重要。除了排定時間運動,每日規律靜坐,注意自己的心念和情緒,以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外,飲食上我首先從減少精緻糖做起。蘋果沙拉堡,算是我為自己安排的甜食替代品。
蘋果切丁,與市售的優格拌勻,蘋果甜沐浴優格中,再切兩三片番茄增加一點酸度。如果家裡有核桃或腰果,敲碎一些拌進去,也挺好。將所有食材一同夾入新英格蘭堡,就完成了。蘋果沙拉堡提供了一點健康概念,一點飽足感,甜也沒缺席。並且,食材單純,備料簡單,製作方便,我實在找不到理由偷懶不做。
我對自己與新英格蘭堡的這次相處經驗,感到滿意。從簡單到豐美,我可以想像新英格蘭堡發展出的無限創作可能。然而我能做的、我想做的,是用這份麵包,表達現在的我,真實的生活。裡面夾著我的痴迷與執著,也夾著我的盼望與知足。
撰文|劉書甫
1986年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與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歷經台灣北、中、南三大城市洗禮,現為定居台中的地方爸爸,
個人網站:liushufu.com
臉書:Shu-Fu Liu (劉書甫)
照片提供|劉書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