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閱:文學】從《臺灣漫遊錄》到Taiwan Travelogue|「從原作到翻譯的對話」講座側記

【閱:文學】從《臺灣漫遊錄》到Taiwan Travelogue|「從原作到翻譯的對話」講座側記

by 簡毓萱

在《臺灣漫遊錄》為臺灣文學寫下嶄新的一頁之後,2025年1月,臺文館特地辦理講座,邀請作家黃崇凱主持,除了與作者楊双子及譯者金翎相談翻譯過程的難題、趣事,也和許多熱情的讀者粉絲面對面交流。

用語言展現歷史、族群的複雜性

「我希望能告訴讀者我認為重要的、或是他們可能感興趣的事物。」《臺灣漫遊錄》初版封面上,楊双子是譯者,「翻譯」日治時期女作家青山千鶴子寫的書;書中也保留許多當時的菜餚名稱,如「菜筷」、「雞管」等用語,並以「腳註」向讀者解釋詞彙意義。楊双子說,在翻譯的框架下,才能合理的使用腳註,讓語言變化與時間流動得以展現;也才能放心地使用翻譯腔書寫,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到些許陌生,又不至於難以接近。

金翎在翻譯時便沿用這個形式,而為了讓英語讀者更好理解,除了原作的腳註,偶爾也會加上自己的註解,並用「楊」與「金」標示,「我不希望為了讓讀者輕鬆,而簡化自己的歷史。」對於1930年代複雜的族群關係,金翎選擇將人物名字以不同語言呈現,讓英語讀者體會那個年代的身分、語言等複雜性;此外,在翻譯書中菜餚名稱時,金翎也使用原本的台灣話發音和英文詞彙搭配,盡可能保留菜餚的「原汁原味」。

小說中的考究

故事的另一項特色,,則是楊双子撰寫時參考大量史料,盡可能貼近真實。她的作品大多描寫1930年代,希望能重現那個時代複雜而精彩的女性形象,「双子真的非常龜毛,她的下一本小說也是這麼認真地考究歷史。」黃崇凱打趣道。不過也正是這樣的堅持,讓她在吃遍全臺灣的臺菜後,生動地描繪出每道料理的食材細節與料理手法,使讀者能夠藉由文字想像菜餚的口感、顏色與氣味。

此外,小說中揭露殖民與被殖民矛盾的關鍵地點選在臺南第一高女,也是因為只有那裡留下完整的日治時期平面圖,「或許借用一個真實的素材,可以讓大家在閱讀時意識到這個地方的存在。」楊双子提到《四維街一號》也是以相同理念創作,而這部作品獲得的關注度,讓真實世界中的「四維街一號」受到政府重視,並於2024年開始整修工作,「建築本身充滿歷史的痕跡,要好好的保存,才有機會在裡面創造更多故事。」

Taiwan Travelogue的獲獎,讓臺灣有更多被世界認識的機會。金翎分享,有評審被書中菜餚深深吸引,詢問兩人能否帶他們去吃「阿舍菜」;更有英語讀者在一場朗讀會中質疑她身為臺灣人為何沒吃過書中全部料理,「後來對方主動來跟我道歉,說他意識到是自己對臺灣的認識太淺薄了。我認為他因為這樣,而有機會更深入了解臺灣,是很棒的事。」

透過文學,和世界對話

書寫臺灣歷史的同時,楊双子也試圖回應臺灣人複雜的國族認同問題:「我想和臺灣人對話,也想和日本人與中國人對話。」她試圖讓那些曾經影響臺灣人國族認同的國家,知道這些複雜糾葛背後的歷史脈絡,並舉例范銘如老師曾說過的,若只跟臺灣人對話,就只是顧影自憐的水仙花。楊双子希望藉由不斷的對話,梳理臺灣人複雜的認同與情感,使其慢慢變得清晰。

「臺灣文學是一個整體,大家一起向前走。」得獎之後,兩人對於臺灣文學有了新的想像。金翎希望能翻譯更多臺灣的繪本、小說、漫畫,並且期盼臺灣文學的外譯成為常態,讓更多作品走入國際視野;楊双子則認為自己很幸運能站上更高的舞臺,她希望那些擁有天賦也十分努力的寫作者,能獲得相同的幸運:「希望整個體制可以一起投入資源,讓不可測的『命運』被擺到更好的位置。」

「双子讓臺灣的寫作者可以夢想成為走向國際的作家,也讓我們重新想像不一樣的未來。」黃崇凱說。

演講當天,人潮早早就湧進臺文館,坐滿了館內最大的演講廳。越來越多的寫作者與閱讀者,珍視著、描繪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與文化,「臺灣文學正要開始出發。」黃崇凱如此作結。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的臺灣文學作品進入國際視野,帶著這座島嶼的故事走向更遠的地方。

撰文|簡毓萱

桃園中壢人,來自成大台文系。喜歡看書、寫字、拍照、做甜點。目前處在介於小孩與大人之間的尷尬年紀,自我認同是拉布拉多犬。

圖片提供|臺文館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