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文化桃園】青埔時間行旅|親子刺繡工作坊

【文化桃園】青埔時間行旅|親子刺繡工作坊

by 鄧文貞

天氣涼爽的秋天,我在青埔高鐵站借了一臺Ubike,開始我的青埔單車小旅行,對照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上的地標,尋找可能已經消失的地景或建築,對比現在的地貌或景觀。

土地的角度來看歷

青埔地區最早消失的埤塘就叫紅埤,位於現在桃園高鐵站站體位置,而蘆竹埤(5-7號)則因開發爲高鐵特區填平,就是宜家旁的站前廣場。

我沿著桃捷騎到民生社區(註1),舊地名紅埤腳,這裡原來是日治時期的裕豐磚窯廠,燒製的磚塊用來興建三合院。中壢是臺地地形、地質以礫石為主,附著紅色土壤,主要是黏壤土、輕黏土。紅土臺地堆積層、沖積土分布於新街溪、老街溪、洽溪等河流兩岸。位於青昇宮附近的古地名赤崁,就是形容紅土的河階地形。

騎經墨池(下厝埤、5-8號)旁邊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在樹下乘涼休息一下。接著騎到領航北路三段和中山南路十字路口處,這裡已是手壓臺車的終點站。青埔又名鐵支尾,日治時期1903年桃園軌道株式會社成立,在桃園蓋了許多條手壓臺車軌道,開往青埔的路線爲楊梅線,途經現在的新生路四段,青埔國小舊校門,古地名中厝。主要是載貨:米、茶、甘蔗、木材、豬……,大約在1935年拆除,改建成公路113縣道,大眾運輸工具被桃園客運取代。

旁邊的新光影城、華泰名品城為舊時的呂厝,1711年(康熙50年)呂夏珍開墾青埔地區,據說當時只是長著青草的荒地,早期以廣東、漳州的客家人、福佬客移民為主,清末已經有呂厝、中厝、下厝等聚落。可惜的是這些百年古厝,因為高鐵特區開發已經拆除殆盡。

繼續往前騎到青禾藝術公園,最早的名字是赤牛稠埤,因為附近養了很多牛而得名,後來改為編號5-5號埤,原本是一窟方形的池塘,現在僅存一半三角形,對角線一半填平蓋皇家社區(註1)

我沿著老街溪河畔騎車,風徐徐吹來十分愉快,彷彿可以見到當年河道彎曲處的青坡,有個牧童騎在牛背上,還有一望無際的稻田。人類自古就是逐水草而居,需要喝水、洗滌、耕種,中壢人的母親河是老街溪,源自龍潭大池、南勢溪等,經過平鎮與中壢,到許港厝出海,孕育先人的生活智慧與人文信仰。

騎到不遠處的瑞士社區(註1),為高鐵特區開發被保留的三個社區之一,旁邊就是正在興建的美術館,桃捷填平了大部分的埤塘,青塘園(6-5號、公十二埤),保留左半邊的水域,在池邊興建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旁邊還可以看見百年水圳的遺留,桃捷貫穿整個埤塘的正中間,鐵道右邊則是尚在施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由此可見原埤塘的面積非常的大。

埤塘的開發是從霄裡大池開始,1741年龍潭凱達格蘭族的頭目知母六,他跟漢人合作建造霄裡大池。桃園大圳建於日治時期,石門大圳建於國民政府時期。

註1:民生、皇家、瑞士為高鐵特區開發被保留的三個社區。

「親子走讀共創工作坊」,以地圖繪製、拼貼與刺繡的創作方式,呈現親子在青埔走讀之旅中的所見所聞。

親子刺繡工作坊

在兒美館開幕之前,2023年11月就舉辦了展前工作坊,內容包含青埔走讀、繪畫和刺繡,為期四週的親子課程,成果在兒美館開幕時展出。因為報名的兒童年齡偏低,要如何引起他們的興趣?想要在短短十幾個小時,把青埔歷史故事一併帶入課程,設計知識與美感兼備,有層次且豐富好玩的工作坊,都是不小的挑戰。因為我們不是要製作地圖的插圖,而是希望以在地人為主體,發現地方的魅力,分享值得紀念的時光。

第一週是室外課程,很榮幸地邀請到桃園的文史工作者邱台山老師帶領我們走讀。

因為時間的限制和路線順暢度,老師規劃的路線是從青塘園、土地公廟、瑞士社區,我們一起搭機捷到橫山書法藝術館,徒步到華泰名品城,從老照片對照現今景觀,了解青埔的歷史小故事。當天參與小朋友們真的是太棒了!跟著大人們走了六公里的路,兒美館開館暖身計劃,就在大手拉小手的步伐中展開。.

第二週是室內繪畫課程,我請他們分享青埔、家族的老照片或小故事。以古地圖補充上星期的走讀路徑, 回復或加強印象,以問答的方式聊到交通工具,有小朋友回答:汽車、高鐵、捷運、腳踏車甚至騎馬。

然後我分享日治時期輕便軌道的紀錄片(註2),影片中看見上坡時必須很努力地推著乘客或是貨物,下坡時可以輕鬆地跳上車溜下坡,交會時看見女乘客抱著小孩下車,二位臺車工人將車子抬到一旁,禮讓大型的臺車。影片中有農村的水牛稻田、土角厝茅草屋,大人小朋友都嘖嘖稱奇!時速25公里的手壓臺車竟然是當時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也有人以扁擔挑著貨物走在軌道上。小朋友觀察到影片裡的人都沒穿鞋,提問:「他們沒穿鞋腳不痛嗎?那些人現在都到哪裡去了?」我回答上天堂了。他們又問:「那牛也上天堂了嗎?」

註2:《1930年臺灣日本時代 角板山 輕便軌道台車影像トロッコ》

邱台山老師帶領走讀課程,小朋友們活力滿滿,走了整整六公里的路程。

小朋友畫了手壓臺車、牛車、汽車和高鐵,用稚趣的筆觸記錄交通工具演進的歷史。

我請他們畫下這兩週印象最深刻的畫面,然後彩繪顏色。有位小朋友畫下手壓臺車、牛車、汽車和高鐵的交通工具百年演進,在拍照記錄時,他很堅持要拍圖畫紙四個角度四張照片!現在的孩子都很有主見。

第三週的工作坊是刺繡,我教他們最簡單的針法:平針、迴針和鎖鏈繡。

上星期小朋友們已經畫下最純真的線條,今天家長們協助他們把圖案畫在麻布繡框上,之後輪流體驗刺繡,我喜歡看大小朋友協力刺繡的畫面,一針一線地繡出最真貴的時刻,享受共創共作的過程。除了繡線之外,材料的提供有搭配布料、鈕扣和白膠,在適當的塊面以拼貼花布的方式,增添畫面的趣味性,他們也從家裡帶來布料或是鈕扣。

 我則扮演引導與建議的角色,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從旁協助。這星期我設計二種地圖遊戲,請他們闖關,並且幫我製作走讀大富翁的棋子。預告下星期大家可以一邊玩,一邊蓋(畫)房子。最後一週的親子工作坊,是刺繡收尾。

帶狀式的課程必需滾動式調整內容,準備引起他們興趣的主題或遊戲輔助。我以第一週的走讀路徑設計「青埔走讀大富翁」桌遊,吸引小朋友來畫磁鐵蓋房子。一位媽媽還跟我抱怨說:「老師妳的遊戲太好玩,他都不來幫我一起繡……。」可能有人質疑作品不是全部都是小朋友繡的,我想親子工作坊的重點在共同創作,因為兒童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所以只能邊玩、邊跑、邊做。我認為兒童美術館提供的是親子共學,而不是兒童才藝班,這裡沒有制式的樣板可以臨摹。大家一起開心地以布料拼貼、鈕扣點綴,完美地再現純真的繪畫線條,每個小朋友都是渾然天成的藝術家。每件作品都好可愛喔!

桃園埤塘和高鐵的刺繡作品真可愛,右下角的小白鵝更是活靈活現!

工作坊在藝術家帶領之下,以親子共創方式創作。

閱讀地圖

為配合「探險未來!」開館展的主題,我以青埔古地圖為創作發想。〈青埔時間行旅〉創作計畫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創作者對青埔人文歷史的調查研究,親自拜訪在地的耆老,請他們的描述自己的童年往事,關於地景、交通、工作和生活記憶,藉由長者的口述歷史,試圖對青埔百年的發展,勾勒出畫面的雛形;第二個部分是上述的展前工作坊;第三個部分是作者三組件的纖維藝術創作——〈青埔1924〉、〈記憶是文化1935-1999〉、〈流動的饗宴2024〉,分別以藍染刺繡、鈕扣、烏干紗等複合媒材,呈現青埔的過去與現在,讓參觀民眾有穿越不同時空的感覺,以纖維材質吸引、提供不同的視覺體驗。

城市對我來說最大的不同是速度的改變,手壓臺車時速25公里,高鐵時速200至300公里,現代人爭取到時間,卻也離土地越來越遠,人與人之間也疏離了。兒美館不是兒童樂園,可以玩的互動式作品不是公園裡的溜滑梯,展出的作品有互動式、動態式、靜態的作品,需要大人適當的說明和共同欣賞,一起討論、分享彼此的感受。

〈青埔時間行旅〉三連作以不同的媒材,來呈現青埔不同時期的歷史。

撰文、圖片提供|鄧文貞

花蓮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碩士、法國波爾多美術學院造型表現藝術碩士,兼任國立中興大學數位人文與文創產業進修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長時間研究飲食文化,近期以天然染色軟雕塑與梭織、刺繡地圖創作。因平埔血緣關係,最新的創作關注於臺灣歷史事件、原住民文化與族群融合的議題,因為喜愛登山健行,攀登過許多臺灣高山百岳,豐富了創作的題材與內涵,將臺灣歷史、神話傳說、族群遷徙路徑,融合表現在掛毯與地圖創作。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