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4)年3月,范姜泰基接任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長並兼任財團法人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過去的他,曾擔任馬英九總統時期的總統府發言人、行政院研考會副主任委員,不過更讓大眾熟悉的可能是他近年投入表演藝術,參與戲劇《茶金》、《人選之人—造浪者》的演出。他期望自身豐富多元的背景能為客家文化帶來刺激,從活動與場館、語言與教育等各個層面逐步建構認同,讓客家成為臺灣人的歸屬感。
一步步拾回客語的舌頭
走進局長辦公室,電視總是開著,播放著客家電視台的新聞、卡通、電視劇等各種節目。范姜泰基笑說那是他的沉浸式環境,「雖然我有中高級客語能力認證,但仍覺得自己必須保持語感,讓客語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他最喜歡的是客家電視與LINE TV合製的經營類實境節目《可可樹下的奇幻小店》,拍攝將客語華語混用,讓參與的藝人與屏東的當地民眾在拍攝期間漸漸熟悉客語。
「我們希望客語能夠進入生活的每個環節。」范姜泰基說,為此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今年申請,並獲客委會通過桃園市第一所全客語幼兒園,並將客華雙語的教育課程推行至小學、國中裡頭,讓語言的活絡能在日常裡被實踐。客家局也在今年的六至十月展開客語家庭募集,不到兩個月就有一千六百多個家庭報名參與,最終將篩選出五十個客語家庭頒獎,鼓勵家中子女能多和長輩進行客家文化和語言上的交流。
除了家庭及校園,范姜泰基表示日常零碎化的時間也是他們試圖觸及的時刻,於十至十一月展開「有AI哈客松」競賽,徵集用AI技術結合客語教學的點子,尋找能將點子實踐的技術團隊,期望能於明年將創新的想法落實,創造出更全面、生活化的客語學習環境。
在劣勢裡成長,讓客家成為一種生活
「我常開玩笑說如果TWICE周子瑜的單曲裡出現一兩句客家話,那客家就紅了,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范姜泰基說。二○二一年現象級客語電視劇《茶金》、二○二三年彭佳慧拿下金曲獎的首張客語專輯《我在客廳做的夢》都曾為客語帶來不少討論及關注,但大環境下少數語言的劣勢依然存在。
根據客委會的調查,近年臺灣人對於客語的聽說能力掉了八個百分點,聽得懂的僅四成多,會說的則已掉到了三成多,「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活動讓客家進入到大家的生活裡面。客家並不是一個封閉的圈,它是一個生活模式。」
其實范姜泰基自己對於客家的認同也是一步一步撿回來的。「范姜」是新屋客家具有代表性的姓氏,但他的父輩早在童年時期為了討生活移居台北工作。范姜泰基自小在台北長大,家裡會說海陸腔客語,但在校園與同儕之間甚少,對於桃園客家的連結也只有每年回老家拜年。直到三十七歲,他進入客家電視台工作,才把客語的舌頭尋回,「在推語言政策時,幼兒時期非常關鍵,小時耳朵聽過,母語就會植在腦袋裡的某個抽屜,往後把它拉開就不難。」
范姜泰基認為自己接任客家事務局局長優劣參半:優勢是他有過往在客家電視台、表演藝術等文化相關經驗,可以為客家文化發展帶來新的觀點。劣勢則是他必須比在地人更加努力深入桃園客家文化,他也為此感謝局處同仁的幫忙與協助,才有辦法更快速地進入狀況。
先是認同、歸屬,最後成為光榮
近年桃園市七大客家館舍皆已完工,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便推展「HAKKA任意門」計畫,將七館串連開出上百場文化體驗活動,如保留歷史與自然景致的崙坪文化地景園區以手工藝文課程為主、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能走入客家文學的脈絡,而客家事務局所在的客家文化館則是複合型場館,有展覽空間、演藝廳,還有免費的親子空間,每逢假日總能看到許多孩童在這裡玩耍,嘗試用客語唸出小動物的名字。
除了館舍,范姜泰基也希望透過政策讓客家的產業更被看見,明年預計將推出全新網站,如客家版的米其林指南,推薦桃園十三行政區的百家美食。網站還有客庄深度旅遊路線推薦,能走訪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文化歷史,以及回程前必經的特產名店,要讓遊客輕鬆體驗客家文化。今年也正逢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的百年冥誕,從十月一路到年底將會有一系列紀念活動及專書推出,完整爬梳龍潭百年的文學風情。
擔任局長以來,范姜泰基說最難的是,客家事務局常被質詢做了哪些事情來提升客家的能見度。「做文化的根基並不像是蓋一棟大樓,建好後能漂漂亮亮地剪綵拍照,文化是無形的。」他說,那必須是一次次的累積、成長、被看見,然後持續下去。為此客家局每年皆會打造一整年度的客家活動,期望客家文化能一點一滴地在每個臺灣人的心中滋芽,長出認同,擁有歸屬,最後成為臺灣的光榮。
採訪撰文|麥恩
英文為Mion,第九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在米蘭學食物設計,回台灣成為文字工作者,文字散落於各媒體,聲音出沒在《聊BAR電影》podcast。
攝影|林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