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 首爾麻浦區臥牛山路24
⏺︎ 11:30-2:00
白天是咖啡店、晚上則變身為醉酒燕子,無論何時都敞開大門,像家人般的存在。一樓為咖啡廳、地下室是主要表演空間,二樓以上則是「文化地形研究所(CTR)」,結合建築、出版社、唱片與活動企劃。這裡幾乎每天都有表演,收費方式為自由樂捐。若地下室座位滿了,也能透過天井設計在一樓享受音樂。
⏺︎ 首爾麻浦區延禧路35號地下1樓
⏺︎ 營業時間以 IG 為主
從合井站起家,後搬遷到延南洞東津市場旁,最初只是好友們交流的小空間,隨著有趣的靈魂陸續加入,便自然開始舉辦演出和 DJ 派對。與其說是場館,這裡更像是一個有機形成的聚點,穿越入口後,便進入另一個自由的世界,在這裡「人」才是主體,無論你是居民或遊客,是學生或上班族,身分在這裡變得不再重要,大家因音樂起舞,也因人而相遇。
⏺︎ 首爾麻浦區臥牛山路29街64地下1樓
⏺︎ 20:00-24:00(以演出時間表為主)
隱身在觀光客熙來攘往的臥牛山路,二十年來一直是弘大音樂人們的秘密基地,啟發了無數個青澀的靈魂。某場館店長曾回憶:「剛滿二十歲第一次來弘大就在這裡看mukimukimanmansu(註)的表演,你知道有多衝擊嗎?」這裡原是音樂同好的沙龍,風格刻意維持在「音樂聆賞以上、正式演出未滿」的微妙平衡,也正是這種無拘無束的氛圍,讓它成為音樂人們最愛的聚會場所。
⏺︎ 首爾麻浦區臥牛山路137號5樓&頂樓
⏺︎ 營業時間以 IG 為主
@senggistudio/圖像提供
由音樂人鄭周榮(정주영)於二〇一九年親手打造,名稱取自「生氣盎然」的生氣,相較其他場館,是較年輕的一員,卻是弘大少數能從屋頂俯瞰鬧區繁華的場館。或許是出自音樂人的堅持,也或許是老闆對手作精神的執著,從開業以來場館的設備、布置不斷升級,每每造訪都有新發現,要說是弘大最華麗的場館絕不為過。
⏺︎ 首爾麻浦區臥牛山路17街12
⏺︎ 20:00-03:00(週一、三公休)
搖滾樂迷絕不能錯過的聖地,不少如今已發光發熱的樂團,正是從這個舞台出發。位於地下室的Club FF,帶著經典Live House的氛圍——混著潮濕氣息與酒精味,地板永遠黏膩,牆上貼滿各式貼紙。開業二十年的Club FF位於夜店巷弄,是弘大最早把Live House和夜店兩個概念結合的場館,樂團演出結束後,老闆兼DJ Eddie便會放起各式經典搖滾,讓人宛如置身九〇年代倫敦Pub的狂熱夜晚。
「若有人說他住在弘大,那麼他就一定是喜歡獨立音樂的人。」韓國流行音樂學者申鉉準在他的著作《歌謠、KPOP,及其他》中如此描述。弘大,弘益大學的簡稱,其周邊商圈被稱為弘大圈,原指首爾西橋洞、東橋洞一帶,涵蓋弘大正門、地鐵弘大入口站、合井站和上水站。然而,隨著仕紳化①的影響,許多店家與形塑弘大文化的場景紛紛往外圍遷移,擴展至延南洞、望遠洞,甚至更遠的延禧洞。
提到弘大,許多人會聯想到夜店文化,但其實弘大與新村相鄰,弘益大學、延世大學與西江大學都座落於此,不僅是充滿年輕氣息的商圈,更是次文化的搖籃,匯聚了出版業、藝廊、複合式文化空間、音樂場館。弘大之於獨立音樂與次文化的發展極為重要,甚至有「弘大病(홍대병)」一詞,語意類似「假文青」,雖然帶有貶義,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弘大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聯。
一九九四年,弘大誕生了第一間Live Club②「Drug」,兩年後,樂團Crying Nut和Yellow Kitchen發行合輯《Our Nation 1》,被視為韓國獨立音樂的元年。作為次文化場景的先驅,Crying Nut的靈魂人物Captain Rock每年生日都在弘大舉辦「Captain Rock Day」,是弘大三大慶典之一。該活動最初於小酒館舉行,二〇一六年開始在知名場館MUV Hall舉辦,除了喝不完的酒,更是音樂人的同樂會,能一覽平常不常表演的元老級樂團們,也提供新人們表演的舞台,Captain Rock因此在二〇二二年獲韓國大眾音樂獎③的評審特別獎。
至於弘大三大慶典的其他二個,雖然普遍認定是萬聖節和耶誕夜,但對於獨立樂迷而言,絕對是Zandari Festa和Live Club Day了。Zandari為西橋洞的舊名,致力於成為韓國版SXSW④,每年秋天串聯弘大巷弄中大大小小的場館,匯聚海內外音樂人,以音樂會友。Live Club Day則像是日常版的Zandari Festa,於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舉辦,只要購買一張門票,就能自由穿梭在多個Live Club,是新手樂迷探索弘大的好機會,也是新人曝光的管道。剛迎接十周年的Live Club Day,記錄了不少音樂人的青澀時期,樂團DAY6早期就曾在參加。
然而在弘大仕紳化愈漸嚴重後,不少場館難以撐過十年,部分選擇遷移至租金較友善的延南洞或望遠洞,有的易主經營,無法支撐的則只能歇業。疫情期間更是雪上加霜,以Live Club Day為例,早期每回皆有約十個場館參與,如今場館卻硬生生減半。在疫情期間,韓國防疫政策嚴格,讓原本以熱情作為燃料支撐的場館一一倒下:一九九四年開業、在韓國電子音樂界佔有一席之地的Club MWG(明月館)在慶祝二十五周年後歇業;結合音樂表演、藝廊、咖啡店、書店的複合式文化空間「空想溫度」在二〇一九年因仕紳化搬遷後,又在二〇二三年因疫情不得不發起募款活動才得以存續。
隨著DAY6成為首支在高尺天空巨蛋表演的樂團、Silica Gel站上過去僅屬K-Pop的韓國年末大型頒獎典禮舞台,「樂團熱潮來襲」就像流行語一樣從疫情復甦後到處可見。儘管老樂迷似乎在疫情期間離開了弘大、草根音樂場景仍未完全回溫,但作為獨立音樂人們堅強後盾的場館Club Bbang邁入了第三十個年頭,像是為整個場景打了一劑強心針。另外,新血空間注入,再加上音樂祭與電視節目的催化,樂迷的組成出現世代更迭,越來越多新世代從網路轉往現實世界,開始探索現場音樂的魅力。「獨立音樂的競爭者不是K-Pop,而是分散閱聽眾注意力的其他娛樂。」由文化藝術工作者、商家組成的「弘宇宙合作社」在某次座談會上這樣說——只要場景還在,相信再不久弘大Live Club就能回到疫情前的熱絡。
① 近年在韓國,仕紳化多始於藝術與文化群體進駐老舊社區,活絡地方經濟後,伴隨租金與房價的飆升,迫使原本的居民遷出。首爾的代表性案例包括弘大、三清洞、西村、延南洞等地。
② 台灣普遍使用Live House一詞,韓國則使用Live Club,本文統一使用Live Club。
③ 類似台灣的金音獎。該獎專注於音樂本質,但未能在主流市場獲得高度關注,更多時候被視為象徵性的榮譽。在二〇一七年頒獎典禮上,音樂人李瀧當場競拍獎盃換取現金,諷刺地揭示了獨立音樂人的生存困境,也反映了韓國大眾音樂獎在產業中的尷尬地位。
④ 美國德州的藝術節。活動涵蓋音樂、電影、科技與互動媒體,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業界人士參與,是獨立音樂人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平台。
Crying Nut
《말달리자(馬兒快跑)》(1998)
起源於弘大Live Club「Drug」、見證韓國獨立音樂歷史的Crying Nut於一九九八年發行的首張專輯,雖然製作不算精緻,但其中的同名歌曲〈馬兒快跑〉因被選為知名冰淇淋「Bravo」的廣告曲,而成為傳唱度極高的作品。直到今天,這首歌依然穩居年輕人卡拉OK熱唱曲的前十名。
10cm
《1.0》(2011)
起源於弘大Live Club「Drug」、見證韓國獨立音樂歷史的Crying Nut於一九九八年發行的首張專輯,雖然製作不算精緻,但其中的同名歌曲〈馬兒快跑〉因被選為知名冰淇淋「Bravo」的廣告曲,而成為傳唱度極高的作品。直到今天,這首歌依然穩居年輕人卡拉OK熱唱曲的前十名。
Silica Gel
《POWER ANDRE 99》(2023)
由一群首爾藝術大學好友組成的Silica Gel,甫出道便在韓國獨立音樂界掀起漣漪,以夢幻實驗風格結合VJ影像藝術的舞台魅力奪下「年度新人」。經歷團員入伍、退伍與團隊重整後,自二〇二二年起發行的單曲屢獲韓國大眾音樂獎青睞。隔年發行的專輯《POWER ANDRE 99》更收錄了三首獲獎單曲,專輯本身亦被韓國教育廣播公司EBS評選為韓國兩千年代百大名專輯之一。
撰文|Linn
旅居英國的音樂工作者,朋友們的「弘大GPS」。延世大學韓國學碩士、西敏大學音樂管理碩士,但音樂現場才是最自在的地方。粉絲專頁《羚羊洞穴》的二分之一,佛系寫寫音樂和文化觀察,偶爾策劃演出、翻譯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