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當期聯文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讓嘻哈像定食, 一個常見但美味健康的東西 —— 專訪陳嫺靜

【當月精選】讓嘻哈像定食, 一個常見但美味健康的東西 —— 專訪陳嫺靜

by 鍾旻瑞

入坑嘻哈至今6年

二〇二五三月七日 我打開了兩張專輯☆☆☆

合作的秘密=beatmakers🤝嫺靜|一起去

度假=band🤝嫺靜(+prod. by Jerry )

私推曲目 Mase feat. Total〈What You Want〉、Deema〈CAN I?〉

「我是真的沒有想到!但一定是在哪裡看到或聽到,植入進我的腦袋。」陳嫺靜瞪大眼睛說。去年六月陳嫺靜在月見君想舉辦了一場迷你專場,演出名稱為「如果每天都可以___誰想要___:))」,彷彿一道互動題目,直至半年多後,專輯發行,那些空格才被填上答案。許多人以為她最初的創作靈感就是在戲仿流行句式,然而卻壓根沒關聯,直至專輯名稱公開後被問起,她才想到曾經有類似的書名引起討論。

一體雙生的新專輯

這次她找來李權哲Jerry Li作為專輯的製作人,將一部作品拆分成兩個版本,如同一對雙生在不同環境下成長,「一起去旅行版」由她和李權哲邀來樂手共同完成,「合作的祕密版」則與不同beatmakers合作重新詮釋歌曲,兩個版本間亦有互不重複的曲目。

除了以往大家熟悉的嘻哈,她這次也嘗試了Punk Rock(〈e04嘛這麼累〉),還有整首都是抒情演唱的〈Wui〉,問她為什麼會有這些風格的轉向,她說:「因為和Jerry合作吧,和別人一起創作,我就會想製作對方也有感覺的內容。」說完便模仿了在製作〈e04嘛那麼累〉時,一段她和李權哲從面面相覷,到創作開關被打開,動作停不下來的畫面。「他會從原本這樣(癱坐),突然登登登登登(手指飛舞操作各種器材),把麥克風遞給我說:『你唱唱看!你唱唱看!』,然後就把歌寫完了,但歌詞我們就花了很久的時間。」

歌詞的自主流動

從過去的作品開始,陳嫺靜寫詞的韻律感,在聽歌時一直都是無法忽視的特色。在〈我平時在想什麼1〉這首歌中,有兩句歌詞一直在背景中重複:「嘈嘈切切/明明滅滅」。除了字義中閃爍、低調行進的感官印象,兩句也都運用了相同的聲母,讓咬字上自然產生某種重複感,人聲的音樂性彷彿也成為節奏的一部分。

以往陳嫺靜寫詞的順序多半是這樣:她會先寫下整首歌的結構,而後蒐集不同的韻腳,直至找到將它們串連起來的方式。「但這一張的歌我其實沒有這麼嚴格在押韻。」陳嫺靜說,「押韻這件事本身就是在服務聽覺,但我發現有時候『押韻』不只是在押句尾,而是在押句首,就是我唱完上一句最後一個字,下一句嘴巴張開的位置應該在哪裡、它想發出什麼聲音。」捨棄掉某些嚴謹的押韻規則,她想讓這張專輯變得比較「普通」,而何謂普通?「就是比較平易近人,比較口語,有點像是定食,一個常見但美味健康的東西。」

尋找韻腳的過程,有時也會產生像自由聯想的效果,激發新的想像。她以〈我平時在想什麼1〉為例,歌中用「鎢絲」和「巫師」押韻,看似跳躍的兩組詞,放回歌中卻可形成脈絡。「如果是以前的我會押什麼?可能是『無知』之類的詞吧,就很無聊,會照我的思考方式走。但實際上這些詞有自主選擇的權力,每一首歌有它自己想去的地方。」

透過創作,陳嫺靜也思考到一件事,那就是字、詞本身是沒有明確定義的。「這個詞我不管放哪裡都成立的原因是什麼?是它的前後邏輯塑造了這個空間,讓它填進去的時候有意義,所以我在寫詞的時候,覺得真正的關鍵是如何透過這些前後文,讓「字」在我的語境裡是某個意義。但我目前也很難精確掌握這些,所以比較像是……我覺得聲音聽起來很棒,我想要講這些內容,全部寫出來之後它自然產生了脈絡,有時候也不是我主動去干預的結果。」

一副新的眼睛

平時就經常看見陳嫺靜在限動中分享自己當下的閱讀,好奇她文字品味的養成從何而來,於是請她分享一直以來喜歡的創作者或書。然而她聽見這個問題立刻警覺起來,說一方面不想讓答案成為某種讀者選書的標準,另一方面則是覺得這個問題過於龐大,難以一言蔽之。「會影響到歌詞內容的事情太多了,包含家人怎麼對你講話、你看的社群媒體、平常的生活方式⋯⋯如果真的要說,影響我創作內容最大比例的絕對不會是『文學作品』,但文學作品所帶來的punch是很深的。」

陳嫺靜說自己喜歡看的書有兩種,一種與自己的生活很熟悉,但裡頭又有驚喜。「看這樣的書會覺得我的感官被打開了,一切都變得很敏感,可能有些東西我平常根本沒注意,但當你觸摸它,會突然覺得它的質感變得好精密、好明確。」

另一種則是她在讀的時候會皺起眉頭的。她會思考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會喜歡這樣的人嗎?或是作者或書中的人為什麼要這樣做?「這種思考邏輯跟我完全不同的書,到最後反而會讓我非常喜歡。它有點像是讓我裝上了一副新的眼睛,一開始會跟我身體原有的部位產生排斥,但到最後,我會發現我也因此看到了很多新的東西。」兩種雖是不同的類型,但都讓她對原有的世界產生新的認識,一如她在〈Wui〉中寫下的歌詞:「請讓海浪校正我的聽覺/請讓眼淚洗淨我的雙眼/請讓感覺再次回到我身邊」。

嘻哈的甜蜜點

陳嫺靜曾提過,她喜歡上嘻哈音樂的起點是高中時期聽到蛋堡。問她最一開始被這種曲風吸引的原因是什麼?她說:「穩定,但讓人激動。」這個答案挺出乎意料,對較少聽嘻哈的聽眾而言,嘻哈並不像流行情歌那樣朗朗上口或是結構清楚,許多歌詞的拍點落在難以捉摸的切分上,歌曲的走向常充滿驚喜和不確定性。

陳嫺靜接著解釋,「嘻哈的那種穩定比較像是你在打網球,你要把每一球都擊在球拍的甜蜜點上,每次都要回到網子的律動中,那種震動會給聽眾一種穩定性。」她認為這樣的特色跟嘻哈的起源有關,誕生自派對文化,嘻哈自然有一種傾向,會把歌手與聽眾帶進同樣頻率的律動中。

她最近剛為其他歌手作詞,回頭看嘻哈這個曲風,她更加感覺嘻哈因為快節奏、歌詞密度高的特性,特別適合容納個人的意見,成為一種表達工具。「因為如果跟著旋律寫,這首歌的空間就已經固定了,你沒辦法像講話一樣直接講出自己的想法,因為位置很少,一定要做出修剪,每個字都顯得很重要,要在幾個字裡把意義表達完。但嘻哈,你可以講很多話。」

音樂的擴增雲端

陳嫺靜說自己從今年開始,突然有種強烈想與大家分享音樂的心情,「可能是因為在這兩張專輯的經驗裡,我感覺到這其實不只是我的專輯,而是我和Jerry、樂手和Beatmakers一起的,我們的想法結合在一起,共享了音樂的雲端,所以我現在想做的事情,比較像如何讓這個雲端擴增空間。」

她舉了一個例子:「就像網際網路一開始發明的時候只是軍事和學術用途,後來有個單位決定讓這些東西變得免費,大家現在才有辦法用這些服務,讓它廣泛發展。我覺得,某種程度來說,音樂也具備這樣的特質。我在思考:我如何去分享可以讓這個雲端的使用門檻降低?」

專輯同名歌曲〈如果每天都可以 happy happy 誰想要sad:))〉裡,她帶著笑意唱出的那句:「我好像故意/好像想要被你注意/好像想邀請你來參加我的party/這裡人不多但所有人都開心」。整個早上與陳嫺靜聊天,聽到最多次的關鍵字就是「打開」,這個字眼似乎不只是在談論創作,而是某種生命狀態——跟隨事物自然的流向,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新的可能性,而每個聽眾戴上耳機,按下播放鍵的那一刻,也就成為了這個共享雲端的一部分。

採訪撰文|鍾旻瑞

政大廣電系畢業,目前就讀北藝大文學跨域所,創作方向多元,作品跨足影像、文字等。二〇一五年獲得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二〇一九年出版短篇小說集《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目前從事影像工作,拍攝廣告、MV,短片作品《祕密的午後》曾入圍金穗獎及國際影展。

攝影|湯Tang

空間協力|喫茶銀河 Kissa Ginga 咖啡

喜歡我們的 專訪 嗎?

記得 訂閱 !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