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文化桃園】攜手孩子,傾聽城市的聲音|兒美館館校合作戶外踏查紀錄

【文化桃園】攜手孩子,傾聽城市的聲音|兒美館館校合作戶外踏查紀錄

by 張郅忻

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裡,有一群背後印著蘋果班服的孩子,耳朵緊貼著這次開館展「探險未來!」的主題牆。他們在做什麼呢?

聆聽美術館的聲音,是這次兒美館館校合作計畫的一部分。兒美館媒合聲景藝術家鄭琬蒨,與青埔國小藝術人文領域教師,合作開發特色課程「青埔小偵探」,引領孩子藉由聲音藝術,探索身處的環境與自我的關係。

以聲音探索城市身世

走出高鐵桃園站,舉目所見皆是高樓,然而,在二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稻田。青埔的身世被深深埋藏在新的城市風景中。當兒美館開始啟動館校合作計畫時,便希望能透過藝術計畫,帶著孩子一同挖掘城市的多重面貌。

這項館校合作計畫自112年開始籌備,兒美館邀請具豐富館校合作經驗的臺北當代藝術館、鳳甲美術館及建成國中進行專題分享,其中參與講座的青埔國小老師,向館方主動表達合作的意願。有了合作的夥伴,接下來思考的問題是該用什麼藝術形式來進行這項計畫呢? 

兒美館一直著重在地知識的累積,這一次的館校合作一方面希望能藉此探索兒美館所在地「青埔」這座新興城市的在地特色;另一方面則是響應新課綱跨域多元學習的理念,以「五感體驗」做為長期的發展目標。

循著「五感體驗」的脈絡,這次先嘗試從「聽覺」角度出發。兒美館找到曾經合作過的聲景藝術家鄭琬蒨。鄭琬蒨自幼學習古典樂,2015年開始接觸即興表演。除了即興表演,她的創作媒材為聲音,包含聲音裝置、錄像、行為藝術,透過聲音藝術認識社會事件、環境議題。這座新興的城市從前的樣貌是什麼樣子的?兒美館希望透過消失的聲音,帶領孩子透過觀察、體驗與想像,一起探索城市的身世。

鄭琬蒨和孩子們使用錄音設備,一起錄下校園中的特色聲音。(透島影業/攝影)

出教室,前往美術館

在這項計畫裡,兒美館除了扮演發動者,也協同藝術家進行實地踏察,包括訪談學者專家,如埤塘達人陳其澎教授,同時也是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計畫主持人,探究桃園埤塘的前世今生;以及開設「桃園學」課程的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魏立心,透過藝術探討生態永續的議題。同時也訪問在地農園芭寶米農場,實地了解在地農業的現況。

有田野調查作為基礎後,鄭琬蒨與藝術人文教師一同設計、開發出特色課程「青埔小偵探」,包含「聲音魔法師」、「聲音散步」、「聲音採集故事」及「青埔國小放送中」等四堂課程。合作對象是青埔國小五年一班的學生,課程之後,會留下簡報、音檔及教案,讓這次的課程能夠擴散到其他班級。

第一堂課,鄭琬蒨讓孩子「清耳朵」:「閉上眼睛,打開耳朵,聽聽看這是什麼聲音?」水的波波聲、風吹動稻穗的聲音,孩子們聆聽藝術家預錄的環境聲,練習純粹用聽覺來感受世界。兒美館準備給孩子每人一本空白筆記本,讓孩子們嘗試將無形的聲音,以有形的畫筆與線條描繪下來。孩子們發揮各自的想像力,在空白的筆記本上記錄聲音的各種樣貌。

下一堂課,藝術家帶孩子走出教室,聆聽學校的聲音。當天剛好下雨,孩子們站在走廊邊,聆聽雨落在校園泥地上、屋頂上的各種滴答聲,發現原來聲音是如此多變。接著,藝術家帶著孩子離開校園,來到美術館,聽聽美術館的聲音。走進青塘園,觀察埤塘周遭的環境聲,透過特殊設備,聆聽水下的聲音。

下雨天時,腳踩水窪的啪搭啪搭聲形成活潑的自然音樂會。(透島影業/攝影)

孩子們發揮想像力,試著把聽到的聲音「畫」出來。(透島影業/攝影)

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音故事

藝術家也給孩子們「回家功課」,讓孩子們收集生活周遭的聲音,有什麼聲音是你最想保留下來的?孩子們錄下家中小貓的呼嚕聲、媽媽喊孩子「寶貝」的聲音。當孩子們重新打開耳朵聆聽,會發現這些聲音如此日常,也如此珍貴易逝。孩子們收藏珍視的聲音,跟同學們合作錄成廣播劇,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音故事。

此外,藝術家藉由兒童對青埔地區消失聲景的反饋,設計出「青埔小偵探」學習單,這份學習單也放在桃園市立美術館的官網上,讓更多大小朋友能夠透過這份學習單,藉由聲景認識兒美館,認識青埔這座城市。

113年6月5日,穿著班服的四位青埔國小孩子,再次踏入兒美館。這次,他們扮演分享者的角色,坐在國際演講廳的臺前,向對館校合作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分享這次參與館校合作的想法。兒美館也將這段課程製作成紀錄影片,並邀請鄭琬蒨一同分享聲音藝術的課程實踐。透過這次分享會,兒美館希望能擴大這次館校合作的效應,明年度,除了用聲音藝術的形式持續跟青園國小合作外,也將嘗試不同的藝術形式,尋找更多連結學校與美術館的可能。

孩子們走到戶外,用心聆聽萬物之聲。(透島影業/攝影)

孩子們在活動的成果分享會中,自信大方地展示作品!

撰文|張郅忻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現為桃園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組長。曾於蘋果日報撰寫專欄「長大以後」,人間福報副刊專欄「安咕安咕」、「憶曲心聲」。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兒少小說《館中鼠》,長篇小說「客途」三部曲:《織》、《海市》、《山鏡》。另著有研究專書《重寫與對話:臺灣新移民書寫之研究(2004-2015)》。曾獲桐花文學獎、金鼎獎、2022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馬偕傳教士紀念電影劇本首獎等。

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